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作品精练:徐则成专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作品精练:徐则成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15分)
大河谭
“谢总,您喝多了。
要不要先把事情解决了再开会?”
“喝多了,”我打了一个酒嗝,“有些事你拼了老命也解决不了。
招呼大伙儿,先开会。
”
会得继续开,项目也得继续做。
他们不必知道《大河谭》遇到了多大的麻烦。
我对着运河做了十几个扩胸运动,感觉喝酒前的那个自己又一寸寸地回来了。
好,开会。
我跟八个年轻人说,抱歉,中午喝了点酒,实在是因为有好消息,又来了个财神,一笔可观的新投资到了。
只有我自己知道,财神没有来,已有的一笔投资却断掉了。
就在上午。
包视台的朋友在电话里知会我:“项目不做了,领导没信心。
”
《大河谭》是我跟台里合作的项目。
那天我们又聚一块儿,扯到了叶落归根。
我说我爸最近没事就想回老家上坟。
问题是,老爷子跑不动了,要去就得我去。
更要命的,他老人家年轻时离开故乡,很少回去,我祖父祖母过世时,碰巧都在北京,就近全葬了这里。
父亲的祖父祖母和曾祖父曾祖母埋在故乡的哪一块坟地里,他完全记不清。
他只模模糊糊记得,上坟,要坐摆渡船从河北岸到南岸。
祖宗就埋在运河边上。
运河流经我老家那一段,少说几十公里,我到哪里找。
领导说:
“你老家的运河?哪个运河?”
“当然是京杭大运河。
”
“这事你得干,”领导一拍大腿,咣一声,我真听出了银钱落地的声音。
“大运河正申遗,上头要求台里配套上档节目。
你来做。
”
“怎么做?”
“我要知道怎么做还用得着跟你说?”
也是。
领导的工作就是下命令,怎么干是下属的事。
“这个,可观?”我把右手拇指和食指狠狠地捻了捻。
不必遮遮掩掩,他们都知道,我缺钱。
离了,为了每月高额的抚养费,我得
赚钱。
领导说:“上头的任务,还能亏待你?”
我也把大腿拍出了金银落地的响动,“成交。
”
其实我对大运河没什么研究。
现在不一样,折腾来折腾去,我差不多也成了半个运河专家。
开始我只想从这个项目里套点钱。
但行程过半时,我突然对这个项目有了感情,不由人。
这当然跟父亲整天在我耳边唠叨有关,他整天说他那十九岁就离开的故乡,运河穿城而过。
他老人家老是梦见小时候的运河:水是如何的清,两岸人家都在河水里洵米洗菜;撑竹排的人如何勇猛,大雨时涨水,他们舞动船篙跟漩涡搏斗;他还梦见上学路上,那个每天清早都在水门桥上练习周信芳唱腔的白衣女人,这些年她一点都没变老。
据说,人对死亡有预感,临近生命尽头总会做童年的梦。
母亲认为,这怨我,因为我整天把运河挂嘴上,老头子才动了凡心。
如果有人成天在你耳边唠叨一件事,那事哪怕再乏味,长此以往你也会莫名其妙地生出感情。
父亲张嘴闭嘴大运河,慢慢地还真就把我说成“大运河的孙子”了,他自认是“大运河的儿子”。
反正大运河成了我们爷儿俩的祖宗。
不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确越来越了解大运河了。
因为了解越来越多,开始有点理解了。
我不从道理上去理解,而是从故事、细节,从血肉丰沛的运河边的日常生活去理解它。
我们采访过一位运河专家,老先生不说大道理,就讲他七十九年来如何与运河纠缠在一起,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他自己的、朋友的,全媒体展示,那四十五分钟就像他与运河共同的自传。
片尾是老先生缓慢独行在运河边的视频,拍摄时阴天,快收工时突然云开日出,西半天霞光万丈,他漫长的细瘦影子平地生长,瞬间就横贯了半个运河。
“这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敬业、忠贞和相依为命,让我想起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想起了命运、光芒和不废江河万古流。
”
这样的故事我们搜集了很多。
跑船的,打渔的,在运河边开了几十年店铺的,修了几十年船只的……
慢慢,我开始上心了。
这个行当需要上心,但这个行当又害怕上心。
上心意味着可能做出好片子,更意味着必须加大投入,慢工出细活儿。
我决定把《大河谭》弄成个精品。
前期的投资早用光了,我把手头能挪用的钱全塞进去了。
正满
脑门激情,等着接下来的资金,电视台的哥儿们一瓢冷水浇下来:“兄弟,领导没信心。
觉得大运河申遗成功可能性基本为零:一是大运河济宁以南还在运行,跟遗产扯不上关系;二是他们出差看了德州和沧州一线的运河,都成臭水沟了,有的地方连河床都找不到,消失的东西,‘遗’在哪里!所以,不成立。
