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四 对话幼儿——美术语言与幼儿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四对话幼儿——美术语言与幼儿创作
案例一
小班美术活动中,教师示范了小蝌蚪的画法后,强调幼儿一律用黑色的油画棒来画,幼儿都聚精会神地开始画了,教师开始巡视幼儿的作画情况。

当她走到一名叫亮亮的小朋友旁边时,发现她画的小蝌蚪在圆圆的黑黑的身体外面勾画了其他颜色的轮廓线,对面的幼儿磊磊本来用黑色画小蝌蚪画的很好,当一看到亮亮欣用了别的颜色,赶紧也用另外的颜色来画小蝌蚪……由他们两人一带头,幼儿都开始用各种颜色来画小蝌蚪了,根本不理老师的要求。

分析:
从我们大人的眼光、理念的角度看,五颜六色的小蝌蚪是不对的,小蝌蚪是黑颜色的。

但从美术的角度,从幼儿的角度看,幼儿眼中看出来的东西都是五颜六色的,漂亮的。

在他们童话般的世界里,充满了美丽的颜色,没有对任何一样事物用颜色来肯定它。

例在画"雨"时,有的幼儿用五颜六色来画,他说这是"七彩雨",这难道错了吗?这是幼儿大胆想象和创新的表现,我们不能抹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行为,对于前一名幼儿的行动,她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她想让小蝌蚪漂亮起来,所以想了这么一个办法。

而后一名幼儿更加大胆、更加创新,后一名幼儿的创作在老师眼中觉得这是不对的,没有符合老师的要求,没有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这和教师鼓励幼儿的创新行为是违背的,不一样的。

在我们的美术活动中,要求幼儿大胆作画,敢于创新,画出和教师不同的画,但对小班的幼儿,叫他们在勾画轮廓线上是不能够创新的,能按老师的要求画出轮廓已经不错了。

因此,只有在着色方面,鼓励幼儿大胆涂色,敢于创新。

因此上述这两位幼儿的表现是创新的表现,只是和教师的要求没有符合,需要教师的指导。

一天,我组织中班小朋友进行“童心迎奥运”美术活动,要求每八人一组,共同在一张长两米,宽一米的绘画纸上,通过画、剪贴、折纸多种形式组画合作而成。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合作的形式来作画,相互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

正在我来回观察幼儿作画时,一个夹杂着哭腔的声音传到耳边:“老师,你看呀。

”我走过去了解情况:
“施施,你怎么了?"
“婧婧把我这里弄成这样了,都不圆了。

”他指着自己画的奥运五环,哭着说
同组的徐畅把头凑过来说:
“是婧婧撞了她的手。


我转头看了看婧婧,看得出婧婧也不是故意的,她也正在为这事而难过。

一副很过意不去的样子。

我转头看了看婧婧,看得出婧婧也不是故意的,她也正在为这事而难过。

一副很过意不去的样子。

我对施施说:“别哭了,她也是不小心的,没有故意要弄坏你的画!
但施宇施依旧伤心地哭着,说:“她把我弄成这样了!”
我见状轻抚着施施,建议:
“施施不要急,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弯曲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

我刚说完,他们一桌的人都动起了脑筋。

不一会,徐畅想出了办法:“可以再涂大一点,把它修圆。

"小亮也提出了想法:“老师,我来折一只信鸽贴在那儿,表示信鸽来报信,告诉我们北京要开奥运会了。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我们来试试这个办法好吗?,我马上对小朋友的提议给予肯定,并且询问施施,是否同意。

施施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接着,她就让小亮在那里贴了一只信鸽,她的画看上去依然是完美的。

分析:
案例中两个孩子之间产生的矛盾是由于一人的无意间的动作,对对方产生了伤害。

施宇因为自己努力完成的作品被弄坏了而十分难过和着急,由于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她开始责怪同伴。

同时,她又不知所措,只好向老师求救,希望老师能帮她或告诉她该怎么办。

可以看出,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要自己解决问题,他所想到的是“我该怎么办”,而不是“我能怎么办?对于发生的事情,我没有简单地做对与错的评价,而是将问题留给了孩子,有意识地让他们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补救问题。

问题得到解决了,自然两人相互之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幼儿之间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幼儿解决问题的引导者。

