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3-人教课标版(精美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方法:
表格法、讲述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采用列表的方法,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和农作物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的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当我们带着一种回味与欣赏的目光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是否深思过,这种辉煌的基础是什么那就是经济(可让学生说)。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在必修二的第一单元,我们将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我们会发现,中国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出发达的农业,并在此基础上经营出先进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
经济的繁荣为文明的萌生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精讲点拨】
、中国农业的起源: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表现:
①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
②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参见教材“引言”)——民间传说
()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参见教材“历史纵横”提及的世界三个农业起源中心)
、原始农业: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
、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表现:
①农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②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③西周农作物: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表现
【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表格的方式完成)。
【合作探究】
原始农业产生后,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可以通过几个问题结合表格内容和图片引导学生:①“刀耕火种”有什么弊病②“耜耕”相对“刀耕火种”有什么优点③为什么这时人们不必频繁迁徙寻找新的土地耕种呢④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⑤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粗放经营向什么发展的历程)
教师归纳: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耜耕——铁犁牛耕
三、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思考与讨论】
.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
.什么是小农经济它还有哪些特点
.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能一直存在发展可是它的发展极其艰难的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以下材料思考分析)
幻灯片演示材料:
材料:《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精讲点拨】
.小农经济的形成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含义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封闭性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①沉重的封建剥削。
②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有利因素:
①有一定的技术基础:铁犁牛耕的普及。
②有一定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
③有限的土地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④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此处有时间可以和学生一块探讨小农经济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如勤劳、朴实、狭隘、目光短浅、小农意识等等)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课堂练习
《三维设计》选择题——
布置作业
《三维设计》材料题
板书设计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中国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
、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表现
、特点
三、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形成
.含义特点
.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教后记
这节课的设计线索清晰,以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形式化难为易。
但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充分,课程的趣味性也体现不足。
因而还需在教学中进
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