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黄生借书说》课件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 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 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 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 望。 总结: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与黄生在借书读 书方面的比较,说明自己遇吝书者为不幸, 黄生遇公书者为幸,勉励黄生专心读书。
2015
c.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
2015
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作者推开一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 自己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把这两种不 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 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这样就进一 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总结: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 “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惴(zhuì )惴 庋(guǐ)藏
夫(fú)人

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
无论: 古:不必说。 今:表示条件关系的一个词:不管。 是一个词语。 古:这样以后或者这以后。 然后: 今:表示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夫人: 古:那个人。 今:丈夫对妻子的称呼。 可惜:古:值得珍惜。 今:惋惜。
第二段是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书非借不 能读”的中心论点。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b.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 月为可惜也”?
第三段文字,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 “归书也必速”的希望,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讨论一下
a.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 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 b.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 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a.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了 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 作用?
一是二人家贫无书相似,再是两人借书来 读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 到不相似。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 作者的距离,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 受作者的观点,听从作者的教导,专心读 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不易,让黄生知道 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就更应珍惜 时光,奋发学习。
写作特点:
1.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 2.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 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 3. 运用对比手法。
No Image
对于作者的观点我想说……
No Image
No Image
研读课文: ①领悟文旨 —— 论述 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 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用 原文概括) ②概括各段大意,划分文章层次。
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段):阐明 “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二部分(2段):向黄生提 出“读书也必专,”“归书 也必速”的希望。
2015 2 0 1 5
思考探究
a.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 心论点,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 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 力。
b.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哪些是重点写的?(类比、举事实、) 作者运用了 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也”的观点:先以“ ”和“ ” 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 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 有书不读。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 较严厉。第3例以“ 、 ”概括其 他 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证明有书不读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巨鹿五中:王明智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 是为了论述一个道理。 它同现在的杂文很相似, 可以叙述可以议论。本 文是作者在黄允修向其 借书时而作,以此鼓励 黄允修勤奋读书。


作者是谁?
袁枚(1716-1798)字 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 清代文学家。 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 主人、随园老人。
默背两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