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___班第__小组学号__姓名______评价____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归纳、辩证分析问题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预习自学】
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引导
一、社会背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政治:_____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腐朽。
2、经济:___经济繁荣,______萌芽缓慢发展。
(根源)
3、文化:___取士,__学日益僵化。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的性格特征:“______”
2、李贽的进步思想
(1)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反对以___的是非为标准,追求个性发展。
(2)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3、评价:李贽是我国思想的先驱。
矛头直指______,反映了______萌芽时期的要求。
三、三大进步思想家
1、代表作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2、进步思想主张(对应分析思想产生的原因)
(1)政治:黄宗羲猛烈抨击______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___思想。
意义: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经济: 顾炎武倡导“______”。
意义:开一代朴实的先河。
(3)思想: ____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意义:启示了近代人们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______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1.明清“经世致用”思想主要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它着力解决国计民
生哪些现实问题?
政治:针对,提出。
经济:出现
萌芽,针对
政策,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针对“取士”,理学僵化,提出“”,发展唯物、辩证法思想。
2.与欧洲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新儒学有什么区别?原因何在?
【思维拓展】
1、“经世致用”的含义:
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
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经世致用”思想主张以实用为宗旨的“实学”,就是要提倡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
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西汉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人的伦理道德为主体的理论体系,用伦理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和人性。
(5)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继承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1)积极: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推动了反专制斗争;
②具有解放思想,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2)局限性:①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②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理学仍占主导地位。
4.与欧洲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新儒学有什么区别?原因何在?
区别:
(1)仍属于儒家民本(封建)思想范畴;
(2)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4)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
原因:
(1)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2)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3)思想专制,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的严重束缚和影响。
5、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
①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②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独尊儒术的结果;
③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是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
④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限时自测】
1、李贽在《藏书》中说道:“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这表明李贽
A.认为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是非差别 B.坚决反对孔子的是非观
C.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 D.与儒家学说势不两立
2、中国古代晚期思想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黄宗羲的“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这观点体现了
A.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制 B.主张治天下皆决于学校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工商皆本
3、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
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
①黄宗羲“工商皆本”②陆九渊“心即理也”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5、“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6.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7.《李贽丛书·老子解》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文中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A.反对封建礼教 B.提倡人人平等C.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8.众多的矛盾舛错交结而又此起彼伏,由此带来的重重忧患冲淡了上一代帝王留下的文字之禁,也使天下事日益迫近地成为士人的切己之事。
随后,“世风和士风都明显地发生了变化”。
这一次的变化是
A.知行合一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民主启蒙思想 D.工商皆本思想
9.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0.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11.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道:“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
材料认为黄宗羲的思想( )
A.继承儒家民本思想 B.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
C.具有现代民本思想 D.恪守传统儒家思想
12.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②“理在先,气在后”
③“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④“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合作探究】 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
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
来。
——《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
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
益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
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
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12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14分)
【我的知识树】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C B C C B B B B B B A
13题:
(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
制夷”。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
倡思想启蒙。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
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一、社会背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政治:_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腐朽。
2、经济:__小农_经济繁荣,_资本主义_萌芽缓慢发展。
(根源)
3、文化:_八股__取士,_理_学日益僵化。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的性格特征:“_离经叛道__”
2、李贽的进步思想
(1)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反对以__孔子_的是非为标准,追求个性发展。
(2)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3、评价: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矛头直指,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反映了__资本主义__萌芽时期的要求。
三、三大进步思想家
1、代表作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2、进步思想主张(对应分析思想产生的原因)
(1)政治:黄宗羲猛烈抨击_君主专制__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_民主__思想。
意义:对近代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经济: 顾炎武倡导“__经世致用__”。
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思想: __朴素__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意义: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_批判继承__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问题引导:
1.明清“经世致用”思想主要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它着力解决国计民生哪些现实问题?政治:针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针对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针对“八股取士”,理学僵化,提出“经世致用”,发展唯物、辩证法思想。
2.与欧洲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新儒学有什么区别?原因何在?
区别:
(1)仍属于儒家民本(封建)思想范畴;
(2)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4)没有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
原因:
(1)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2)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3)思想专制,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的严重束缚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