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性难圆的梦——评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人女性难圆的梦——评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吴越
【摘要】《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佩科拉、波莉和杰萝丹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但她们的梦想都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击碎.黑人女性在白人价值观的冲击下迷失
自我,否定自己黑人身份,深陷寻找自我的痛苦和矛盾中.只有自尊自爱,坚定自己黑人身份,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生存空间.
【期刊名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13)001
【总页数】2页(P78-79)
【关键词】梦想与现实;痛苦根源;生存现状
【作者】吴越
【作者单位】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基础部,河南洛阳4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最蓝的眼睛》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

这部小说
创作于妇女解放运动高涨时期,描述了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少女佩科拉,因为相貌平平,不被人喜欢,生活压抑,于是便梦想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因为当时黑人女孩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美的”。

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巨大的反差,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佩科拉出现了幻觉,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
睛。

莫里森试图去探索黑人女性面对种族、性别、家庭和自我问题时感到的痛苦和矛盾,探索白人带有强制性的美的标准对黑人女性成长带来的后果。

虽然身处社会的最底层,黑人女性不能享受白人所得到的一切,但在她们的内心深处都有自己五彩斑斓的梦,只是她们的梦想与现实远隔千里,难以实现。

在《最蓝的眼睛》中,无论是最弱小的黑人女孩,还是浅肤色的黑人女性,都有自己难圆的梦。

(一)佩科拉的梦想与现实
11岁的黑人少女佩科拉是小说的主人公,她生活在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父亲因找不到工作而整日以酒浇愁,醉酒后和母亲吵闹,哥哥因受不了他们而屡次离家出走,而年幼的佩科拉只能躲在角落里,幻想自己在父母的吵闹声中渐渐消失,只剩一双黑色的眼睛窥视世间百态。

佩科拉由于长相平平,又是黑人,倍受白人甚至本族人们的歧视与嘲讽,在家又得不到父母的爱,她在长期的压抑中,接受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观点:白人才是美丽的,白人的蓝眼睛更是自己追求的目标。

她渴望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能让自己变漂亮而赢得邻居和同学喜爱,能用自己的美丽来平息家里长期的冷战和争执,能让自己离家出走的哥哥早日回归。

然而现实却是那样的残酷,佩科拉被醉酒的父亲强暴而怀孕。

由于身心遭受伤害,佩科拉更加渴望逃避现实,于是她拜访了牧师,请求牧师给她一双蓝色的眼睛。

牧师声称自己可以帮助她实现理想,条件是佩科拉为他除掉一只生病的老狗。

他让佩科拉拿一块有毒的肉去喂那只狗,说只有这样她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佩科拉亲眼看着那只狗吃了有毒的肉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并死去后,她吓坏了。

这次惊吓和之前的强暴事件使佩科拉彻底疯了,她完全丧失了与现实的接触。

她幻想自己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还有一个不离自己左右的朋友,因为自己拥有世界上最蓝的眼睛。

(二)波莉的梦想与现实
佩科拉的母亲波莉是一个腿部有残疾的女人,从小在别人歧视的目光中长大,直到
她遇见了佩科拉的父亲乔利。

他把波莉当作一个正常人来对待,使波莉找到久违的自尊和自信,两人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当他们移居北方,开始新的生活时遭受到巨大的打击,乔利因为酗酒总是被人解雇,被解雇之后他就更肆无忌惮地喝酒,回家后还总是和波莉发生争执。

年轻时的波莉因为自己的跛脚而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中,她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做着自己的梦。

爱看电影的她在电影院里会忘记自己的处境而全身心地放松,她甚至学着电影明星的样子为自己做了一个时髦的发型,结果却招来别人更多的非议和嘲讽。

她在黑暗的电影院里吃糖,却被自己心爱的糖粘掉了门牙而变得更加丑陋。

搬到北方之后,波莉在白人家里做女仆,白人的家便成了波莉梦想的天堂,在这里她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干,她把主人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以期得到主人的赞许,对主人家的孩子关怀备至,而对自己的家却无心管理,对自己的子女也缺乏应有的爱和关心。

