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一寒假作业语文试题:十三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

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

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

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

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

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

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

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

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

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

“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

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

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

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

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

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

“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

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

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

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

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

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

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

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963年过年
刘国芳
男人挑了一担灯芯,要出门。

一个女孩儿,蹦蹦跳跳跑了过来,女孩儿说:“爸爸要去哪儿呀?”
男人说:“卖灯芯。


女孩儿说:“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
男人说:“过年回来。


男人说着,出门了。

女孩儿跟了几步,女孩儿说:“爸爸,给我买新衣裳过年。


男人应一声,走了。

男人很快出了村,往荣山方向去。

男人要经过荣山,去一个叫抚州的地方。

从荣山到抚州,有六七十里。

男人肩上挑着满满的一担灯芯,但灯芯没重量,一担灯芯只十几斤,男人不把这担灯芯当回事,他一天就能走到抚州。

果然,这天傍晚,男人到抚州了。

一到街上,男人喊起来:“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有人应声说:“几多钱一指?”
男人说:“三分。


应声的人讨价还价:“两分卖不卖?”
男人说:“拿去。


就有人走到男人跟前来,犹犹豫豫掏两分钱给男人。

男人拿一指灯芯给人家,很少的一指,只有小指头那么粗。

又有人过来,要买一角钱,男人也拿了一指给人家,这一指大些,大拇指那么粗。

再没人过来了,男人又挑起灯芯喊道:“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此后,抚州大街小巷都听得到男人的声音。

在抚州卖了几天,男人就离开抚州了。

男人一路前去,去流坊,去浒湾,再去金溪……最后返回荣山回家。

这样来来回回,要在外面呆一个多月。

但不管走多远,男人都会在过年前赶回来。

这天,男人到浒湾了。

天晚了,街两边的房屋透出灯光,很暗的光,星星点点。

这样星星点点的光,无法照亮巷子。

一条巷子,黑漆漆的。

男人挑着灯芯,高一脚低一脚走在巷子里,仍喊道:“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一户人家,没点灯,屋里黑漆漆的。

黑漆漆的屋里走出一个人来,这人说:“你来得及时,我屋里的灯芯刚好用完了。


说着,拿出两分钱,买一指灯芯回去。

俄顷,那屋里有光了。

一个人站在一家小店铺前,男人见了,就说:“你店里有棒棒糖么,我用灯芯换你棒棒糖。


那人点点头,同意了。

在男人换糖时,男人家里的女孩儿在想爸爸了,女孩儿问着大人说:“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
大人说:“还早哩,过年才回来。


确实还早,男人那时候还在金溪。

随后,男人去了南城南丰,再去了建宁和泰宁,还去了福建邵武、光泽。

这一路花费其实很大,男人白天要吃,晚上还得住旅社。

这一切开销,全在一担灯芯里。

为此,男人一
路很节约。

有时,他一天只吃两个包子。

但该买的,男人还得买。

男人有一天就在邵武买了好几块布,好看的花布,是给家里女人买的。

男人还买了一件红灯芯绒衣服,买给女孩儿的。

男人还买了一根扎头的红绸子,也是给女孩儿买的。

这东西可买可不买,男人犹豫了很久,拿出二分钱,买下了,然后放在贴身口袋里。

男人回来时,灯芯全部卖掉了。

但男人肩上的担子,没轻下来,反而重了。

男人担子里放着布,放着衣裳,还放着麻糖、花生糖和拜年的灯芯糕。

女孩儿早就等在家门口,老远看见男人回来了,女孩儿蹦蹦跳跳跑过去,女孩儿说:“爸爸,给我买了新衣裳吗?”
男人说:“买了。


女孩儿就跳起来。

不一会儿,女孩儿就让妈妈帮她穿好了红灯芯绒的衣裳。

男人买的红绸子,也扎在女孩儿头上。

随后,女孩儿含着棒棒糖出去了。

在外面,女孩儿看见几个孩子了,女孩儿于是把口里的棒棒糖拿出来,然后跟几个孩子说:“我爸爸回来了,给我买了新衣裳,还买了扎头的红绸子和棒棒糖。


女孩儿说着时,有爆竹噼噼啪啪响起来。

过年了。

【注】1963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拐点,三年困难时期刚结束,经济、民生待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女孩嘱咐爸爸“给我买新衣裳过年”,以孩子对过年的憧憬形成叙事的动力,使得叙事有种温暖格调。

