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课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课例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第一单元。
在写法上强调写景要抓住特征。
在表达上,强调找准景物与写作者感情的契合点,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学情分析
学生做写景文,有的不善观察,抓不住景物特征;有的没有统一的情感基调,没有明确目的。
在写作练习上,只注重写而不注重改,只注重自己写而忽视与他人的对话与交流,练习效果差,作文水平提高慢。
教学思路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一切的教学手段及教材内容的处理,都要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作文课也是如此,所以第一步便是摸清学情。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通过片段写作,可对学生作文水平进行管窥。
在此基础上,生生、师生交流,共同发现文字中的问题,共同解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美景与人的情怀共鸣是自然而然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本性就热爱自然。
抓住这一点,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有所发现,有所进步。
教学目标
1、学生归纳比较,从语文积累中迁移新知,总结写景的方法、技巧。
2、交流对话,写作、互评,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升写作能力,力求思维与文字,情感与物色基调统一、和谐。
3、与自然产生共鸣,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1、写作练习,合作对话,力求达到思维与文字、情感与美景的统一。
2、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培养对家乡自然美景的热爱。
教学方法
练习实践对话交流
辅助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展示家乡母亲河的图片。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家乡母亲河的美丽,往往被我们忽略。
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在喧嚣的都市里,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亲近自然,用文字描绘我们心中的美景。
(展示学习目标:1、抓住景物本身的特征,多角度描写;2、适当运用各种手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
习作展示发现问题
前测练习展示
(提前布置各位同学们依据自己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展示较有代表性的习作
习作片段
亳州,药材之都。
田地里到处都有药材。
你可曾想过,茫茫大地被深紫色的,带有黄蕊的芍药覆盖,简直可以用壮丽描绘。
大地沉浸在花海中,显得鲜艳富有活力。
每朵花都是大地的装饰品,共同装扮了一个美人──大地。
有灵气的芍药,总是不忘给绿叶腾出一些地方,也许他是有私心的,想让绿叶来衬托自己。
一株绿叶,一株紫花,美的让人不敢亲近……芍药给大地穿上了紫色的新衣,壮丽而又有气势。
问题设置:
1、你认为这篇短文是围绕哪一种自然景色进行描写的?
2、哪些景色特征的描写不够准确?
3、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有没有不得当的地方?
本环节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学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以读促写知识迁移
结合教材梳理要点
1、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
从角度、手法、修辞入手。
2、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3、多媒体展示教师下水文,学生交流讨论。
下水文
午后,沿石阶下五老峰,一路泉声如琴。
约摸行走了数里之后,水声渐盛。
山路直转,三叠泉突然映入眼帘。
遥望飞泉,形如白龙入水,声似奔雷激荡,动人心魄,山行之苦顷刻烟消云散。
仰望瀑布,但见上泉银河倾落,中泉砯(pīng)崖转石,下泉溅玉滚雪。
山皆峭拔崔嵬,壁如斧削,其势甚壮。
晚宿牯岭镇,落霞夕照,远峰沉静,近山玲珑。
翌日,乘车返途,远望庐山,得尽“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妙。
有幸能到庐山,嗅一嗅氤氲的云水气息,摸一摸时光雕刻的历史符号,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问题设置:
1、景物特点和情感色彩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本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读文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掌握方法。
以改促写互评交流
1、用5分钟的时间,修改多媒体展示的习作,展示交流,说出改动的原因。
2、用5分钟左右时间,修改自己写过的文段。
同桌交换作文,打分、评析。
谈一谈同学的作品修改之后是能够准确表达景物特点,富有个人情感色彩。
交流互促,检测效果。
培养精益求精,合作交流的习惯。
作业布置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请以家乡母亲河四季景色或一天的景色变化为材料,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字。
要求基调统一,体现自己独特的情感。
设计意图:关注家乡的草木河流,关注身边最熟悉的陌生风景,热爱自然,热爱家乡。
板书设计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角度多元
基调统一
二、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大家可能已经有些疲惫了,为了帮助大家舒缓一下情绪,我准备了几幅优美的图片。
展示亳州市母亲河的图片
生:哇,真美。
师:这是我们亳州的母亲河。
有时我们往往会忽略,身边大自然最美丽的风景。
这就需要我们亲近自然,善于发现美之所在。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如何从多个角度抓住景物的特征,用文字描摹景物,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紧张的精神轻松)
师:昨天,我们预习了教材的内容。
我拜读了班里59位同学的作品,写作水平整体较高,各有亮点。
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我们对所身边的景物既熟悉却又很陌生。
中心不够统一,抓不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角度单一,未能更好地把情感倾注其中。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1、抓住景物本身的特征,多角度描写。
2、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师:我同学们的习作中选择了一篇短文。
这篇短文所写景物极具地域特色,语言流畅,但在写景抒情方面仍有待提高,我们来共同探讨。
(展示学生习作)
(学生充满期待)
生齐读习作。
师:大家觉得这篇写景的短文,写得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里呢?谁能说一说?
生1:写了亳州市比较有代表的自然景物──芍药,语言优美。
生2: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比如比喻。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准确,但是,我们想不想写得更好呢?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1、你认为这篇短文是围绕哪一种自然景色进行描写的?)
生(齐声):芍花。
生2:芍药。
师:哦,我们出现不同意见了。
芍花、芍药一字之差,有没有区别?
生2:芍药包括芍花。
师:好的,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句话。
(师读“大地沉浸在花海中,显得鲜艳富有活力。
每朵花都是大地的装饰品,共同装扮了一个美人──大地。
”)这段话的主语是?
生(齐声):大地。
师:这段描写突出了大地还是芍药?
生(齐声):大地。
师:这说明,这段文字在描写芍药的过程中……
生:写偏了。
生:跑题了。
师:前后不太统一了,很容易让人误解。
(多媒体展示问题2、哪些景色特征的描写不够准确?)
