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届广州市高三第四次联考试题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 届广州市高三第四次联考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此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①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由于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似乎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②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心情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③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

但是第一要不违反根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

意既不行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心情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④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

譬如有一个荒村,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
家把它画一幅画。

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

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

图画就不然。

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

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抱负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与进去,然后表现出来。

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局部,就连这一局部也不必和实物完全全都。

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

其次,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深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⑤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
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假设说具体一点,孔子或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顿。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久过去决不回头么?我观看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观看。

譬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⑥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但凡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卑微以至于
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快活的景象。

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临时停顿的状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味道。

⑦就戏剧说,无言之美更简洁看出。

很多作品往往在吵闹场中动作快到极重要的一点时,
突然万籁俱寂,现出一种沉默惊奇的景象。

梅特林克的作品就是好例。

譬如《青鸟》的布景,择夜阑人静的时候,使重要角色睡得很长期,就是利用无言之美的道理。

梅氏并且说:“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

”赞无言之美的话不能比此更透辟了。

近代又有一种哑剧和静的布景,或只有动作而无言语,或连动作也没有,就将靠无言之美引人入胜了。

⑧雕刻塑像原来是无言的,也可以拿来说明无言之美。

所谓无言,不愿定指不说话,是
留意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要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是最好的例子。

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法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绞死了。

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固然有一种哀痛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哀痛是含而不露的。

假设是流露的,确定带了挣扎呼号的样子。

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恫;认真看去,便可发见条条筋肉根根毛孔都示意一种极苦痛的神情。

⑨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

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
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局部让赏识者自己去领悟。

由于在赏识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实。

——〔摘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改动〕
1.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言”是用以“达意”的,“言”有限而“意”是无限、瞬息万变的,因此“意”不行以完全达之以言。

B.尽善尽美的首要原理是“和自然逼真”,文学上做不到“和自然逼真”,所以文学并不去追求尽善尽美。

C.上等作品多数言不尽意。

如“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原来没有说诗人心情,而自有一种闲情逸致。

D.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中,只把将到达苦痛极点那一刻的神情雕刻出来,其所表现的哀痛是含蓄的。

2.依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文章开篇以“言”难以完全达意,引出话题,而后分析艺术上的“无言之美”。

B.同样的内容,美术家只表现实物的局部就能引起美感,摄影家则可包罗全部。

C.
作者运用举例、类比、引用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形象可感,论述更加亲切自然。

D.“画外之象、味外之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等文论,都强调艺术要含蓄隽永。

3.以下各项中不能表达材料中“无言之美”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刘墉在《萤窗小语》中谈到:“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


B.《庄子》中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得鱼忘筌〔筌:捕鱼用的竹器〕原意是领悟精神实质的人,无须再用语言来交谈,现比方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原来依靠的东西;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也比方到达目的后忘恩负义、背弃根本。

竹筌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竹筌;兔网是用来捕获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悟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C.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强调“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D.济慈《希腊花瓶歌》中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


4.朱光潜先生认为图画比相片“美得多”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4 分〕
①美术家在画画前,先要对素材进展选择,然后经过抱负化的加工,表现美术家的人格。

②图画表现的只是实物一局部,留一大局部让赏识者自己去领悟,含蓄隽永,所引起的美感更加深刻。

5.苏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是关于“言”与“意”关系的名言,本文也对“言”与“意”的关系做了阐述,请结合文本分析。

〔4 分〕
①“言”可以达“意”,“意”需要通过“言”来表达。

②“言”不能全部传达心情意旨,以“言”达“意”,只能得其近似。

③所谓“无言”即留意含蓄不露,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现代文阅读Ⅱ〔此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矿车
[日]芥川龙之介
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头修建铁路是良平八岁那年的事,良平每天去村外看施工。

