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3 辛亥革命的评价
材料三 “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 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的中华通史, 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 (辛亥革命)是我国 历史从君主到民主这个转型期的‘开始’。” “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 ’。 …… 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 过之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到那时‘晴川历历汉 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扬 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洋了。”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识,所以由于这种原因,使得中国的政治载体适合于
中国现代化的政治载体,并没有在二十世纪初期实现。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一、基于课堂的史料教学策略 3、以史料建立多元视角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会从不 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培养从不
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了在高中
一、基于课堂的史料教学策略 4、以史料示范研究方法 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 知识,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体验史学研究的 基本过程,初步接触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并将所学方法创造性地转化于今后的学习 和工作中,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
一、基于课堂的史料教学策略 4、以史料示范研究方法
在使用史料之前,先应通过 “史料批判”的必经程序,对其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案例2 袁世凯的统治
材料二 牛头上的马嘴。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 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 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 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 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 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
进行校勘、考证、辨析,最终从中抉择出可靠可信的史料,然 后以此为基础,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史料批判”过程中 使用的这些方法、属于“史法”中的一部分,从本质来看,实 际上是一种信息搜集、辨析、抉择的方法,作用并不局限于史
学研究一途,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重要作用。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由史料入手,为学生示范“史法”, 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2 袁世凯的统治
材料一 二次革命以后袁世凯解散了国会,成为中国 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军事强人,他鼓 励发展实业,引进现代教育,并且在他统治的初期,
中国政治稳定。他制定了商法,他在1914年到1916年
期间,可以说当时的经济以11%的速度发展,这个时
期被人们称为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的认识与研究的成果”的概念,为抵达历史现场,真实地、
近距离地接触历史、感知历史,把相关的现场史料和记录、 当代史学者的研究成果组织起来,尽可能还原历史事件, 以达到帮助学生更真实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案例1 “五四运动”的爆发
(1)图中主要是什么人?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图中还有什么人?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案例1
非洲相遇
案例1
非洲相遇
摩基姆巴的叙述:当我们听说那个白皮肤的人 ( 指斯坦利 ) 要来的时候,我们不禁惊奇地……我们对自己说,这人的皮肤 是白色的,一定是从河流王国来的,他是我淹死的弟兄们中的 一个。他要回家了。我们要举行一个宴会,我下令将去迎接我 们……但是我们靠近他的小舟对,听到喊声:“土匪!土匪!并向 我们喷射铁雨,我们一时惊呆了……那天晚上我们回来时看到 了可怕的东西,我的弟兄死在血泊中,我们村遭到洗劫后被焚 烧,水中飘满了死尸。那些强盗和土匪消失了。现在请告诉我, 那白人对我们公平吗? (1)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 (2)就此事件的起因而言,你认为谁的叙述可信,为什么?
生的视野,创新学生的思路。同时要养成史论结
合的习惯与素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提炼观点
的方法与能力。
案例1
“两面的林则徐”
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 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 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材料二 真的林则徐他是不要人知道的……他总不肯公开提倡 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微, 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则徐)无疑的 是中国旧文化的最好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 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案例1
非洲相遇
● 是谁制作的该资料?为什么要制作?该资料是由一时冲动制作 的,还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地思考? ● 记录人对该事件是否具有第一手资料,还是记录了别人所看到 的或听到的? ● 记录人是中立的吗?还是他(她)的观念和兴趣影响了他(她) 的记录? ● 记录人记录这些信息是为了个人所用,还是为了少数人或更多 的人? ● 资料是属于私人的,还是公众的? ● 记录人是否希望告知或说服别人(检查记录中的措辞,从中你 可以看出记录人的倾向)? ● 信息是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稍后、还是发生后很长时间才记 录下来的?
