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经验整理7-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7-1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七)1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七)
第一百零九节升陷亦须重脾胃
引子
近治高某,男,65岁,体力劳动者。

于2011年1月13日外出受寒后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自服“去痛片”2片,“新康泰克”1粒,“罗红霉素”4粒,当晚汗出、热退、痛止,但突发眩晕,不敢少动。

至次日下午眩晕渐止,但气短不足以吸,胸闷、乏力,时有咳嗽。

于2011年1月15日至其家中诊治。

诊见:面暗体瘦,语声无力,卧床懒动,动则气短,胸闷时咳,痰不多,脘腹无不适,知饥,进食尚可,大便少。

无恶寒、发热,无明显汗出,头有昏沉感。

口中和,不喜饮。

舌质淡暗苍老,舌苔白,脉沉细缓。

既往有咳嗽宿疾。

综合起病、脉证,考虑过汗损伤胸中大气,辨证为大气下陷,肺气不利证。

治以益气升陷,佐以通调肺气为法。

方用升陷汤加减。

肺气不利,且兼顾宿疾,加杏仁、陈皮;体弱无热,不用知母。

处方:生黄芪30克,桔梗9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炒杏仁12克,陈皮9克。

4剂,水煎服。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上方服1剂则气短明显减轻。

服4剂诸证俱失,恢复劳动。

本案诊后,笔者突发奇想,如果李东垣遇到大气下陷证,该如何处方呢?果真如张锡纯所说“是以东垣于大气下陷证,亦多误认为中气下陷,故方中用白术以健补脾胃……”吗?
升陷汤的由来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语出《灵枢·五色篇》。

张锡纯作解为:“以膈上之大气,入于膈下之脏腑,非下陷乎?大气既下陷,无气包举肺外以鼓动其闟辟之机,则呼吸顿停,所以不病而猝死也。

”张氏基于“诚以医者以挽回人命,为孜孜当尽之天职,至遇难治之证,历试成方不效,不得不苦心经营,自拟治法”,在临证中
发明大气下陷证,创立升陷汤方。

《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症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生箭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

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气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两钱。

”“至随时活泼加减,尤在临证者之善变通耳。


升陷汤所治,非由“内伤脾胃”而生
理论上讲,张锡纯所讲“大气”也属于李东垣所讲的“胃气”范畴。

《脾胃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

”李东垣著书立说,始终在“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不可能会无视大气下陷病变。

但粗检李东垣著作,书中并未见类似大气下陷证的表述和相应方治。

难道大气下陷证不属于李东垣所说的“所生受病者”,不属于“肺之脾胃虚”?
想到此,突然明白,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属于。

至少不完全属于。

因为李东垣所说的“所生受病者”、“肺之脾胃虚”都是指病变由脾胃虚而生,由“内伤脾胃”而生,而张锡纯所说的“大气下陷证”并不是由“内伤脾胃”而生。

尽管《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大气下陷证外感、内伤皆可引起,但以内伤为多见。

“大气下陷之证,不必皆内伤也,外感证亦有之。

”但此处内伤,并非内伤脾胃,或者说并非以内伤脾胃为主,而是内伤“胸中大气”,很多病例可以绝无脾胃不足见症。

也就是说,大气下陷证是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视野之外。

正如上案,尽管患者素体脾胃并非强健,本次发病也与其体虚(气虚)不无关系。

但诊治时,患者并没有相应脾胃病变症状,故绝不会想到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也许,升陷汤与补中益气汤二方证的主要区别即基于此理。

当然,从二方证中我们也能看到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升陷汤与补中益气汤的区别
锡纯作为一代大医,临证重视脾胃是其特色之一。

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方剂篇内容,第一张方剂即为资生汤,取自“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之意,主药为健运脾胃之于术、生山药、生鸡内金,“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从金元至民国,张锡纯应该受李东垣学说影响至深。

从升陷汤的组方来看,方中“以黄芪为主者,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与胸中大气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右上升”。