当她从主人家回到自己家后,她就像从天堂回到地狱,她不愿看到醉酒的丈夫,也不想面对家里两个长得难看的孩子,她不允许她们叫她“妈妈”,而只能叫她“布里德洛夫太太”。

她让自己的家一片混乱,儿子总想逃离家庭,女儿总是充满恐惧。

波莉在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选择了逃避,她逃避自己的家和家人,躲在主人家继续自己的梦想。

黑人女性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梦想,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梦想很难实现,她们始终处于痛苦与彷徨中,在自己梦想的支撑下无奈地生活。

她们的痛苦虽然与她们自身的自我憎恨和厌恶有关,但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和男权主义思想的统治也是重要因素。

(一)黑人的自我憎恨和厌恶
长期的种族歧视和压迫使很多黑人思想扭曲,他们也开始厌恶自己的黑皮肤、黑眼睛和卷头发,他们想方设法拉直自己的头发,淡化自己的肤色以脱离自己所在的黑人群体。

当黑人自我在社会中得不到肯定,有不少黑人便开始在自身塑造一些白人
特征,以达到心理的平衡,而那些肤色较浅者便占了生理上的便宜,觉得更容易被主流文化所接纳,也就自感优越很多。

而在事实上,黑人和白人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经纬分明,对白人的依附只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灾难和不幸,使他们丧失自己的种族文化,终将失去一切。

(二)白人主流文化影响
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在思想上又受到“白人美至上”论的影响。

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里,白人占据主流,黑人只能在夹缝里生存,黑人被认为是肮脏和丑陋的代名词,他们只能生活在边缘地带。

当时的社会文化也在统治者的控制之下,宣扬所谓的“白人美至上”理论,他们认为白色的皮肤才是美丽的、干净的,白人的蓝色的眼睛也是最漂亮的。

当时,许多黑人在长期受压迫、受歧视的状态下,漠视本民族文化传统,厌弃自己的黑人身份,转而追求白人文化,一味盲目迎合白人审美观和价值观。

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在白人种族主义盛行和男权意识猖獗的社会里,她们是当时最弱势的群体,她们不仅感到困惑无助,而且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从而不自觉地从心理上、行动上依附强权。

(三)男权主义思想的影响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男权主宰社会和家庭的历史现象。

男权主义的实质就是个人专制,是对两性自然关系的文化压迫。

在美国黑人社区中男性也在社会和生活中占支配地位,但是黑人男性的地位又比较特殊,他们处于社会的下层,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在工作方面他们的机会甚至还没有黑人女性多。

在《最蓝的眼睛》中,乔利的情况就是如此。

乔利的妻子在白人家里找到女仆的工作,而乔利却无所事事,整日酗酒,回家后还无事生非,然而波莉却忍辱负重没有和他离婚。

佩科拉在被父亲强暴时也不敢反抗,而且在遭受再次强暴之后也只能忍辱偷生,这也是受男权思想的影响。

男性也是整个家庭的主宰,男性的尊严就是整个家庭的尊严。

佩科拉一家经常受到邻居的歧视和嘲讽也和乔利没有正常工作、整日酗酒闹事有关。

乔利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于整个白人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迫害,使他们在长期的痛苦中变得自憎,对生活感到无望,而他们又无力改变现状,才转而压迫黑人女性来宣泄心中的苦闷,而黑人女性处于整个金字塔的最底层,她们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在痛苦中挣扎,或者在自己的梦想中暂时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而梦醒之后痛苦依旧。

如今,黑人的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黑人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很多黑人女性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社会上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艾丽斯·沃克凭其作品《紫色》在1984年获得普利策奖,托尼·莫里森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欧普拉·温弗瑞作为美国脱口秀顶级主持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她们正视自己的身份,自尊自爱,坚守黑人文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平台,也为黑人女性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尽管种族歧视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女性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整个黑人女性的状况还不容乐观,她们中的大多数依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做着最苦最累的工作却得到最少的报酬。

黑人女性的彻底解放任重而道远。

那些在白人价值观冲击下迷失自我、抛弃本民族黑人文化、否定自己黑人身份、进而否定与黑人社会联系的黑人女性注定成为牺牲品,陷于寻找自我的痛苦中。

黑人女性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自尊自爱,坚守本族文化,坚定自己的黑人身份。

只有这样,她们才能获得完整的自我,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生存空间。

【相关文献】
[1]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胡允恒,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2] 毛信德.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 唐红梅.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 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5]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王莉娅.美国黑人文学史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