”
中午,挂了电话,我抡起手机转了一个大回环,还是塞进裤兜里。
真想把它摔到领导脸上。
我进书房坐下来,把一张A4打印纸折成四半撕开。
在两张纸上分别写上“继续”和“终止”,团成阄,放进毛竹做的空笔筒里。
我又找来两张纸,又写了两个“继续”,窝成一团投进笔筒。
我揺啊摇,晃啊晃,倒扣在桌面上,闭上眼在纸团中捏起一个,打开……
然后从书橱里找出存了十年的那瓶茅台,拎到饭桌上。
那顿饭吃完了也到了下午,我摇揺晃晃来到工作室。
八个年轻人,八张蓬勃向上的年轻的脸。
我说:“现在新的资金即将注入,对《大河谭》接下来的编辑策划,有没有信心?”
“有——”
他们把声音拉得跟一千七百九十七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一样长。
他们有信心,我就有信心。
人到四十,我经常觉得力量并非来自深思熟虑,而是源于激情。
激情没了,想得再明白都白搭。
手托腮帮一不小心就会耗掉一辈子。
“你们有,《大河谭》就有。
”
(节选自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有删改)链接:徐则臣,197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2019年8月,《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因为要写《北上》,这几年徐则臣把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断断续续走了一遍。
这一路旷日持久的田野调查改变了他对运河的很多想法。
他认为,亲身经历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感受,这对写作非常有用,或许最后不一定用在小说中,但去过现场后再写,会觉得内心特别笃定。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电视台领导主动提出做大运河项目,后又反悔终止合作,说明台领导是一个心血来潮的人,做事随心、不专一。
B.父亲晚年常常怀念家乡,经常梦到童年的情景,说明父亲对死亡已有预感,
觉得自己临近生命尽头。
C.“我”把《大河谭》项目是否继续寄托在抓阄上,是因为“我”内心很矛盾,不知道该不该继续。
D.“我”对工作室年轻人隐瞒项目资金链断裂的实情,是为了不要他们担心,能够专心工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A项,“台领导是一个心血来潮的人,做事随心、不专一”错,依据原文“兄弟,领导没信心。
觉得大运河申遗成功可能性基本为零”可知,领导放弃的原因是出于大运河难以成功申遗,不能说明领导是一个心血来潮的人,做事随心、不专一的人。
该项错误。
B项,“说明父亲对死亡已有预感,觉得自己临近生命尽头”错,依据原文“母亲认为,这怨我,因为我整天把运河挂嘴上,老头子才动了凡心”可知,父亲晚年常常怀念家乡,经常梦到童年的情景,主要是我在父亲身边常常唠叨大运河。
该项错误。
C项,“因为作者内心很矛盾,不知道该不该继续”错,“我的确越来越了解大运河了。
因为了解越来越多,开始有点理解了”“这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敬业、忠贞和相依为命,让我想起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想起了命运、光芒和不废江河万古流”等内容在极力写自己对大运河的感情,所以此时作者内心虽有犹疑,但其实是很想坚持做这个项目。
该项错误。
2.“我”对《大河谭》这个项目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案:变化:①刚开始不上心,单纯只是为了赚钱;②中途渐渐被吸引,开始上心,精心筹备;③遭遇资金断裂,仍下定决心坚持。
原因:①父亲和"我"骨子里流淌着大运河的血液,是大运河的"子孙";②"我"被大运河沿途的人物故事吸引,被他们的精神感动、震撼;③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连接南北商贸的交通要道,它还是一条连接血脉亲情,连接历史之根、文化之根的精神之河。
3.有人说“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对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进行纯文学创作的青年作者更是如此”,徐则臣也曾谈到“写作就如长跑,别想着立竿见影,咬咬牙跺跺脚就功成名就”。