此三味用意与补中益气汤所用三味用意基本相同。

应该说,升陷汤的组方思路来源于补中益气汤。

所不同的是,升陷汤没有用人参、炙甘草、当归身、橘皮、白术,而是用了知母和桔梗。

根据《脾胃论》内容,笔者认为,李东垣是在五脏用药法“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芪以补之”的基础上,结合升降浮沉补泻用药法,加入行春升之令的升麻、柴胡,以及和血脉之当归、导气之橘皮,从而组成补中益气汤。

也就是说,尽管补中益气汤中君药是黄芪,但是基础用方是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方药组成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使用了四君子汤。

很显然,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之方。

在两个方证中,补中益气汤证应该有明显的脾胃气虚证,而升陷汤证则不应该有明显的脾胃气虚证。

如后者兼夹有脾胃气虚,当如张锡纯所说“酌加人参数钱”,甚者改用或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至于升陷汤方中桔梗,因病位在胸,“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

”有如补中益气汤方中,因病位在脾胃,用橘皮流通脾胃之气。

升陷汤方中用知母,是基于黄芪“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

”与补中益气汤方中“和血脉”之当归皆为佐用之品,皆在随证加减去取之中。

“升陷”亦须重视脾胃
值得注意的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包括胸中大气在内的人身诸气,皆来源于脾胃生化或有赖于脾胃生化的补养。

如大气下陷是基于内因或外因的过度伤损,则补胸中大气佐以升陷即可痊愈。

倘大气下陷是基于日久生化补养不足,或有生化不足的因素在内,则治疗上必须重视脾胃生化,或益气升陷与健运脾胃同施,或先予益气升陷,继以健运脾胃。

否则,取效容易,但难收全功。

细思升陷汤,以黄芪直补胸中大气为主,并未顾及大气不足和下陷之由。

这种组方理念与传统四君子汤等方的组方理念有所不同,却与西医的“维生素疗法”似乎有所类同。

或许,升陷汤也是“衷中参西”的产物?
第一百一十节名老中医祝味菊:诊断提纲善用验方
祝味菊(1884-1951年),晚年自号傲霜轩主。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先祖世代业医,童年随父入蜀,弱冠从其姑父裹理盐务于成都,其姑父先后请宿儒刘雨笙等授以医经。

1917年进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后随该校日籍教师石田东渡日本考察医学,翌年回国。

曾任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四川省立医院医务主任等职。

1926年由川来沪后,曾任中国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后任中国医学院附设新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和新中国医院院长等职。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诊断提纲》
证候:证候云者,乃概括诸般之病状而言。

种类颇多,范围至广,而于诊断上之关系,殊深密切。

就中如舌苔之变化,寒热之真假,乃至神色声音之观察,皆为西医所不屑道。

而国医则视为临床医典中之鸿秘焉。

抑犹有言,国医之所以为国医者,亦于是乎在,舍此而欲他求,吾未见其有得也。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下例所举,不过全豹中之一斑耳。

