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松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系松潘
作者:马德俊
来源:《安徽文学》2011年第08期
在“5·12”汶川大地震3周年之际,安徽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安徽人民交出了一份对口援建的合格答卷,倾注深情地筑起了一座合作共建的时代丰碑。

还是在孩提时代,我便对松潘产生了一种神往。

中小学课本和故乡大别山老红军讲述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那一串串迷人的故事,为我的童年涂抹了许多灿烂。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创造的人类生存史上罕见的奇迹,导致了我对这块土地的神往。

一睹松潘雪山草地的风采,成了我的一个夙愿。

2006年6月,我终于有机会来到名扬中外的九寨沟风景区游览。

由于我对红军长征历史的爱好,当同伴们在从九寨沟去黄龙游玩时,我在立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造像的松潘古城北门下了车,走进了松潘古城。

这是一座中国西部民族文化融合特色浓烈的古城。

县城西依岷顶山,城墙一直修到山顶。

东临岷江。

南门的古城墙,尽管经过历史岁月的打磨,城门和垛口却依然清晰地存在着。

公元前2100年,这里属禹贡“梁州之域”。

数千年来,松潘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出现过许多具有丰富生动事迹的历史人物,可是,让她为世人所关注的,是7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这里先后会师,爬雪山、过草地,在松潘境内停留时间最长,前后长达16个月。

中国共产党人,在松潘的雪山草地经历了长征途中最艰苦、最漫长、最危险的历程,演绎出一部英勇斗争、艰苦奋斗、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

我就是为了寻找这段历史而来。

在县城的新华书店我买到一本刚出版的《松潘县志》,看到主编是马德隆,和我的姓名只一字之差,便有了亲切感。

我问书店的工作人员,这位马主编是干什么的?他们说他原来是县志办主任,现在是县政协副主席。

我便一路打听找到县政协,果然见到了马德隆。

他是位饱学之士的回民大哥,为搜集党史,也曾到我们大别山来过。

他和县政协文史资料室主任王德生接待了我,给我提供了一批资料,并以当地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些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故事。

那时,从中国各个根据地开始长征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都带着硝烟和伤痕,相会在松潘的雪山草地。

他们都走了太久太久的路,很累很累了,现在会师了,他们是多么想停下来养精蓄税,可是民族的危亡让他们不能休息,紧追而来的国民党14万精锐部队也不让他们休息。

松潘的雪山草地,记录着中国革命史上最悲壮的一幕。

无数先辈,在凄风苦雨中,用生命在雪山草地中铸造了中国革命的丰碑。

红军在这里穿越了8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走过了诺尔盖、塘壤等200余公里的湿地和草原,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

正是通过马主编提供的资料和指点,丰富和印证了我对红军长征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马老还指着东南城外的塔子山、金莲山说,当年来自大别山的红四方面军占据了这个山顶,对松潘城发起攻击战,由于红军是千里奔袭,劳师远征,守城的又是国民党主力胡宗南第1师,以逸待劳,红军没有打下松潘,被迫通过雪山草地北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2007年9月,我再次来到松潘。

这次,我单独活动的重点是位于松潘县城北部元宝山下刚刚建成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当我走进纪念馆,刚拿出笔准备抄录一段资料时,身边一位陌生人走过来,语调很亲切地说:“同志,你也是研究红军的?”虽然互不认识,但从语调和神情看便知道有共同语言。

便站在那里和他一见如故地聊了起来。

原来,他是松潘县史志办主任陈来述,是陪同外地客人来参观的。

交谈一段时间后我们互留了电话号码。

他离开纪念馆不久,就给我打电话,说替我找到一本书,并邀请我参加他的午餐接待。

我拿了书,但谢绝了接待,毕竟初次见面,但他的热情,一直温暖着我的旅程。

回来后,我也给他寄了两本有关大别山的红军资料。

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上午,我便给陈来述打去电话了解他的情况,他说他和同志们正奔波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上。

5月30日我又给他打了一次电话,他说他被抽调到县委宣传部,参与接待全国各地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们,并邀我有机会再去松潘。

为了声援松潘人民的抗震救灾工作,我们也组织六安市文学艺术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开展了一场“情系松潘”的大型诗歌朗诵会,松潘县还派出代表前来联袂演出,使双方的情谊达到了高潮。

美丽的雪山草地和热情的松潘人啊,强烈的大地震勾起全国人民对你们的关注。

3年来,我们挂念着那里的人们,为那里发生的悲壮的人和事而流泪。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应该支持松潘、汶川。

就是这块被历代封建统治者作为“惩罚罪犯、流放人员”之地,在民族危亡、阶级矛盾尖锐的日子里,无私无畏地敞开自己热忱的怀抱,成为全国各路红军栖息转战之地,保住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在这里,有5000多藏、羌儿女参加了红军,上万人参加了各级苏维埃工作,人民支持红军的牛、马、羊、猪等各类牲畜20万头、粮食300万斤。

这支队伍从这里走向甘南、陕北,扎根太行山区,映红白山黑水,逐鹿中原大地,跨过长江天堑,横扫琼州海峡,创建了新中国。

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告诉我,在经受突然而来的大地震后,最先赶到这里救援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奇怪吗?不,这是必然。

因为他们都是红军的传人。

在松潘、汶川等地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野草凄迷中,解放军将士冲锋在前的身影,又让我看见当年红军在松潘、土门、包坐、绥崇丹懋战役中旌旗猎猎、杀声如雷的场景。

当年雪山草地帮助红军冲过了死亡大关,中国革命也撞开了胜利之门。

今天,红军的后代用他们的救灾业绩丰富着军史,也装饰着这块神奇的土地。

一条条人迹罕至的救生通道,是解放军将士的身躯铺成的;茂盛的青草,是解放军将士用鲜血浇灌的;盛开的鲜花,是解放军将士的红领章和红星化做的;茂密的原始森林,仿佛是解放军将士伟岸的身躯;洁白的雪山,多么像是解放军将士冰清玉洁的心凝铸而成。

解放军,红军的传人,你们代替我们做了那么多,我要在此向你们致敬!为支持松潘等震区灾后重建,六安老区这块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的教育界,自发捐款700余万元,在松潘县宏安乡建造了一所小学,因为两地都有一个“安”字,取名“同安小学”,谱写了对口支援的一段佳话。

对口支援,带着共和国对这块红色而又古老土地的慰勉,沟通了这块饱受重创的土地和共和国呼吸的血脉。

美丽的雪山、草地,古老的松潘城,一定会迅速克服惨烈的震灾,浴火重生,重建幸福家园,成为光照中华的川西北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