原生态作文教学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态作文教学探究
作者:刘金玉刘东霞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8年第12期
一、原生态作文教学概念阐释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原生态”就是最初的生态,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破坏的自然本态。
在原生态中,生物的一切特征和习性都是天然所成,生物与环境呈现着一种天然的和谐。
“原生态作文教学”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原生态作文”为关键词在“baidu”上搜索,相关网页近八万。
从网上可知,自2003年以来,浙江绍兴、富阳、萧山,江苏常州等地以“生态作文”或“原生态作文”为主题作为课题在中小学开展了探索研究。
可以说,在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原生态作文教学”是个热门话题,它反映了师生对作文活动减去束缚、返璞归真的强烈意愿;但到目前为止,“原生态作文教学”的研究还局限于一线教师的感受和经验。
“原生态作文教学”并没有具体的定义,只是部分中小学教师作了一些描述:
“写作是缘于生活实际需求是毫无疑问的。
可除此之外呢?情感需求,人际交往,认识社会,记录生活,这些都可以让作文来传递的。
也就是当作文回归到原生态,让它为需求而作时,学生的写作欲望,他内驱动力就会被全部调动起来,作文也就是成了参与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
而同时,在作文也同时促使其更深入地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在其身上培养积极性、执着,成为他生活的原动力。
作为他人生的一种精神支柱。
”[1]
“绿色作文”教学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十年作文教学探索的结晶。
“绿色作文”教学与“原生态作文教学”内在是相似的。
赵老师认为,学生作文受污染严重(即“灰色作文”),作文教学呼唤“绿色作文”。
赵老师谈到:“绿色作文”是“以人为本”、“以活为源”(“活”即生活,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以悟为魂”(“悟”即体验、感悟)、“以真为纲”、“以导为
脉”[2]。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曾指出:“作文需要生态化生成的过程,这时的作文需要已同生活提供的作文原料水乳交融,情由事发,理在事中,情理交融。
理、事、情都渗透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因此,环境所提供的生态资源和学生的体验在写作中相辅相成,互利互生,通过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实现对学生人格建构和能力形成的影响。
”[3]
综上所述,原生态作文教学,一方面是指作文活动应回归到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让他们自由地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切身感受;另一方面是指作文活动应从自然或自然规律中汲取生态智慧,培育和建构学生的生态观。
二、原生态作文教学特征
原生态作文教学不同于以往人们常提及的生活化作文教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等,在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1.自主性
“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是当前流行的口头禅。
在原生态作文教学中我们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我的作文,我做主”,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写作。
以往学生写作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升学考试,是教师、家长、社会命定的,学生只有执行的义务,没有决策的权力。
而且,课堂上教师所不厌其烦地讲述的主题要求,文体结构等写作方法、技巧、规定等又似枷锁一般约束和限制着学生的写作。
有研究者就指出:“‘主题’或‘思想’的来源应该出自写作主体的思考与选择,而不是来自教师事先的规定与外在的强加。
这种从书本上硬搬下来由外在理论构成的习惯性的作文要求,使学生在作文中不自觉地处于一种严重失语的状态,写作中没有了心灵的颤音。
学生的失语,或者说学生话语权的丧失,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失落。
”[4]写作自主性是贯穿原生态作文活动始终的,包括写作的选题、时间、文体、结构、表达、评价等。
以作文评价为例,以往的作文评价权属于教师,自主作文教学就主张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学生应结合教师和他人的评价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评价体系中的主体。
自主性写作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还有利于学生信念、情趣、人格的培养,因为,我是主人,我要为我的言行负责任。
当然学生自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毫无作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起到辅导、指导、疏导、督导的作用,教师是学生作文活动有意义的建设者、合作者。
2.自然性
自然性就是本能的、顺乎天性的。
反映在学生的作文活动中就是:情感要真实,率性而出;语言要质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当前学生的作文活动有两种不良现象:一是胡编乱造,假话连篇;二是浓墨重彩,刻意雕饰。
所以,当学生的作文中不断出现助人为乐、战胜挫折、成熟理性的时候,我们就在问:这是真的吗,这是他当时的真实想法吗?有老师就谈到:“我不知道学生在写‘妈妈为我雨中送伞’时,是否真的泪水与雨水融汇在了一起;也不知道学生在写‘为老奶奶让座’时,是否真的赢得了周围乘客的连声赞许。
”[5]然而,往往学生情真意切的文章却因立意不高、缺乏文采等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
蔡成老师谈到一次回乡下拜望启蒙老师的经历,看到一篇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作文写道:
“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当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当个公安(人员),说这样啥都不怕。