请就此谈谈你对“文学写作”的看法。
(6分)
答案:①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得耐得住寂寞,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
②写作就像长跑,很苦很累,要坚持不放弃,别想着立竿见影;③写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从容写作;④文学来源于生活,要在广阔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⑤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要学会处理生活和创作的关系,寻找适合自己的"度"。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小说内容情感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内容、筛选范围,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要求总结“我”对《大河谭》这个项目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还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而“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则确定了筛选的范围是全文。
先分析变化:从“不必遮遮掩掩,他们都知道,我缺钱。
离了,为了每月高额的抚养费,我得赚钱”“开始我只想从这个项目里套点钱”等内容中不难总结出:刚开始不上心,单纯只是为了赚钱;从“现在不一样,折腾来折腾去,我差不多也成了半个运河专家……我突然对这个项目有了感情”“我的确越来越了解大运河了。
因为了解越来越多,开始有点理解了”“慢慢,我开始上心了……我决定把《大河谭》弄成个精品”等内容中可总结出:中途渐渐被吸引,开始上心,精心筹备;从“那顿饭吃完了也到了下午,我摇揺晃晃来到工作室”“他们有信
心,我就有信心”等内容中可总结出:遭遇资金断裂,仍下定决心坚持。
再分析变化的原因:依据“父亲张嘴闭嘴大运河,慢慢地还真就把我说成“大运河的孙子”了,他自认是“大运河的儿子”。
反正大运河成了我们爷儿俩的祖宗”可总结出:父亲和“我”骨子里流淌着大运河的血液,是大运河的“子孙”;依据“我不从道理上去理解,而是从故事、细节,从血肉丰沛的运河边的日常生活去理解它”“这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敬业、忠贞和相依为命,让我想起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想起了命运、光芒和不废江河万古流”等内容可总结出:“我”被大运河沿途的人物故事吸引,被他们的精神感动、震撼;作者写父亲对运河、对故乡的种种温暖的回忆,写运河给“我”的关于“敬业、忠贞和相依为命”“命运、光芒和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启示,要表达的其实是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连接南北商贸的交通要道,它还是一条连接血脉亲情,连接历史之根、文化之根的精神之河。
第一句话的关键词是“孤独”“快节奏时代”“坚守”,强调在快节奏的时代北京下,作者要不受外界干扰,坚守本心,要能耐得住寂寞。
这如小说中,“我”不会因申遗的希望渺茫,不会因为得不到领导的支持而放弃《大河谭》的创作,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会坚持把它做成精品。
第二句话的关键词“长跑”“立竿见影”“咬咬牙跺跺脚”“功成名就”,其中把写作比喻成“长跑”不能“立竿见影”就说明写作是辛苦的,需要坚持的,不是短期内就能成功的。
文中的“我”创作大河谭深入实地考察采访,和八个年轻人认真编辑策划,“慢工出细活”;“咬咬牙跺跺脚”在这里表示“轻而易举”,“功成名就”指作品得到认可,因写作而获名获利,由此说明写作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小说链接中写道徐则臣因为要写《北上》,把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断断续续走了一遍,认为亲身经历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感受,这对写作非常有用。
