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引孔子语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引孔子语探析
作者:王雪菲
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8年第5期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所处的时代与孔子
仅相差100 余年,其思想又继承于孔子。

因此,孟子所接触到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应该是
较为直接、相对完整,且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少的。

但是,如果仅从这两方面就认为《孟子》引
孔子语与《论语》中孔子的言行大同小异、无研究意义,未免欠妥。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与真实现象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为人们在认识过
程中不可能抛开大脑中存在的所有意识(刚降生的婴儿除外)。

这就意味着不论是什么认知,
其实都带有人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会在接触事物时对自己认同的东西着重记忆,而对于
自己不需要、不相信的东西则选择无视或者迅速忽略掉。

这是一个不自觉、不受控制的过程。

而恰因如此,这种主观能动性会使人们暴露出一定的价值判断。

《孟子》有7 篇,共262 章。

经笔者一一辨析,其中有30 余处提到孔子之名,更有28 章对孔子之言进行直接引用,8 处可在《论语》中找到原文对照。

那么,如果我们从《孟子》引孔子语研究这一角度入手,分析孟
子对于孔子思想的选择性认同,可以真切地了解在孟子的心目中孔子的形象。

同时也可以进一
步深入地论述孟子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

一、学界的观点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前人学者已有累累硕果。

不同学者亦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角度。

顾颉
刚先生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中提到不同时代的孔子有着不同的问题:“各时代
有各时代的孔子,即在同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例如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所说的,宋代的朱熹和陆九渊所说的)。

”而其他多数学者也主要以孔子为核心,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
的形象,并没有以孟子为核心,深入研究《孟子》引孔子语方面的文章。

1988 年张宏生先生在《孔子研究》上发表名为《四种先秦子书中的孔子形象》的文章,他认为研究孔学演变中的孔
子形象更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政治思想以及学术风会的变化”。

他认为“《孟子》中的孔子形象大致上包括孔子的政治理想、道德修养、日常生活等几个方面,基本上反映着孔子的真实
面目”。

而在同一年,郭沂先生的一篇《嬗变不居的孔子形象》论文则认为“孟子是孔子之后
的第一个巨儒,其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因而他片面地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他认
为孟子是通过引用孔子的语言来证明自己“仁政”的思想,这是强加给孔子的思想。

在此之后
还有霍松林与霍建波先生合著的《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他们在文章中较为详
细地分析了孟子对孔子圣人形象的崇高评价以及孟子以孔门后学自居的观点,并大量引用《孟子》原文进行论证,对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起到很大的帮助。

在此基础上,另有黄怀信先
生的《〈孟子〉误解孔子语四则》,具体分析了在《孟子》引孔子语中共有8 处能与《论语》
对阅,而在这8处中共有4 处与《论语》中孔子的原意不符。

2013 年衷尔钜发表论文《〈孟子〉中孔子言论辑疏》,论证了《孟子》中的孔子言论有较高的可信度的问题,可以说是在这
个问题研究方面的崭新突破。

笔者以为,《孟子》中除了黄怀信先生提出的8 个能与《论语》对阅的篇章之外,其他引
孔子语的部分一样拥有研究价值。

因为《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中编纂而成,并
非由孔子本人撰写,本不可能面面俱到。

同时,孔子开创私学,弟子三千,多以面授解疑或者
口授讲学的方式进行思想传播;孔子的思想就很有可能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

再加上孟
子所处时代与孔子时代相差并不久远,孟子所引孔子语即使没有《论语》进行佐证,也并不能
排除它们确实是孔子言语的可能。

同时按照衷尔钜先生所说,比较《孟子》中引用《诗经》《尚书》两本书的内容可知,孟
子所引文字与其传世本原文绝大部分一字不差,仅有个别字出现差异。

这说明孟子在引用上十
分严谨。

同时在《孟子·万章》篇中,孟子还明确指出弟子所言并非出自孔子,这也从反面说
明孟子对于假造孔子之言行为的严厉态度。

孟子对待弟子如此,自己更不可能有伪造孔子之语
的行为。

本文将吸取前人学者之精华,加之个人的研究理解,望能在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有
所突破。

二、孟子引孔子语分析
纵观《孟子》全文28 次对孔子语的直接引用,主要是对“仁政、法先王、义利观、性善论、德、孝”等思想的论述。

其中与“仁”相关的,有15 次之多,且半数以上乃“仁政”思想。

在开篇《梁惠王上》中,孟子就在回答梁惠王问题时引孔子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他以孔子连第一个造作人偶用来殉葬的人都痛恨不已为例,来说明将百姓活活饿死的君主不行
仁政、必将遭百姓唾弃的道理。