1验舌:前人验舌之法,系将整个的舌,划分数部,如前中后左右,以配脏腑。

说近于鑿,殊不可信。

吾人就临床上之经验,以为舌之诊察,应分舌本与舌苔。

舌本者,即舌之体质,舌苔者,即附着于舌面之衣也。

其它凿说,概不与焉。

盖验舌本,可以辨气血之障碍。

验舌苔,可以明胃肠之变。

故本书于验舌,固重视其苔,而同时亦兼察其本也。

试约略分述于下。

白苔:微白而润者,为表寒。

白润中黑者,为里寒。

白而滑者,为水邪。

白而厚腻者,为中湿。

白而干燥者,为津伤。

白如积粉者,为疫疠。

同时更宜兼察其舌本,如舌本淡红者,为阳气不足,红者为化热之渐。

淡白者,为血虚。

萎白者,为亡血。

黄苔:微黄而润者,表证失汗,热郁于里。

纯黄而干者,为阳明府热。

纯黄而腻者,为湿已热化。

纯黄中黑而燥者,为热甚伤津。

(以上苔色,皆属鲜明。

若见晦暗者,多属假象。

即前人水极似火之谓。

临床家应加以郑重注意)舌本鲜绛者为里热已炽。

余则可与上述之舌本互参。

灰苔:有寒热之别。

如纯灰而润,舌本淡红,或暗紫者,为寒邪直中三阴,及伤生冷。

(倘服药后,而苔转微黄色者,生。

见灰缩者,死。

是宜注意及之。

)灰而腻,舌本淡红者,为寒湿,此属于寒者。

灰而干燥,舌本深红,或鲜绛者,为里热已炽,胃液受伤,此属于热者。

黑苔:见之者皆属危候。

亦有寒热之别。

如纯黑而润,边底淡白,舌本不红者,为阳微寒甚。

纯黑而干,舌本不红者,为脾阳将竭,水精不布,此属于寒者。

纯黑而干,边底深黄,舌本红绛者,为府热亢甚,此属于热者。

(即前人火极似水之谓。


浊苔:其色驳杂,而姤腻如浆,凡胃有积滞时,多见之。

但有寒热虚实之别。

如浊而白滑者,为寒积。

浊而黄燥者,为热滞。

浊而拂之不去者,为邪实。

浊而拂之剥离者,为正虚。

舌本,可与首节白苔下参照之。

裂舌:苔中呈裂纹,如界划之状者。

裂而干白者,为寒积胸中,脾津不布。

裂而燥黄者,为热极伤津。

裂而纯黑者,为胃阳将竭,津
液枯涸。

而舌本亦有见裂纹者,无论平时病时,皆为中气衰薄,饮邪内聚之征。

其它舌本之诊候,与前互参可也。

剥苔:有全部与限局之分。

凡剥之见于全部而润者,为中气虚寒。

干者,(即前人所谓镜面舌。

)为阴虚液竭。

其剥之限局于一处,或在中心,或在左右,厥如钱如条者,皆为中有积饮。

今人每视剥苔为阴虚者,殊与事实不符。

其有腻苔中,兼见局部剥落者,亦以阴虚名之。

几何而不杀人也。

吁可慨哉。

舌本之参证如前。

刺苔:乃因舌面乳头燥硬,扪之如芒刺也。

(即俗所谓杨梅苔。

)刺而深黄者,为热邪内陷。

刺而灰者,为少阴热结。

刺而黑者,为不治之候。

舌本鲜而刺者,为热甚亡阴。

余皆无刺可觅。

按上述外,尚有其它多种之舌别。

如卷舌、萎舌、硬舌等。

前人言之綦详,恕不备载。

又苔之生成,必由根达尖,故病重者,其苔满布,轻者,乃不及尖。

而苔之化也,则与生成为反比。

故病解时,必先化其尖,而后及其根,已成为临床上之公例。

至前人所谓苔之在尖者,主某病,殊属非是。

盖未有根无苔,而尖独见之者。

此亟应纠正其谬误焉。

2察色:有苍、黄、赤、白、黑之分。

例如色苍者,多属寒。

黄者,多属湿。

赤者,多属热。

白者,多属血虚。

黑者,多属水病。

其详分隶于各该主证下,参照自明。

兹不赘述。

而其要点,在鲜泽与暗晦之间。

色泽者,其病易差,色晦者,其病难已也。

恶寒:此为自觉证状。

盖言病者自觉寒冷之可畏,但有真假虚实之分。

例如抵抗不足,卫气衰弱之恶寒,惟遇寒时,始呈畏怯之状,此属于真者虚者。

反之热被寒郁之恶寒,虽在夏月,亦有非御重棉不可之势。

此属于假者实者。