说是施工,其实只是用矿车推土——这个让他很感兴趣。

矿车上有两个土工直挺挺站在土堆后面。

由于下山,矿车不用人推,一路自动奔驰。

车厢掀动着,土工的短褂底襟张开,细细的钢轨划起弧形——良平有时一边眼望如此光景,一边心想当一个土工多好,至少想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

矿车来到村外平地时,自然而然停在那里。

与此同时,土工们从车上轻轻跳下,把车上的土掀在路轨的终点。

然后推起矿车,开头往所来的山上那边爬去。

良平那时心想,坐不上车倒也罢了,哪怕推上一次也好。

一天,良平一个人伫立在偏午时分的工地眼望矿车来来去去。

这时,除了装土的车,有一辆装枕木的车沿着应是干线的宽轨爬来。

推这辆矿车的两个都是年轻人。

良平从观看两人时起就觉得他们似乎平易近人。

“叔叔,我帮你们推好吗?”其中一个穿格子衫的兀自低头推车,但答复意外爽快:“噢,推吧!”良平钻进两人中间,用足力气推了起来。

“好大的力气嘛!”另一个耳央卷烟的人也夸奖良平一句。

推着推着,铁路坡度渐渐徐缓起来。

良平心里担忧得不行,生怕对方道出“行了不用推了”那句话。

但两个年轻土工只是腰比刚刚直了些,仍静静往前推车。

良平最终忍耐不住,胆战心惊地这样问道:“始终推下去好吗?”“好好!”两人同时答复。

良平心想两人果真是好人。

连续推了五六百米,铁路再次陡了起来。

两侧橘林里有好几个黄果沐浴着阳光。

还是上坡路好,可以始终让我推下去——良平一边想着,一边用浑身力气推车。

从橘林中间爬到顶头,铁路陡然变成下坡。

穿格子衫的那个对良平说:“喂,上!”良平马上跳上车去。

矿车在三人上车的同时,撩起橘林的香气,沿钢轨一路滑下。

坐车比推车舒适得多!良平让风鼓满衣服,心里消灭理所固然的念头。

并且这样想到:去的路上推的地段多,那么回的路上自然坐的地段多。

来到有竹林的地方时,车静静停顿下滑。

三人又像刚刚那样开头推车前行。

不觉间,竹林变成杂木林。

上坡路上点点处处积了落叶,生了红锈的钢轨都看不见了。

坡路好歹爬完,这回但见高耸的陡崖的对面,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

这时良平脑袋里突然清楚觉出自己跑得太远了。

三人又坐上矿车,车在杂木林的树枝下——右边就是大海——跑去。

可是良平已无法像刚刚那样欢天喜地了,他心里期望快些回去。

但不用说,他也格外清楚:不到该到的地方,车也好他们也好,都不行能返回。

车在一家茅草屋茶馆前停下,一位土工从茶馆出来时给了良平一包粗点心。

三人推着矿车爬上徐缓的坡路。

良平手虽搭在车上,但心里想的是别的事。

翻过坡路往下走到底,又有一家同样的茶馆。

土工们进去之后,良平坐在车上只顾惦记如何回家。

茶馆前开放的梅花马上在夕晖中隐去。

天快黑了!想到这里,良平再也无法呆坐下去。

他踢了一脚矿车轮,明知自己推不动,却呼哧呼哧推了几下,想以此冲淡焦躁的心情。

土工们出来后,手扶车上的枕木,假设无其事地对他这样说道“你该回去了,我们今日住下不走了”“回家太晚,你家里要担忧的”。

良平一下子惊呆了。

天马上就黑了,再说今日的路走得极远,而现在自己必需一个人走回去——他赶忙明白过来这些。

良平差点儿哭出来。

但他知道哭也无济于事,这也不是哭的时候。

他向两个年轻土工不自然地点了下头,沿铁路飞奔起来。

良平沿着铁路一侧忘我地跑了一阵子。

奔驰时,觉察怀里的一包糕点碍事,遂甩去路旁,顺手把木屐也脱下扔在那里。

于是薄袜底直接踩进石子,脚倒是轻快多了。

他一边感觉着左边的大海,一边跑上陡急的坡路。

眼泪不时涌上来,使得他不由歪一下脸——他舍命忍住,唯独鼻子抽搭不止。

从竹林旁跑过之后,衣服也因浸透了汗而让他觉得不便,他边跑边脱下衣服扔在路旁。

跑到橘林时,四下已经黑了。

只要保住性命……良平一边想着,一边连滚带爬连续奔驰。

井边提水的妇人们和从田里回来的男人们观看良平跑得气喘吁吁,都问他:“喂,怎么了?”他一声不吭,只顾从杂货店、理发店和光明的住房前跑过。

跑到自家门口时,良平最终禁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哭声传向四周,父母等人一时围了上来。

尤其母亲一边说着什么一边抱住良平的身体。

良平手脚挣扎着,抽抽搭搭哭个不停。

或许是哭声太厉害了,四周三四个妇人也赶到昏暗的门口。

父母自不用说,那些人也异口同声问他为什么哭。

