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浣溪沙》课外古诗词诵读PPT优质课件说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字容若, 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 武兼修,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补 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著有《通 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内容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 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北风呼啸,战马嘶鸣 深秋的边塞增添豪情
内容赏析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战地风光
晚烟袅然升起 营垒荒凉萧瑟
落日斜照关城
内容赏析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极写出塞远行的事的独特感悟。
风光,抒发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 (3)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背诵默写诗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诗人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 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 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 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 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 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情感内容
边塞之景:“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 情感: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
手法分析
探究:本词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 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出塞的凄惘之情, 可谓景情交融。
课堂小结
(1)纳兰性德:清初词人。 (2)内容情感:以简古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中心思想
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 “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 之声。然后作一小结。下片“一抹”二 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全词 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 语意,抒发情感。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 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 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 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人自身的 性格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 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很多关 于诗词的知识,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古诗 词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在 未来,可以认真积累古诗词,让这些富有人 生启迪的诗句常伴我们的一生。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译文
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 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