恶寒而限于局部者,如金匮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是也。

大都恶寒,除由于阳虚者外,属表证者居多。

发热:此为自觉而兼他觉的证状。

盖言病者医者,皆能感觉其热度之如何也。

亦有真假虚实之分。

例如壮热不减,烦渴便燥,脉数而实,小溲赤涩,发言壮厉,此属于真而实者。

反之,热而不壮,且有起伏,燥渴不欲饮,便秘溲浊,脉大而虚,或细弱,语声低微,脚下不热,此属于假而虚者。

其局部发热,而身有恶寒现象者,乃将发痈
肿之征。

他如疟疾、阳明府实、虚劳等,发热有定时者,名曰潮热,以其如潮之有信然。

大便:此种证候中,关于泄泻、滞下、便秘之寒热虚实,前人所言者,多有可取,无俟申说。

惟于滞下便秘二端,尚有补充之意见,试略言之。

滞下之属于湿热者,其初期,亦必因滥食生冷,或腹为寒侵所致,必无由纯热而成者,此应补充者,其一。

便秘非仅由津血虚涸使然,而阳虚失化者亦有之,此应补充者,又其一也。

小溲:此种证候中,属于闭、癃、频、数、遗尿、淋浊等之寒热虚实。

前人已辨之甚晰,二烦赘述。

惟须加以说明者,仅在其色之清浊耳。

通常皆认溲色黄而浊者,为热。

殊不知凡患湿病者,其溲皆浊,于此而亦可谓之热乎。

故其着眼处,应于清浊上辨之。

如黄而清者,始属于热。

白而清者,则属于寒。

白而浊者,属于寒湿。

黄而浊者,乃系阳为湿郁,故肾阳虚损失化者,亦多见之。

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

但有寒热之不同。

例如喜热、恶寒、苔白、肢冷、吐蛔、脉弦迟者,为寒。

喜冷、恶热、烦渴、泛酸、苔滑、脉洪者,为热。

又呕吐清水甚多,不生渴感,而胸中反觉舒畅者,盖缘夙欲所致。

此又不可不知也。

呕逆:即古之所谓哕。

喉胸间呃呃作声而无物也。

但有虚实寒热之别。

如伤寒发汗、吐、下后,下利日久,及妇人产后等,皆虚之例也。

饮食停积,暴怒气逆,及阳明热结失下等,皆实之例也。

然虚实中,又当脉苔参合,辨其寒热焉
嘈杂:其状似饥非饥、懊憹不宁,病经发汗吐下后,及小儿食积时,多见之。

齘齿:齿牙相摩作声也。

除痉厥外,多见于睡眠中。

小儿胃有积滞时,每呈此种状态,成人则罕见之。

口渴:渴必喜饮。

例如伤寒阳明病,温病、三消等,皆是。

倘欲饮而不喜咽,如伤寒少阴病、湿病等,由于中寒脾津不布者,皆干而非渴他。

设使喜热饮者,则亦中寒之类耳。

口靡:口腔舌面布,如糜粥之浑浊物也。

多由中寒脾败所致。

大概伤寒湿温,初病时为苦寒之剂所伤,或重用滋腻者,多呈此状。


师以为热邪伤阴,是认糜烂为口糜,殊不可从。

痞满:胸中气机阻滞,痹而不舒,按之濡软,为一种无形的障碍也。

见之者,皆由脾胃虚寒,中阳失化之故。

俗谓肝气横阻,良堪喷饭。

即以旧说论,肝主疏泄,岂有不能泄其痞满,而反增其痞满者乎。

盖亦不思之甚矣。

肿胀:肿由组织侵润而起之病变,故多见于全身,如水肿是。

胀为水液蓄积而来之病变,故仅见于体腔。

如胸水、腹水是。

但有充血与郁血之分。

大凡充血性者,皆属于热,郁血性者,皆属于寒。

积聚:有形固定而不散移者,为积。

为形散在而非固定者,为聚。

积之病变在形质,如瘀血癖块等是也。

聚之病变在势力,如肝气胃气等是也。

咳嗽:无痰有声曰咳。

有痰有声者曰嗽。

皆有虚实之别。

如肺劳则属于虚,痰饮则属于实。

惟咳之中,寒热均有,而嗽则有寒无热也。

哮喘:哮与喘相类似,哮为呼吸紧迫,喉中如水鸡声。

喘乃呼吸急促,息粗有音。

但哮属于寒,喘属于热。

故哮虽有寒包热者,而其原因究由于寒也。

喘虽有积饮而致者,然其原因,究由于阳气上逆也。

上气:其状似喘,口张肩息。

