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湖北省武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马说(第1课时)教案 鄂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内议上面思考题的内容,讨论出最佳答案。

根据组内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

针对学生问题进行点拨、评价

【堂测堂练】
1.用原文回答:
(1)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由此可见,明君觅得贤才,贤才遇到明君,在古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因此李世民与魏征被传为千古佳话,可见古时候能人志士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韩愈才写下《马说》以此明志,那他到底想要伸张自己的什么志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知识链接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 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骈死( )槽枥( )
粟()外见( )
食马者( )祗( )
一石()真无马邪()
2.通假字。
食马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通,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_________________
真无马邪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入学习
1.千里马有何特征?又有哪些遭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作者借此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即使)(只是)(受到屈辱)
(2)(两马并驾)(喂牲口的槽)
(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吃)(有时)
(4)(这样,指示代词)(虽然)
(5)(犹,尚且)(等同,一样)(得到)
(6)(怎 么,哪里)(能够)
(7)(按照)(通“才”,才能)
(8)(拿)(面对)
(9)(懂得,了解)
(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 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二、基础感知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
⑥才美不外见()
1.重点句子翻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
课题
名称
《马说》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这篇文章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要积累文中的实 词、虚词,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考试大纲描述
学生在课堂中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培养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用托物寓意的写 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学情分析
本届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其次,学生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学生审题、及阅读能力薄弱,导致部分学生对现代文及文言文阅读感到非常吃力。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评价任务
对应学习目标,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可选项)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及问题
预 设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 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 孝廉。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 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隋唐两朝,科举制的兴起和盛行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2.一词多义。
其:①(难道,表反问语气)食:①(吃)
②(恐怕,表推测语气)②(通“饲”,喂)
能:①(能力)策:①(驱使,驾驭)
②(能够)②(马鞭)
而:①(表修饰,不译)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却)
5.C(停下)6.BD
7.
(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托物寓意、借事喻理),分辨文中的记叙和议论。
3.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食马者”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托物寓意、借事喻理),分辨文中的记叙和议论。
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