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
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
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
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都不怕了......”[6]
这篇作文很短,字歪歪斜斜的。
老师在文章上画了个大大的红叉,没有打分。
估计是不及格了。
是的,从所谓的“作文要求”的角度来看这篇习作毫无可取之处。
但这篇文章却深深触动人的心灵。
为什么?就是因为文章的情感及表达真实自然!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文源自对生活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作文要表达和交流的是生动活泼的生活及对生活的认识。
可以说,生活是作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本。
然而,以往的作文教学忽视真实的生活;或把生活“模拟”,作文只被认为是语言的形式训练。
有研究者就指出:“形式训练的作文教学法没有把真实的生活作为写作的前提来定位。
然而作文本质上是源于生活的,让儿童只依靠想象和虚构是苛刻的、无效的。
由此,教学法中产生了‘模拟生活’的方法。
例如有一个‘擦鞋’的命题作文练习,教师要求学生把鞋、鞋油、鞋刷带到课堂上来,实际操作一遍然后开始写。
作文训练中的‘用事实说话’的要求,对于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儿童来说,不做任何准备,按题写作是困难的。
教师要学生‘模拟擦鞋’,意图在于让学生把擦鞋的过程写具体,至于擦鞋这一活动在生活中的真实性,即学生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做这件事是不用追究的”,“生活和作文的错位(‘为了作文而生活’)不能不说是形式训练作文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容忍和运用这种‘模拟生活’的方法实质上丢失了作文教学促进认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教育性价值。
”[7]另外,作文写完并不就意味此次作文活动的结束。
生活还在继续,作文活动就是通过表达和交流修正了先前错误的认识,实现了对生活更多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得带入生活、作用于生活,真正实现作文活动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三、原生态作文教学意义
1.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学生树立写作生活观,写作逐渐由被迫转向自发、自觉的行为
作文难,难于不知说什么,难于不知怎么说。
作文一直是令学生头疼的事,学生自然对它缺乏兴趣;而兴趣又是从事活动的原动力,所以作文活动难以开展、难有成效就不言而喻了。
原生态作文教学主张降低学生作文活动的门槛,让作文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同时,原生态作文教学倡导作文教学活动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作文是他们表达和交流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学生对作文活动的兴趣自然就浓厚起来,写作观念就会转变;写作不是为了教师、为了考试升学,而是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生活,诗意地生活。
学生就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自发、自觉地从事写作活动。
2.让学生放开去写,有助于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生成和创新
写作是一项言语综合活动。
过去由于过多地限制,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成了模式,客观上制约了语言、思维等能力的生成和发展。
原生态作文教学主张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最擅长的个体语言、思维习惯去表达,激发了语言和思维最大的潜能。
潘新和教授就指出:“言语人才在‘野生’‘半野生’生态下成才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圈养’‘驯养’生态下成才的概率”,“语文教育首先要确立的观念便是:爱护、顺应每一个孩子的言语天性。
只有如此,才有因材施教可言,语文教育才能面向每一个孩子言语上的最大发展。
”[8]事实上,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当前生活中的许多新生词语,一些别具风格的作品都是来自少年儿童的创造。
作文教学就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允许、鼓励他们恣意地表达生活。
3.把作文与生活、生态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建构和完善
前文已说过,生活是作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本。
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生活的主体,也是生活的意义之所在。
但人不是孤立地生活着的,人的生活与自然、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
人本身也是复杂的生命体,人生会遭遇诸多情感和价值冲突。
作文教学关注人的生态活动,就能更真切地把握人生,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就更能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不断建构和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人教论坛./lb5000/topic.cgi?forum=6&topic=14447.
[2] 赵谦翔.掌握完善人生的健身器——“绿色作文”概说.语文教学通讯,2004(1).
[3] 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1.
[4] 郑友霄.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6(9).
[5] 冉工林.让真情与作文相伴.中学语文教学,2003(9).
[6] 蔡成.最感人的理想.今日中学生,2004(7).
[7] 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
[8] 潘新和.以爱护、顺应孩子的言语天性为首务.作文成功之路,2005(7-8).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