但觉气由脐下上冲,此缘肝肾下虚,不能潜纳使然。

但须注意,上气固有兼痰喘者,惟痰喘非必由于上气耳。

短气:呼吸皆短。

即仲景所谓,短气不足以息者是也。

但有虚有实,如病后、产后、及高年正虚,皆虚之例也。

如饮食壅滞,皆实之例也。

瘖哑:语言失声也。

但有虚实之不同。

虚者,如久病正虚,津血枯槁是也。

实者,如寒邪外束,及先感而后食冷物者是也。

惟无论虚之与实,皆系间接。

他如白喉、喉痹、候头结核等,乃由直接伤其音带故耳。

鼻冷:鼻尖有他觉上之冷感也。

此为中阳衰败,故虽表热甚者,亦当于解表中兼顾及之。

鼻扇:呼吸时鼻孔扇动,为肺气将绝之征。

凡病之末其,见此状态者,皆属危候。

小儿麻疹时为尤甚。

鼻煤:鼻孔色黑,如着烟煤状。

此为阳毒热极所致。

见之者多属不治之证。

颠狂:颠之为状,沉默寡言,失其常态。

狂之为状,妄言诟詈,昏不识人。

故颠系神经郁滞,多见于末其之忧郁病时。

狂乃神经错乱,每显于极度之实热病时。

盖前者为阴性,后者为阳性,即书所谓重阴为颠,重阳为狂是也。

失神:知觉迟钝,神志不清也。

神经衰败者,每易见之。

他如伤寒,湿温,滥用苦寒,真阳被伤者,亦多呈此状。

郑声谵语:郑声者,即郑重言之,语多重复,而其声低微。

谵语者,即乱言无次,如见鬼状,而其声洪厉。

郑声属虚,谵语属实。

头眩:头部昏晕,如坐舟中。

例如脑贫血时见之,病痰饮者亦见之。

耳鸣:耳中作响,如闻风雨声。

例如气虚、精损、肾衰、暴怒、及痰饮格拒等,皆见之。

但有虚实之互异。

凡手按之而响剧者,为实。

按之不响,或微减者,为虚也。

惊悸:恐慌之由他动而起者,为惊。

由自动而来者,为悸。

而其原因,则皆为神虚。

故惊悸多见于心肾不足之人。

惟悸则有独见于水饮病者。

多寐失眠:多寐系嗜眠,失眠乃不寐也。

前者为神经疲劳,后者为神经兴奋。

但均有虚实之别,当与其它之证状,及色脉等参合自知。

项强脊强:皆为肌肉紧张,转侧不遂之状态也。

例如伤寒中风之太阳病,及小儿痉病等皆见之。

拘挛:四肢搐搦,不能伸展也。

凡病见此,皆为病邪入脑之征。

证象殊恶。

例如伤寒、温病、痨瘵之末期。

中风、及小儿惊痫等,均呈此态。

麻痹:筋肉疲滞,麻木不仁,此末梢神经之为病,而虚实皆有。

虚者言其正虚,例如营养不足,气血衰败是也。

寒者言其邪实,例如风、寒、湿、三气交阻是也。

痿废:组织坏死,肢体废而不用也。

例如偏枯、瘫、痪等,皆是。

战栗:战为振振动摇,栗系皮肤粟起。

例如伤寒、温病欲解时,
则作战,此乃正与邪争也。

暴感寒邪,则见栗,此因卫气郁闭也。

厥逆:谓四肢寒冷。

与内经之大厥、颠厥,由脑出血与充血而成者迥异。

但二者有别。

寒及肢膝者,为厥。

寒在四末者,为逆。

厥系阳伏,逆乃阳虚。

故伤寒厥阴病,多见肢厥。

而少阴病,多见四逆也。

自汗盗汗:醒时汗出,曰自汗。

寝时汗出,曰盗汗。

但自汗有虚有实,而盗汗则仅有虚之一种。

例如伤寒阳明病、中风、温病之自汗出者,为实。

亡阳、卫虚之自汗出者,为虚。

而盗汗皆系无意识神经之虚性兴奋所致。

故有虚无实也。

上视歧视:上视系眼球上戴,歧视乃视线分歧,前者多见于痉厥,后者多见于虚损。

盖一则目系紧张,一则神经衰惫故也。

散瞳缩瞳:瞳孔之散大缩小,其病变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

例如小儿痉病、虚脱,及热病之热已入脑时,(即前人所谓热入心包。

)皆见散瞳。

小儿痫病、中寒、及各种痹证等,皆见缩瞳。

露睛:睡眠时目睛显露,由于脑力衰微,神不内敛。

例如老人、气衰、小儿慢惊,及病后正虚等,皆见之。

阴缩囊缩:阴茎肾囊收缩也。