《纲要》中提到:“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活动中教师就应找准自身的位置,抱着一种与幼儿共同探讨的态度,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

美术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幼儿如何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

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积极引导,共同创作。

今天上课,我夸张地搬出了一个大盒子,故作神秘地对幼儿说:“嘘!小朋友,有个好玩的东西要从这个盒子里出来了,你们的眼睛要睁得大大的才看得见!”幼儿果然用很专注的眼神看着盒子,我拿出五罐颜色不一的橡皮泥接着说:“看,这是什么呀?”“橡皮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

我取出一团橡皮泥边捏边说:“橡皮泥捏在手里真舒服,软软的、香香的,我来搓一搓,变成什么形状了?”“圆形!”“你们看,徐老师不用工具也可以做出很多好玩的东西,”说着我给孩子们看了橡皮泥作品的照片。

因为他们先前还不知道通过捏、搓、压、挖等动作可以做出这么多好玩的东西来。

我趁热打铁鼓动幼儿说:“你们想不想?”“想!”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

孩子们开始大胆地尝试、探索,看得出个个都在动脑筋捏,不多一会儿,一件件作品就出现了,皮球饼干蛇、大饼.....虽然他们捏得还不十分像,但他们已经开始动脑筋了,有了想象,并能配合想象捏出相应的形象,而不是简单重复无目的的动作。

分析:
橡皮泥对一些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小班幼儿好奇心强,教师故作神秘的口气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但橡皮泥作为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材料之一,有必要让幼儿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操作,以便为以后的美术活动做准备。

多数幼儿与橡皮泥是第一次接触,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玩,只是拿在手里随便摆弄。

因此,刚开始时让幼儿自由地进行摆弄是有必要的。

一方面,橡皮泥气味香甜、手感柔软舒适、颜色鲜艳,可以引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让幼儿通过自由摆弄对橡皮泥的颜色气味、手感、性状等积累直接而丰富的感知经验。

如果仅限于简单的随意摆弄,时间长了幼儿的兴趣一定会逐渐消退;另外,橡皮泥的粘性也会减弱。

因此,在一段时间的自由摆弄后,教师应该在幼儿兴趣逐步减退的时候,适时地变换玩橡皮泥活动的形式。

以幼儿原来的经验,他们还不会独立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有意识地捏出一个形象的物体,教师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幼儿构建捏橡皮泥的新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也很重要,否则不多久幼儿就会失去兴趣。

佳佳妈妈指着作品袋中佳佳的一幅绘画作品不满意地对教师说:“佳佳画的人怎么总是这样横平竖直傻呆呆的?跟她说过好多次了,手、脚可以弯来弯去做动作,应该画点动作出来,她就是不听!”佳佳这幅画的主题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她画出了自己和爸爸妈妈笑眯眯地站在草地上的情景,画出了爸爸、妈妈、自己在服饰、发型、身材方面的细节画出了周围环境,是幅不错的绘画作品,只是人物的姿势有些呆板。

分析:
案例中正面直立、横平竖直的静态人物造型样式,在幼儿绘画作品中普遍存在。

幼儿在绘画中遇到的困难是: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物体只有两维可以在画面上直接被表现出来。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幼儿用垂直方向的那维表现物体的上部和下部,用水平方向的那维表现物体的左部和右部。

运用这一原则,他们把人体的头、身体、脚安排于垂直轴,把手臂安排于水平轴。

他们并不在乎实际的手臂与身体之间究竟成什么角度,而只是运用“垂直一一水平”这一简化原则,把手臂与身体之间方向上的差异表现出来。

垂直水平样式是幼儿为了表达形象组成部分之间简洁有序的关系而发明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模型。

除了人物造型,这一模型还被普遍运用于幼儿的其他造型样式中。

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反复运用是一种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它使幼儿感到自己能胜任,对绘画活动充满自信,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这一阶段,幼儿不会为自己画出的人物样式太呆板而感到烦恼。

佳佳妈妈提出的动态描绘需要较高水平的造型能力,代表了相对较晚才能达到的水平。

因此。

妈妈的意见并不能使佳佳作出改变。

阿恩海姆曾指出:“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步一步逐渐成熟起来的心理,越来越要求(创造和饮赏)更为复杂的形式样式。

然而,要达到高级阶段,就必须经由低级阶段,只有对某一阶段上的形象掌握了以后,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