但他无论别人怎么问都只管大哭特哭。

打那么远的地方一鼓作气地跑来,只要一回想起刚刚路上的惊惧,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心情在向自己袭来…………
良平二十六岁那年和妻子一起来到了东京。

不知为何。

他有时会毫无理由地回想起那时的自己。

真的是毫无理由吗?在劳顿疲乏的他的面前,那片暮色掩盖的竹林和坡路至今仍时断时续细细地向前伸展……
〔有删改〕
文本二:
芥川的作品往往是截取一个时空片断,写一时一地开放的一事。

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玩耍的一个下午,人一生的心理状态和人生轨迹都随着矿车车辙的延长和‘我’内心的起伏暴露无遗。

〔节选自赫雪侠《断片与瞬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点及其成因》〕
6.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良平八岁时对矿车推土这种颖事布满了奇异,因此他对当土工、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布满了渴望并进展了尝试。

B.土工爽快地同意良平推车的恳求并夸赞他,黄昏却假设无其事地告知他该回去了,可见他们是有预谋地让良平帮助推车。

C.在被土工告知自己需要单独回家时,良平“不自然地点了下头”,表现出良平此时虽然委屈、可怕,但也比较冷静。

D.从良平一路连滚带爬跑回家,到他回家后开头大声哭泣,四周的人们都关心地问他,呈现了邻居们的热心和和气。

7.以下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小说其次段对良平在村外看到的施工场景进展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良平观看的细心,以及孩童对事物感兴趣的心理。

B.“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这句话用“冷飕飕”一词来描写大海,示意出良平的内心开头变得可怕。

C.小说以良平八岁那年去村外看矿车推土开篇,以良平二十六岁时回忆童年往事完毕,主要通过环境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D.小说表达了良平八岁时与两位年轻土工推车的经受,在对良平细腻的少年心理刻画中表达出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8.文本一是如何表达良平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6分〕
①小说承受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表达方式,使小说能更全面呈现良平推矿车的经受。

②小说以儿童视角来表达,呈现儿童特有的天真无畏,及其后来受惊可怕的冲突心理,真实可感。

③小说以回
忆的方式开篇,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期
盼故事的走向。

④小说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呈现了良平渴望- 轻松-焦躁-惊惧的心路变化,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9.文本二提到,“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
玩耍的一个下午”,试结合文本一中良平的推车经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分〕
①良平小时候推矿车的经受象征了人一生的轨迹和心理状态;②良
平刚开头对矿车感兴趣代表着人对世界的奇异、探究以及对抱负事物
的追求;③良平意识到推车离家距离过远时开头担忧、焦躁,代表
着人远离故土、来到生疏世界的担忧、恐惊。

④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无法满足的心情,代表着人离家去探究、闯荡,在遇到困难、挫
折〔或打击〕之后,哀痛的心情只能回家在亲人面前尽情表露,获得劝慰。

