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高考专项复习诗歌鉴赏手法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诗歌鉴赏手法————抒情
总说
诗词中主要运用四种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方式。
就古代诗歌来说,描写、
抒情
四、写景的作用及目的
衬托作用:正衬、反衬
首句: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奠定情感基调。
尾句:含蓄留下想象空间。
五、分析写景的方法
1、从作者的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
高低俯仰绘形绘色绘声
2、从描写的顺序分析,把握写景的层次
见闻感觉听、视、味、触、变化
远近上下
色彩搭配(冷暖)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
虚实(晓看红湿处)
动静(月出惊山鸟)
明暗(野径云俱黑)
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
白描与工笔(千山鸟飞绝)
比兴
六、情景关系题
解答:情+景+关系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同学们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如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12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露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009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第14题的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注】①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参考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之中)
2009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第5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恶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烦。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溪。
倚门柴门外,临风听蝉鸣。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写景来抒发了诗人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写景和谐静谧,写人情幽居之趣,超然物外。
在写景上有以下几点特色:景物之多,且布置合理,如诗如画;景物与情感交替行文,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画、音乐三位一体,完美结合。
七、例题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只写景,但四景组成了一个统一的静谧安详的意境,透露出饱经丧乱的不眠人对安宁和平生活的向往。
(联拳:屈曲着身。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
舟已过万重山。
全诗貌似叙事,实则抒发了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例】汉代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感与君绝!
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句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卜算子·咏梅①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
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如: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
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3[双调]清江引
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
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八、练习巩固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注:分析时要顾及某些意象特定的象征义。
)九、高考试题
【江西卷】16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为: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桃花尽、野梅酸、蛙声歇、东风寒,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江苏卷】14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李益和苗发、司空曙彼此是诗友,都名列“大历十才子”。
李益的这首诗,扣住“闻风”构思,以巧取胜。
“微风”是诗中最活跃的形象。
入夜露重,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滴落的露水渐渐润泽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蔓生的青苔。
这样的氛围应该是清冷、幽静(清幽、静谧),作者的心情应该是孤单、寂寞。
【辽宁卷】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
【湖北卷】16题: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
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语文读本》第四册有《汉宫秋》第三折。
适当从语文读本选材,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读本》的重视(有不少学生忽视)。
这段曲词是汉元帝的唱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两种情景——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表现了汉元帝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