生3:有,芍药花不一定都是紫红的,还要白色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仔细,见到的芍花品种还不少呀。
生4:绿叶不能用“一株”。
师:这个细节都被你发现了,语言使用要准确。
生5:写芍药总不忘为绿叶腾出一些地方,又写有私心,前后情感表达不统一。
师:同学们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了,从描写的层次,深入到了情感的表达,很好。
这就涉及到了老师要提的第三个问题,看样子大家的思维很活跃,比老师还快了一步。
(多媒体展示问题3、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有没有不得当的地方?)
生开心,表情很自信。
师:既然大家发现了很多问题,让我们一一来解决这些问题。
请同学迅速阅读教材“写法借鉴”部分,迅速找出写景要注意的两个要点。
生:写景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师:非常准确。
刚才我们的一起分析的短文,围绕着大家非常熟悉的亳州市特有的自然景色──芍药进行描写,可是景色描写不够准确。
真可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非常巧合,今年暑期老师去了一趟庐山,回来写了一篇游记,我节选了两段,看一看老师是怎样写景的好吗?
生齐声:好!
师: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庐山的哪些景物?
生:瀑布
生:山峰
师:从哪些角度写了这些景物呢?
生6:听觉,比如“泉声如琴、水声渐盛”。
生7:嗅觉、触觉。
嗅一嗅氤氲的云水气息,摸一摸时光雕刻的历史符号。
生8:远观和仰视。
师:我们的例文在写芍药时,从哪些角度写的?
生:只写了视觉。
师:是呀,如果我们只从一个角度写,就很难把景物的特征写的全面。
所以写景要角度多元。
(板书:角度多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那些没有直接描写景色句子,有什么作用呢?
生读:山行之苦顷刻烟消云散。
有幸能到庐山,嗅一嗅氤氲的云水气息,摸一摸时光雕刻的历史符号,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生9:写山行之苦烟消云散,其实是写自己内心感受的。
师:是什么让我的内心有这中感受?
生9:瀑布。
师:这说明庐山瀑布的美景令人……
生9:高兴。
师:“高兴”这个词语形容的范围比较广泛,能不能换个词呢?
生9:愉悦。
师:还有呢?
生9:享受。
师:享受什么?
生9:庐山瀑布之美。
师:这说明这句话还是围绕庐山美景写的。
这样的写法其实是……
生10(抢答):侧面描写。
师:好的,大家又发现另一种写景的角度与方法。
其实写景的角度并不一定是感官,写景的方法也不仅限于修辞,表达手法的灵活运用也可以让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师:这篇短短的写景文字,表现了老师的情感了吗?
生:对庐山景色的喜爱,赞美。
师:还有呢?
生:留恋。
师:何以见得?
生:“难得的经历”,难得说明了内心依依不舍。
师:不舍是因为什么?
生:庐山景色秀美。
师:还是体现了对庐山景色的?
生:喜爱、赞美。
师:这篇写景短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变现了对庐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这符合我们今天学习的要求吗?
生:符合。
写景要突出情感特点。
师:不仅要突出情感特点,而且前后情感基调还要统一,对吗?(板书:基调统一)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发现的方法,针对例文中的一段话进行修改。
学生思考、修改,教师适时单独点拨。
学生展示修改后的文段
(学生有的从听觉、嗅觉的角度对芍花进行了描写,有的从动静的角度进行描写,并且使用了更为准确的修辞,情感得到体现,基调统一起来)
师:同学们充分调动思维,这些修改的语段比原文角度更多,手法更多,情感更统一,效果非常好。
下面大家就针对其中一个段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力求做到景物特征突出,富有情感。
学生修改,师单独点拨。
师: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又说君子成人之美。
请同桌交换作品,找出自己的同学修改后的亮点。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共同发现了写作中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了新的写作方法,激发了思维。
其实,熟悉地方也有风景。
请同学们以“涡河”四季景色或一天的景色变化为材料,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字。
要求基调统一,体现自己独特的情感。
谢谢大家,下课!
教学评价
本节作文课从作文实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发现作文写作规律,注重应用。
强调通过知识迁移,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多看多想多写,多改多评多交流”。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渐入佳境。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写作技能、灵活运用,从思维和技能两个方面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改进写作水平。
同时本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立足生活,关注自然,引导学生
做个有心人,在提高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自然而然,毫不矫情。
三、教学反思
首先,在导入设计上几易其稿。
我最初的想法是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语句导入,经过一番解释说明后,再引入教学内容。
但是最终我还是从写作课的实际出发,在课前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进行前测,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写法指导,集中处理一篇。
这样的导入似乎显得平淡,但是上课的结果证明,一个花哨的、不符合学情的导入只能是故作高深,实际上于教学无补。
通过最简单的教学前测,让我对学情有了充分的了解,做到了有的放矢。
其次,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评估,让我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措手不及。
这次备课经历人,让我深深感到自己对于写作课指导能力的不足。
虽然自己平时也写一写东西,但是写作与指导别人写作明显是两回事。
平时对写作教学的关注(尤其是对写作实践的关注)较少。
回想自己执教过的写作课,大多是读几篇例文,再展示教师下水文,只是让学生有了直观、肤浅的感受。
缺少发现问题的过程、缺乏训练方法的过程,没有思考和协作体验。
第三,个别问题设计不够清晰明了,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偏离主题。
比如,修改文章部分如果能明确划出某些语句,而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找,效果会更好。
很多学生,不知道找哪一句,不知道哪一句有问题,怎么能很好地完成问题呢?
但是,总的来说这一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整个课堂高度注重学生知识的习得、迁移、构建。
其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都充分立足学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学生易于接受,学习效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