说明文学来源于生活,写作要在广阔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此外,如果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只要合情合理也是可以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
摩洛哥王子
徐则臣
要不是碰上个卖唱的,这辈子我都不会关心摩洛哥在哪里。
那家伙唱得真不错,嗓子一会儿像刘欢一会儿像张雨生。
模仿田震《自由自在》的时候,我跟上他的那种狭窄、茫然又激越的声音,可以乱真。
当然,跟上之前我给了他十块钱。
给钱的时候我脸是红的。
我心疼,十块钱不是小数目。
但已经掏出来了,哪好意思再塞回兜里呢。
他看出来我喜欢田震的歌,接下来他唱的都是田震的歌,《执着》《干杯朋友》月牙泉》《未了情》。
从地铁的这头唱到那头。
地铁在西直门站停下,我得下车了。
他停下弹奏和歌唱,扭着身子指自己后背。
他的夹克上印着五个字:摩洛哥王子。
回到平房,我跟行健说:“见着摩洛哥王子了。
摩洛哥在哪儿啊?”行健哼了一声:“我还见着西班牙王妃了呢。
”
米萝已经从他的百宝箱里翻出了世界地图,旧书摊上花两块钱买的。
“北非,在北非。
头顶上就是西班牙。
”
他把地图摊在我们的小饭桌上,我把脑袋也伸过去。
摩洛哥头顶上不仅有西班牙,还有葡萄牙。
左边是浩瀚的大西洋,右边是阿尔及利亚。
边境之南是我只在地理课本.上见过的毛旦塔尼亚。
聊完就洗洗睡了。
很快我们就把摩洛哥和卖唱的小伙子忘到了脑后。
不是记不住,是所有激动人心的事情最终跟我们都没关系。
我们还住在北京西郊的一间平房里,过着以昼伏夜出为主的日常生活。
我依然隔三差五地出没在地铁2号线沿线,逢人不备的时候,鬼鬼祟祟地帮我办假证的姑父洪三万打小广告。
行健和米萝也是,他们帮陈兴多打小广告,偶尔我们会在同一条街或者同一条地铁线上碰头。
有一天傍晚,我在西直门站地铁口的背风处吃烤红薯,行健从身后拍了我的肩膀,说:
“看见你那个‘摩洛哥王子’了。
”
“那家伙是不是只有一件衣服?”米萝说。
他们看见的也是那件印有“摩洛哥王子”的夹克。
“他还带着个头发乱得像草窝的小女孩。
他妹妹?”他们看见他的时候,他正从保温杯里倒水给一个脏兮兮的小姑娘喝。
我哪知道。
“我跟他说起你,”行健说,“他竟然记得。
”
我继续吃烤红薯。
“不信?”米萝说,“我们真说起了你。
说你给了他十块钱,他没想起来;说你跟着他听田震的歌,从车头听到车尾,他就一下子想起来了。
他说,那个哥们啊,背个军用黄书包。
”
看来是真的,那天我的确背着一个军用黄书包。
其实那几年我背的都是这个包,就一个包。
打小广告的一套家伙都装在里面:刻着洪三万电话号码的一个大印章,墨水瓶,涂墨水的板刷,印有我姑父电话的假证业务范围的名片,当然还有纸和笔,以备不时之需。
能撒名片的时候撒名片,可以直接盖上个大戳的时候就盖戳,实在不行,用笔在一切可以写字的地方写上我姑父的名字和他的电话号码。
“那是他妹妹么?”米萝又问,“穿得可不如他啊。
”
我真不知道。
我也只见过那家伙一次。
秋风乍起,纸片和几片树叶被吹进了地铁口。
一群人走出来,像这个秋天的黄昏,有种虛弱的单薄。
最后出来的是一串饱满的歌声。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没有吉他声,但我知道“摩洛哥王子”来了。
果然,摩洛哥王子和一个扎着两个蓬乱小辫的女孩从地铁站走出来。
他在教那女孩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女孩六七岁的样子,鼻梁不高,脸有点脏,褂子还是用北方乡村里当被面的花布做的。
摩洛哥王子该有二十出头,看上去比行健和米萝大。
“你们呀——”摩洛哥王子说。
“来一根不?”行健挥挥右手夹着的中南海香烟。
摩洛哥王子笑笑,从兜里掏出一把零钱递给那小女孩,说:“过马路注意安全啊。
别忘了歌词。
”
小女孩犹豫一下还是接住了,然后向他摆摆手:“谢谢哥哥,我记着呢。
”跳过马路牙子走到对面去了。
我们凑在一起抽烟,像一群不良少年。
“你妹妹?”我还是问了。
“小花?不是。
”摩洛哥王子抽烟的动作很熟练,“地铁里认识的。
”
“她这样——干啥的?”米萝问。
“要钱的。
”
“要钱的”就是“乞讨的”。
地铁里有各种各样的乞讨者:残疾人;卖艺的,像摩洛哥王子这样;老人;孩子,比如那个小姑娘,叫小花?
