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期中-海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阅读题
一、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
陈翔
所谓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无偿地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志愿精神是当代全球社会推崇的重要价值理念,它是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风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是个人对生命价值、人类社会积极态度的彰显。
因此,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基本内容的志愿精神是全世界所追求的美好的、崇高的文化精神,是一种以无私助人为价值取向的生命价值观,它对社会进步、文明创造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探索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方法,不仅能引导大学生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校园,更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首先是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其核心方法是对志愿精神的宣教,在大学生思想上渗透,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尊重、实践中的荣誉体验,进而形成稳定的德性需求和志愿伦理规范的思想品德。
大学生要准确把握志愿精神的科学内涵,要了解怎样的公民行为体现了志愿精神,要明白志愿精神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及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志愿精神形成肯定、喜爱及积极参与等态度,这些情感体验,是满足人们自身的“友爱、归属与尊重”的心理与情感需要。
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和情感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形成行动认同。
只有通过认知、情感和深入行动三方面,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才能有效地内化成稳定的公益伦理。
特别是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志愿精神的传播和志愿价值的体现,会进一步促进和
推动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榜样效应和志愿精神的传承发展,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志愿精神践行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为带动全社会的志愿风气和未来社会的良好道德秩序做出有益的、积极的贡献。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2月16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志愿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的社会价值内容和价值特征也不相同,在我国现阶段演化成为一种高尚理念和价值奉献。
B.志愿精神是美好、崇高的文化精神,体现的是无私助人的生命价值观,在推动社会前进、促进文明创造等方面作用重大。
C.志愿精神是体现民族精神风貌、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
D.志愿精神可以培育,通过培育使公民认同志愿精神的价值理念,并最终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稳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标准。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方法的一项是()
A.在大学生中宣教志愿精神,在思想上渗透,使他们在情感上和实践中有所获得,形成稳定的思想品德。
B.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校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使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志愿精神,形成肯定、喜爱、积极参与等情感体验,以满足自身的心理与情感需要。
D.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形成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行动认同,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落实志愿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在青年群体中处于精英地位,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
B.大学生承载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应真正成为志愿精神践行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C.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榜样效应和志愿精神的传承发展,带动了全社会的志愿风气和未来社会的良好道德秩序。
D.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要遵循价值观形成的固有规律,不断内化志愿精神内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A.晋军.函陵军:军队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B.是.寡人之过也是:表判断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是:这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见:召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D.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因:用
【小题2】与“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小题3】与“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沛公安在
【小题4】把以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⑵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以下苏轼词,完成后面问题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小题1】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月”“疏桐”“漏断”极写了作者的心境。
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
㈢默写(6分)
10.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每处1分,共6分)
【小题1】携来百侣曾游,忆。
【小题2】复为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
【小题3】真的猛士,,。
【小题4】寻梦?,。
三、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
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
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
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
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
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
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
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至,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6分)【小题3】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8分)
II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刚发表在博客上的那篇文章,是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
读者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文章另有所指。
B.这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行骗,没想到一开始就图穷匕见
....,被人们所识破。
C.电影《梅兰芳》上映后,观众趋之若鹜
....,许多观众对影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D.一个人如果总是在约束下生活,就会少一份天真,少一份自由。
我愿我的生活是挥.
洒自如
...的,如行云般随意舒卷。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真正的大师是有度量的,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人也能交上朋友。
B.当前在全国各地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各级政府和领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C.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和学术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
D.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兰公司所缺乏的,一是创意不佳,二是资金不足。
18.为两句上联配上相应的下联,最佳的一项是
甲:月送花香浮小院乙:亭闲有竹春常在
①风吹萤火到雅室②风摇竹影到幽斋③梦随春风到天明
④风轻无意花半露⑤时雨点红桃千树⑥山静无人水自流
A.甲①∕ 乙④ B.甲②∕ 乙⑤
C.甲③∕ 乙⑥ D.甲②∕ 乙⑥
19、参照下面材料中划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文段语意完整。
(5分)
从古至今,离别都是使人痛苦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20.为以下新闻拟写标题,字数不超过18字。
(3分)
根据《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方案》,今年年底,解放军部队将施行新的士官制度。
这次改革是继1999年士官制度改革后的又一次重大政策制度调整。
总参军务部陈东登部长日前介绍,此次改革保留了士官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服役等级,其中,高级士官可服役14年以上。
据介绍,这次改革,将现行士官6个衔级调整为7个衔级,军衔称谓由原来的一级至六级士官,由低至高依次改为下士、中士、上士、四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
另外,这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取消现行士官服役分一期至六期的做法,保留士官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服役等级,由逐期选取调整为逐级选取,选取次数由最多6次减至3次;初级士官最高服役6年,中级士官最高服役8年,高级士官可服役14年以上。
同时,提高了各级士官的晋升比率。
1999年,解放军成功实施士官制度改革,为解放军士官队伍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10年来,士官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军士官规模已达80余万人,分布在部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在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完成战备训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次改革对士官制度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完善,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二是将士官队伍建设成功经验上升为法规的需要。
三是解决士官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
四是适应国家和军队改革发展的需要。
据悉,与《方案》相配套的《全军士官编制标准》和《深化士官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士官注册办法》也已下发部队。
《兵役法》、《现役士兵服役条例》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法规修订工作正在进行立法审批程序。
这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加强士官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体系,是组织实施改革的基本依据。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平衡是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和质量上相等或相抵,或几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
参考答案
一、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㈡古代诗歌阅读
㈢默写
三、现代文阅读
II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
16.
17.
18.
19、
20.
五、写作(60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