〔第④点也可以是“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无法满足的心情,代表着人在社会中总不能尽情尽兴获得所需的现状,只能在亲人面前
获得劝慰。

”〕〔总分值6 分,每点2 分,任意三点答对给总分值,
大意对就可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此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尹子奇①领兵十三万趣睢阳。

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

巡有兵三千人,
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

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合;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

睢阳城食且尽。

将士人廪米日一合②,杂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

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假设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

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

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

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

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

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

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

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

”乃斩之。

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

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

数步之间,势有同异。

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

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

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

”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

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格外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①尹子奇: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

②合: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

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3 分〕
A.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格外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 致死力
B.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格外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 致死力
C.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格外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D.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格外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3 分〕
A.合,也称为“回合”,旧小说中描写武将交锋一次叫一个回合。

这里指双方竞
赛一次。

B.再拜,有两种意思:一是其次次拜,二是拜两次。

文中“巡西向再拜”中是第一种
意思。

C.颜色,文中是“脸色”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中
一样。

D.“其谁之功也!”中“其”的意思,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意思并不
一样。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3 分〕
A.安史叛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进攻睢阳。

守城将士日夜与叛军激战,擒贼将六十多人,
杀士卒二万余,将士们因之士气大增。

B.睢阳被围粮食将尽,而且士卒都由于饥饿无法战斗,有人建议弃城,张巡、许远认
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打算坚守待援。

C.张巡练兵不依照古代兵法,而让将领们各依本人的想法指挥作战,由于他觉得战场
上形势瞬息万变,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

D.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张巡、许远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保卫睢阳,不弃城
而走的考虑格外周到,表达出他们的贤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

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4 分〕
况且我们的士兵饥饿病弱,逃跑确定不能到达目的地。

古代战国时期的各诸侯
国,尚且相相互救援帮助,何况睢阳四周的众位将帅呢!
〔总分值 4 分,得分点:“且”,况且、而且;“走”,撤退、逃跑;“密迩”,四周、近旁。

句意 1 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4 分〕
他们哪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从而弃城预先逃走呢?假设睢阳不能坚守,
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
〔得分点:宁:表反问。

“宁知”,岂能知道,怎能知道;“卒”,最终、最终;苟:假设;“虽”,即使。

句意 1 分,主要是“逆”字比较难理解,能将“逆”准确地翻译为“预先、事先”全句的大意根本上就准确了。


14.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的困难,具体有哪些困难?他们的坚守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

〔3 分〕
困难:①缺乏粮食〔或士兵饥饿羸弱〕无法战斗;②兵力消耗〔缺乏〕,又
没有援兵。

意义:保护了江、淮,为朝廷最终平定叛乱做出奉献。

〔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绝句,完成 15~16 题。

解闷(其九) 杜甫
先帝贵妃今孤独,荔枝还复入长安。


方每续朱樱献①,玉座②应悲白露③团。


华清宫绝句〔其一〕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①炎方:指广东南海。

朱樱献:唐代规定,每年四月一日由皇家内园进樱桃荐祀陵庙。

〔樱桃夏熟,荔枝秋熟,献荔枝在献樱桃之后,故曰“续”。

〕②玉座:御座,这里指唐玄宗。

③白露团:这里去壳后晶莹圆润的荔枝。

15.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3 分〕
A.第一首诗开门见山,直揭主题,指出安史之乱平定后,杨贵妃和唐玄宗已经阴阳两隔,各自承受着孤独,但进献荔枝旧例仍没有停顿。

B.“还复”二字,有“反复、接连”之意,揭露出统治者无休止的骄奢淫逸导致百姓生活穷困,饱含诗人锐利批判和对人民的深切怜悯。

C.其次首诗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风光,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去写,如同摄影师一般,在观众面前呈现宽阔深远的骊山全景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