“最近老是遇到她。
”摩洛哥王子说。
“你为啥要给她钱?”米萝问。
“她说一天下来要不够数,回到家她爸会打她。
”
我们都火了,这什么爹!哪天好好修理他一顿。
“稍安勿躁。
”摩洛哥王子劝我们。
“我也想跟小花的爸爸谈谈,小花不让。
怕谈过了挨的揍更多。
你们是干啥的?”
我想告诉他我们是做小广告的,行健瞪了我一眼,说:“你叫啥名字?”“王枫。
”
“你衣服上印着个‘摩洛哥王子’,算啥?”
“一直想整个乐队,叫‘摩洛哥王子’,我是主唱。
不过得慢慢来。
还有吗?再来一根。
”
明白了。
他只是想象中的“摩洛哥王子”的主唱。
但他的广告做得好,八字还没一撇,他就把乐队名字印到衣服上了。
(选自《长江文艺》,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要不是碰上个卖唱的,这辈子我都不会关心摩洛哥在哪里”开头,不仅交代事情的起因,还制造悬念,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欣赏王枫歌唱得不错、给他十块钱的时候“我脸是红的”还“心疼”,这样写既表现了“我”对工枫的欣赏,又写出了“我”的吝啬。
C.“我”回到平房跟行健说自己“见着摩洛哥王子了”,行健竟然说他“还见着西班牙王妃了呢”,表明他根本不相信“我”说的话。
D.小说描写了一群北漂青年的日常生活,也以真实的笔触,反映了这群青年在北京所从事的职业状况,表现了北漂生活的不易。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
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又写出了‘我’的吝啬”错误,不是吝啬,是因为我只是帮助姑父打小广告的,也没有钱。
故选B。
5.小说在刻画王枫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心地善良。
帮助乞讨的小女孩小花。
②做事理性。
对于“我们”都火了,打算哪天好好修理小花的父亲一顿,王枫让“我们”稍安勿躁。
③热爱音乐。
想组建自己的乐队,并给乐队提前想好了名字。
(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先总体概括人物形象,然后逐点结合文章分析。
本题,“摩洛哥王子笑笑,从兜里掏出一把零钱递给那小女孩”“过马路注意安全啊。
别忘了歌词”“小女孩犹豫一下还是接住了”“小花?不是”“地铁里认识的”“她说一天下来要不够数,回到家她爸会打她”,可以看出王枫心地善良。
“我们都火了,这什么爹!哪天好好修理他一顿”“稍安勿躁”“我也想跟小花的爸爸谈谈,小花不让。
怕谈过了挨的揍更多……”,可以看出王枫的理性。
“那家伙唱得真不错,嗓子一会儿像刘欢一会儿像张雨生”“一直想整个乐队,叫‘摩洛哥王子’,我是主唱。
不过得慢慢来……”,可以看出王枫热爱音乐。
6.小说写的是一个卖唱的北漂青年的平常事,却用了“摩洛哥王子”这样一个题日,请探究以此为题的作用。
(6分)
【答案】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贯穿全文,结构严谨。
②突出了王枫内心的美好.反映了他的精神追求。
③肯定了王枫对理想的追求,突显了小说的主题。
(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作用。
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
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
本文讲述了“我”、米萝和行健是每天在大街上昼伏夜出,专职打小广告、办假证的社会最底层人员,遇到了卖唱的流浪歌手王枫和在街头乞讨的小女孩小花。
表达效果上,“他停下弹奏和歌唱,扭着身子指自己后背。
他的夹克上印着五个字:摩洛哥王子”,“摩洛哥王子”一个具有异域风情的名字和王枫的身份和地位形成鲜明对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结构上,从开头到结束,“一直想整个乐队,叫‘摩洛哥王子’,我是主唱。
不过得慢慢来。
还有吗?再来一根”,这个题目贯穿全文,结构严谨。
人物形象上,王枫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可是他的心灵纯洁而美好,他一心想帮小花,且在生活的底层一直不放弃自己组建乐队的追求。
主题上,肯定了王枫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艺术、对美的渴求,是没有门槛,也没有阶层之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