但须知者,上述两种证状,多有连带关系。

不能截然划分。

盖阴缩时,每并见囊缩,而囊缩时,亦每并见阴缩焉。

例如伤寒脏结之入阴筋者(即阴缩之谓)寒疝、及温病之热入厥阴等,皆呈此状。

而其原因,则多属于寒。

肌肤甲错:肌肤枯糙,扪之如鳞甲错逆,此系内有干血之征。

例如血痹、虚劳等末期,多见之。

癍疹:癍则成片,发由肌肉。

疹则为粒,出自皮肤。

例如伤寒、温病之已至阳明者,多发癍。

风湿多出疹。

但于此有须加以说明者,普通所谓麻、瘄、痧、瘖等,皆疹之类也。

诸痛:皆属血郁气滞使然。

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

大都为寒证。

个中虽有阳气被郁而痛者,然其原因毕竟属于寒也。

世固有明系痛证,清散之而反得愈者,此盖由阳郁热化而来,时间性有不同耳。

诸血:凡血证之来,皆由血管破裂而招致之。

但有寒热虚实之区别。

例如肺病之咳血,下虚上盛之咯血、吐血,及脾肾不足之下血、尿血等,皆属于寒者、虚者。

伤寒太阳病之衄血,厥阴病之下血,及
内经热移膀胱之溺血等,皆属于热者实者。

《善用验方》
1、附子小青龙汤:[组成]黄厚附片(先煎)15g 麻黄9g 姜半夏15g 桂枝9g 白芍15g 细辛3g 干姜6g 五味子9g(上二味同打),炙甘草9g。

水煎服。

[功效]扶阳温肺,祛寒化饮。

[临床应用]主治素患痰饮,气阳不足,复因感受风寒而诱发咳嗽痰喘者,方中主用附子一药,辛热善走,大助阳气而驱阴寒之邪;且合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其中麻黄、桂枝能宣肺解表,重用桂枝配白芍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可温化寒饮、而干姜、五味子合用,散中有收,功能开合肺气;甘草调和诸药,且与附子、干姜合用,具辛甘化阳之效。

又重用姜半夏以燥湿化痰,加白芥子以豁痰利气,其效益彰。

2、温阳逐饮四子汤:[组成]熟附子(先煎)12~15g 白芥子、莱菔子、苏子(包煎)、桂枝、陈皮各9g 姜半夏12~15g 磁石(先煎)30g。

水煎服。

[功效]温扶中阳,化痰逐饮。

[主治]病久阳微,痰饮内留胸胁者。

饮邪停留,遇寒则聚,得温则行。

故方用附子为君,配以桂枝,磁石,以扶阳纳气,辅以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以温化痰饮。

加味法:根据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吞服适量的控涎丹,以助逐饮之力;或加柴胡作为引经之药。

3、温潜强心治虚脱方:[组成]附片24g 别直参12g 肉桂(研冲)3g 炮姜炭6g 生龙齿30g 灵磁石60g 酸枣仁45g 朱茯神18g 枸杞、龙眼肉各15g。

水煎服。

[功效]温里潜阳,强心救脱。

[主治]伤寒气阳大伤,邪恋不退,元阳欲脱者。

方中附子、别直参,大温大补,回阳益气,配以肉桂、炮姜,助阳消阴;伍用枸杞子,以滋阴壮阳。

附子合龙齿、磁石、酸枣仁、茯神、龙眼肉等以潜镇浮阳,养心安神,共奏强心固脱之功。

4、温经通络治鹤膝风重症方:[组成]黄厚附片(先煎)24g 黄芪60g 人参(先煎)9g 熟地24克(砂仁3克拌),当归、丹参、牛膝各12g 麻黄、炮姜各9g 鸡血藤18g 鹿角9g。

水煎服。

[功效]补阳益阴,温养气血。

[主治]鹤膝风阳气衰弱,寒湿内侵,气血凝滞为患。

祝氏谓:治重症鹤膝风,首当重用附子以振奋阳气,配人参、黄芪以补气,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