孟子以此警戒梁惠王用政治杀人和用刀杀人是一样的道理:一
方面不可以过度征伐,另一方面必须实行仁政。

同时在《公孙丑上》《离娄上》中,孟子两次
引用孔子评价《诗经》的言论,目的都是为了证明仁政的重要性。

孔子称赞《诗经·鸱鸮》为“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评价《诗经·文王》“仁不可为众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孟子在引用《诗经》的基础上用孔子语加以引申,将仁政大道点透,
来强调其个人思想主张。

在《公孙丑上》篇中,孟子为了向公孙丑宣扬以德政治国的益处,借
用孔子的比喻:德行的传播,比驿站的政令传达还要迅速。

孟子用自己强大的论辩技巧使公孙
丑相信:自己现在的情况要比文王治国时的情况好上很多,只要自己施行王政、爱护百姓,就
能一统天下。

当时,孟子不仅把孔子当作自己的思想来源,还进一步将孔子的言语作为有力的
工具。

他将极具说服力的圣人言语作为道理论据,加上前文所举文王的事例论证,可谓一气呵成,令公孙丑折服。

黄怀信先生在《〈孟子〉误解孔子语四则》中曾论证孟子对于“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智?”这一句的理解运用与原文本身含义有误。

但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孟子对
此句错误的理解,更加突出地反映了孟子对孔子的认识,在于“与人共处是好的”这一观点。

孟子就是想要说明“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唯有心中有仁之人,才能够端正内心、摆平
姿态,做到反躬自问之境界。

除“仁政”观点之外,孟子运用孔子直接引语较多的还有对于“法先王”观点的论述,而“法先王”观点亦是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之一。

在《滕文公上》篇中,孟子曾两次引孔子语。

滕定公薨,滕文公派然友向孟子请教丧葬之礼。

孟子以孔子之言而告之。

另一次是孟子以尧舜
之事与陈相说理,并以孔子所赞叹尧舜之言作为补充。

“法先王”是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之一,孔子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而孟子则十分推崇尧舜之道,常常以尧舜之事为楷模去启发君主。

同时孟子还在《万章上》篇中引用孔子的话“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来反驳咸丘蒙关于“道
德最高的人,君主是不可以以他为臣”的问题;以孔子所说“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来回答万章为何大禹要将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的问题。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是将孔子讲先王之事的句子摘出来,用以说明先王所做之事的
有益影响,以此来打动统治者效法先王。

但从根本上讲,孟子的“法先王”主张是否与孔子思
想中所提倡的恢复周礼完全一致呢?恐怕还是有许多差异在其中的。

孔子主要的关注点在于礼,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是孔子提出恢复周礼的重要因素。

而孟子则是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找不到
合理的治国经验进行借鉴,所以将目光触及过往,以求平治天下之法。

另一方面,孟子还在几个切口比较小的观点上,同样使用了孔子的直接引语。

比如在《告
子下》一篇中,孟子与公孙丑因《小雅·小弁》和《国风·邶风·凯风》两诗展开讨论。

孟子
认为父母有大的过错,子女要埋怨才不至于与父母疏远;父母有小的过错,子女则不应该因埋
怨而激怒自己。

在观点阐明以后,孟子以孔子语“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作结,提出了孝是
从古至今人们始终应该遵从的礼仪。

三、结语
从孟子言语中可以看出:孟子心中的孔子乃至圣之人,圣于仁,圣于礼,圣于孝,圣于善。

孟子作为“亚圣”,自然是向往孔子之大道,毕生努力追求于斯。

孟子以孔学之后自居,以孔
子语作为自身的理论依据。

但从客观上讲,孟子之说还是稍有偏离孔学之处。

孟子心中的孔子
形象较为呆板谨慎,不够饱满,似乎是一个只讲大道、只尊先贤,没有一丝人间烟火气息的人物。

且孟子引用孔子语的主要目的是想要进一步阐释前文所引《诗经》中的含义,孔子还有许
多的闪光点并没有被孟子发掘出来。

但每个人皆有其独特的思想意识。

孟子心目中的孔子形象
所带给孟子的影响,正是孟子本人的思想源泉所在。

而“仁政”“法先王”等思想的建立在当
时思想发展过程中,可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