案例1 “五四运动”的爆发
案例2 “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
当走到曹宅前面的时候,那些预备牺牲的几个热烈
同学,却乘着大家狂呼着的时候,早已猛力跳上围
墙上的窗洞,把铁窗冲毁,滚入曹汝霖的住宅里
去……因为他们到处搜不出那确实被大家证明在内开
会未曾逃出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只得烧了 他们借以从容商量作恶的巢穴,以泄一时的忿怒。 ——匡互生 :《五四运动纪实》
案例3 辛亥革命的评价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 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 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 得抢手。当时人不禁感叹:“今日惟‘共和’二字稍可卖几 钱耳!”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材料二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 ……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 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引自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案例2 袁世凯的统治
材料三 议会民主政治呢,它的有它的现代化导向性, 但是它缺乏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它缺乏一 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袁世凯模式它有一个维持政治
稳定的一个权威系统,然后它却缺乏现代化的那种意
例说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
长乐一中 李振宇
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
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
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
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
果:历史的实际情况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
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英)汤普森:《理解历史》
史料教学的基本内涵是以学生的历
历史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要把它放置于 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更要注意不同的人对历史事件 的评价是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感情的和不同的政治 立场和不同的学术立场。
案例1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 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 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我们试看当时所谓新文化运动,究竟指的是什么?就当时一般实际情形 来观察,我们实在看不出它具体的内容。是不是提倡白话文就是新文化运动? 是不是零星介绍一些西洋文艺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 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 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不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 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 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
案例2 “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
他(匡互生)是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英雄。
——巴金 队伍到达曹宅时大门禁闭,由北京高师的匡互生同 学破窗而入,打开大门。 ——杨明轩
案例2 “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
匡济(即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
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摔开守卫的警察将大门
打开,群众便蜂拥而入。 ——夏明钢《五四运动亲历记》 匡见曹家朱门紧闭,警卫守门,便攀上大门旁的小窗,击 碎玻璃,掰开铁栏,挤进院内。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 见人影,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火焰冲天而起。 ——熊梦飞《忆亡友匡互生》1933年6月13日
案例2 “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
匡互生把曹宅窗户一拳打开——我在下面托
了他一把,他就从小窗口爬进曹宅,群众蜂拥 动手点火者就是匡互生。 ——周予同《火烧赵家楼》
而入,放火烧了赵家楼。但事实是我们放的火,
一、基于课堂的史料教学策略 2、以史料突破思维惯性
史料教学要突破思维惯性,必须超越原有的眼
光与认识,需要更全面的材料作为依托,开阔学
案例2 西安事变
材料四:本日(19日)午前一时,有田(时任日本外相)约谈, 首称……中央政府是否与张妥协?……中央如能在抗日容共之条 件下与张妥协,日本决强硬反对。 ……日本放弃武力决策,…… 兹探得各重要方面,确有觉悟,以为对华压迫,不啻为渊驱鱼, 促成中国赤化,应即改变基本政策。……并令各线全行终止。 ——驻日大使许世英1936年12月给国民政府的电文 材料五: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 上,和平解决……用一切方法联合左派、反对亲日派 ……揭破日 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给张杨以积极 实际的援助(军事上的与政治上的)……切实准备“讨伐军”进 攻时的防御战 ……这种防御战……依然是为了促成全国性抗日统 一战线的建立与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发动。 ──1936.12.19《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
案例1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材料1: 海外史学家的评价 五四运动的缺点是:“一是在批判传统时,缺乏公正与同情,忽视作家和民族传统的良 好方面;二是对于新观念过于轻信,而又不免混乱模糊;三是他们对于复杂问题过于性 急。” ——周策纵:《五四运动》 材料2: 大陆史学界的评价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 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批判封建纲常名教等旧思想、旧传统,但没有完全否定传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 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 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 发展的。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龚书铎:《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案例2 西安事变
材料一: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泻 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的外交!国都要亡了, 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 主张。 ——1936.12.16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材料二:张学良背叛党国,劫持统帅……为整饬纪纲起见 ,……着由讨逆总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 靖凶氛,而维国体。 ——1936.12.17《行政院奉发国民政府讨伐张杨令》 材料三: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 决定张学良之处罚,……然余个人实未敢苟同,因此立下决 心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史认识为出发点,以史料应用为条件,
以对历史的“神入”为桥梁,以探究 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
学生自主学习为形式,以教师引导为
协助。
目前中学历史学科史料教学的主要类型:
第一种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史料教学模式;
第二种是基于史料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史料教学模
式;
第三种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史料教学模式;
第四种是以历史研习活动课为主要形式的史料教
学模式。
一、基于课堂的史料教学策略
1、以史料还原历史现场
2、以史料突破思维惯性
3、以史料建立多元视角
4、以史料示范研究方法 5、以史料彰显史识史观
二、基于史料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2、重点难点
3、教学主线
4、课堂小结 5、学习训练
一、基于课堂的史料教学策略 1、以史料还原历史现场
借助“历史是指以往发生的、过去了的历史现象与事物 的客观过程,也指人们对历史过程的记录或者对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