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解析1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古诗文阅读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朝·梁〕鲍泉
露色已成霜,梧楸①欲半黄。

燕去櫩②恒静,莲寒池不香。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注:①楸:(qiū)楸树,落叶乔木。

②櫩:同“檐”,屋檐。

(1)“梧楸欲半黄”一句中“欲半黄”三字妙在何处?
(2)请赏析“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这一联诗句。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7.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B.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因思杜陵梦,鬼雁满回塘。

(2)诗句“马作的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9.阅读下面诗歌选段,完成小题。

镜子
仅只是一个平面或是鬓如霜雪
却又是深不可测有人喜欢它
它最爱真实因为自己美
决不隐瞒缺点有人躲避它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因为它直率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甚至会有人
或是醉后酡颜恨不得把它打碎
(1)概括诗歌前后两节的内容。

(2)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11.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下列小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从内容上看,诗人“喜”的是________,其“妻子”“愁”的是________;体现诗人喜出望外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的心情。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
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
狂风挽断最长条
(乙)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释】《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一时成之。

(1)(甲)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处境,(乙)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心情。

(2)结合(甲)(乙)两诗,分别分析每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②。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③无?
【注】①秋浦: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蒲:蒲草。

③杜陵: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岸蒲”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

16.古诗鉴赏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①________,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②________ 的感伤。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被誉为“千古奇偶”,请赏析其好在哪? 17.古诗阅读。

请结合诗句,分析两文作者的情感。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杜甫①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③清江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时年杜甫50岁。

②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③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从“闻笛赋”、“烂柯人”中任选一个,说说其中包含的典故。

25字以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描述和概括。

40字以内。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微雨登城(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诗的第一句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特点是。

(2)请赏析诗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妙处。

2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2.(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

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⑴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⑵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3.(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4.(1)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

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2)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解析】【分析】⑴要注意调动想象,结合诗歌内容来描写。

注意诗中的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这些景物不能落下,要发挥想象,把画面描绘出来即可。

⑵“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诗人反问若春风不善解人意,怎么会送来落花呢?实际上就是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就综合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故答案为:⑴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

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⑵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描绘图景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的前两句写盘石临水、杨柳拂杯,已是可爱之至,而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画面:可爱的巨石大如席,下面濒临泉水。

垂杨拂水,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

⑵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写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以问答和猜测的语气抒情遣意,耐人咀嚼回味。

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5.(1)“欲半黄”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秋意渐浓,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感。

(2)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

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

这两句着力渲染出秋景的静寂和清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梧楸欲半黄”指楸树的叶子将要有些变黄了。

暗示了季节,秋意渐浓,“半黄”写出了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态感,含蓄内敛。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翻译。

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

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

这一句是景物描写,抓住了燕子、莲荷两个景物,写其秋季的特有变化,展现秋天的景色。

秋来,燕子南飞,屋檐寂静了,荷花败了,花香消散了,从听觉和嗅觉角度写出了季节环境的变化,渲染了环境的静谧和清冷。

故答案为:⑴“欲半黄”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秋意渐浓,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感;
⑵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

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

这两句着力渲染出秋景的静寂和清冷。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6.(1)一个“媚”字,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2)清欢既指诗人早春游山时,沿途富有生机的美景带来欣喜,也指与同游者清茶野餐,品茗尝鲜的闲适心境,还指历经人世沧桑后于平凡中体味出清淡的欢愉,此句也可窥见苏轼清雅的情趣和旷达的胸襟。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淡烟疏柳媚晴滩”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

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

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

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豪气的表现,精神境界的高人之处。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感情的理解。

联系上文中的“雪沫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

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故答案为:⑴一个“媚”字,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⑵清欢既指诗人早春游山时,沿途富有生机的美景带来欣喜,也指与同游者清茶野餐,品茗尝鲜的闲适心境,还指历经人世沧桑后于平凡中体味出清淡的欢愉,此句也可窥见苏轼清雅的情趣和旷达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参考译文】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

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

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7.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

(表达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这句诗意思: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得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

(表达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8.C
解析:(1)C
(2)军马都像那传说中的古代名马“的卢”一样跑的如风似电,拉弓引箭射出的箭有如霹雳一般势不可挡,所向披磨。

箭出之后,弓弦在这惊天一射下不由自主的震动,发出响声。

【解析】【分析】(1)“梦回吹角连营”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

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B.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年老病弱,但在梦中仍然念念不忘戍守边疆,上场杀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D.因思杜陵梦,鬼雁满回塘。

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故选C。

(2)考查描绘诗句内容。

诗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注意把战斗的激烈场景描绘出来。

故答案为:⑴C
⑵军马都像那传说中的古代名马“的卢”一样跑的如风似电,拉弓引箭射出的箭有如霹雳一般势不可挡,所向披磨。

箭出之后,弓弦在这惊天一射下不由自主的震动,发出响声。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诗歌,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要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内容和情感进行理解和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对诗句要理解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描绘。

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修辞手法的运用。

9.(1)前一节诗从正面描述了镜子的特征,后一节诗节写了镜子的遭遇。

(2)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3)主要运用了拟人等,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解析】【分析】(1)本题抓关键句子回答即可。

前一节诗,“平面”“深不可测”“最爱真实”“不隐瞒缺点”“都能从它发现自己”,从正面描述了镜子的特征,后一节诗,“恨不得把它打碎”,写了镜子的遭遇。

(2)本题结合对此形象的客观描写和直接评价分析。

“仅只是一个平面”,点明其身份的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 “忠于”“发现自己”,平面的反射,直来直去,毫无掩饰躲闪,写出了镜子的真实与率直,诗中的镜子意象已不是一个物了,而是熔入了诗人艾青对人生的深切体验,象征着那些敢于直言的刚烈之士。

(3)“最爱”“不隐瞒”“忠于”“直率”等词本是写人的心理和性情的,却用来写镜子,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且具有象征意义,诗中的镜子意象已不是一个物了,而是熔入了诗人艾青对人生的深切体验,象征着那些敢于直言的刚烈之士。

而人们对镜子的种种态度,“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恨不得把它打碎”,则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这种现象的批判,从而表达了对那些如镜子般刚烈之士的正直无私品格的赞美与弘扬。

故答案为:⑴前一节诗从正面描述了镜子的特征,后一节诗节写了镜子的遭遇。

⑵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⑶主要运用了拟人等,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概括归纳时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好发现的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意象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修辞的运用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那个辨析,其次是要结合语句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10.(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