B.男人卖灯芯以“指”为单位和以物易物的情节,意在表现当时经济发展之艰难以及民众思想观念还较落后。

C.“在男人换糖时,男人家里的女孩儿在想爸爸了”,这句话将男人对家的惦念和家人对男人的惦念这两条线索融合在一起,使情节更加集中。

D.男人回来时,“肩上的担子,没轻下来,反而重了”,说明担子里年货满满,也隐含着男人的责任感。

5.文章以“过年”收尾,有什么用意?(4分)
6.作者刘国芳曾经说,“小小说应该具备诗、情、画、意”,请从其中任选两点,结合文本具体探究。

(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E.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8.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7分)
9.⑴《小石潭记》中侧面写出潭水清澈的语句是“,。


⑵《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山间之四时”景色的语句是“,。

,。


⑶《氓》中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靡有朝矣。


(五)成语练习(9分)
10.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就在两年前,韩国总统朴槿惠还在说有关自己的前助手“幕后干政”的报道是无中生有
....,纯属谣言,但如今“闺蜜干政”事件却被坐实。

②与大多数因惨淡经营
....而倒闭的民营书店不同,这家书店较早引入了资本运作,为其在全国扩张市场助力,但此举也让它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③美国总统竞选终于落幕,地产大亨特朗普让全世界大跌眼镜
....,他以美国新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理念成功击败了原有体制和精英主义的代表希拉里。

④俄罗斯总统专机在途经瑞士领空时,曾遭到该国三架战机的包围拦截,并在几分钟内被抵近跟踪,场面波.
诡云谲
...,险象环生。

⑤有媒体称,印度对中国阻止其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指责显得目光如炬
....,这只会给世界留下情绪化且缺乏战略眼光的负面印象。

⑥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
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1.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1月16日,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
....,出
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②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名人”辈出,而过去要成为名人必须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才能通过
薪火相传
....、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

③在跨年雾霾中,防霾产品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但是经科学研究证明,许多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产品纯粹
是无稽之谈
....。

④他读了青年作家郝景芳的获奖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后,掩卷沉思,惊觉人生如梦,白云苍狗
....,因此不必执念太多,要学会放手。

⑤特朗普早在大学时代就孜孜不倦地汲取商业领域新知,加上父亲耳提面命的教诲,年轻的特朗普就已蠢蠢
..
欲动
..,欲在商界闯出一片天地。

A.①⑤
B.②③
C.①④
D.②⑤
12.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风华绝代女子,锦心绣口
....文章。

《才女文章》收录了10位作家61篇文章。

主要选择的是能够体现女性独特视角的作品。

②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
....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③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人花钱买岛,有人却落拓不羁
....。

今年4月,中央纪委网站登载了外逃腐败分子忏悔录,以作警示。

④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女子3大球缺关注,收入与男子判若云泥
....。

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⑤流金铄石
....,热浪滚滚。

避暑纳凉只能待在空调间吗?显然不是,在南京,想要纳凉,还有一个较好的选择,那就是防空洞。

⑥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
....的风格与魅力。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答案:
十三
1.C。

“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有误,从第三段“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

‘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等句内容来看,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儒学的“恭”已是“貌合神离”了。

2.B。

A “几乎所有的宗教”有误,文主要论述儒家相关的观点,第四段为进一步论述儒家的观点,又举了佛教的“定”加以比较,并未言及其他宗教。

C“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有误,第三段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道学家的“道貌岸然”与儒学的精神相背,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D项“后来被儒家借用”有误,原文第四段为“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
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

3.D。

从第二段“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一句可知,“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与原文不符,更非作者的观点。

4.B。

“民众思想观念还较落后”理解有误)
5.①和开篇(题目)形成照应,使文章回环往复,浑然一体。

②文章结尾用喜庆稀释了艰难,用温情慰藉了疼痛,表达了人民渴盼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心愿。

(每点2分,共4分)
6.①语言富有诗意:文章选择“灯芯”“新衣裳”等意象,营造了温馨感人的生活场景,给人以温情。

②情感朴素真切:文中写到山民的质朴民情,父女的亲情以及人民对新生活的热情,以情感人,反映生活。

③充满画面感:小说多处运用景物描写,如浒湾的夜景、过年的热闹景象,使人如临其境。

④意韵深远:本文的故事背景是1963年,但是作者没有过多书写痛苦,而聚焦在“过年”的题材,用“灯芯”来象征人民渴望国泰民丰的美好愿望。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共6分)
7. BD。

B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D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8.(1)①虚实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②远近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9.(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⑶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0.B。

“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符合语境。

“惨淡经营”是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与语境不符。

“大跌眼镜”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

符合语境。

“波诡云谲”原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一样千姿百态。

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

此处是指场面充满危险,与语境不符。

“目光如炬”指眼光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

此处是指目光短浅,与语境不符。

“进退维谷”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

符合语境。

11.C。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合乎语境。

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这里望文生义,应为“口耳相传”。

无稽之谈,指毫无根据的说法。

产品是无稽之谈。

搭配不当。

白云苍狗,本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合乎语境。

蠢蠢
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这里褒贬有误。

12.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