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与西方国际整理理论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与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异同
——追求人类终极解放的马克思主义
(国际政治概论讨论第一组)
一、讨论范围
1、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上,西方学者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理论,而且还应包括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国际政治思想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实践。
另一种意见认为除了前述内容外,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的国际思想以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依附理论等都应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组成部分。
2、西方国际政治理论:
不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以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两大流派。
二、不同点
1、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马列和经典社会主义学者:要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一个消除了阶级的社会,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一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所有的财产归全人
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而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勾画了人类最合理、最美好、最理想的人类社会图景。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混合体,不但包含着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学理论(经济决定论)、经济学和社会学、政治意识形态、关于革命的理论和战略策略、社会伦理学,还包含一套意在拯救现实世界的末世道德神学,即希望实现一个无阶级的社会,这个社会完全实现了正义,不存在任何冲突,人类的精神世界得到彻底的解放。
马克思比任何人都更加强调这样一个思想,即冲突无可避免地产生于社会经济阶级之间的生死斗争之中。
人们要努力把自己从资本主义的奴役和束缚之中解放出来,而要实现这种解放,人类必须掌握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
到目前为止,阶级冲突一直是社会变革的动力,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阶级冲突将会消失,从此人们只采取理性的计划、讨论和决策来变革社会。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62页。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维护世界和平
“在一战的惨烈结局面前,思考如何避免国际战争。
致力于在已有建制中,谋求国际体系的稳定,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2、理论目的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改变人类的政治和社会现状,随着民族国家消亡,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对现行体制的革命——打破已有建制。
在马克思看来,已有的制度体系是造成剥削压迫的根源,是无法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终极梦想的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解释已有建制的规律,找出战争动因,进而完善现有建制。
——对现行体制内的改良——遵从已有建制
总的来说,马克思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立足点人类的终极解放,他的理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理论,因为它对于现存的国际政治体系就不认可,他要通过反对、甚至打碎这种体系来结束人类社会上剥削与压迫的现象,他是要超越已有建制,开创人类社会的新纪元。
而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则是在已有建制的框架内去寻找一个最优点,让人们在本不完美的世界中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去到即保证世界的和平,但至于一国之内的政治环境,则不是他们的关注点。
3、行为主体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人类社会中,最受压迫、最受剥削的阶级——工人阶级。
由于其目的是打破现有建制,为了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马克思选择了在现有建制下获利最少的那一类人作为行为主体,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来悲惨的境遇,追寻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人类社会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因此,古代的国家首先是奴隶主用来镇压奴隶的国家,封建国家是贵族用来镇压农奴和依附农的机关,现代的代议制的国家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8页。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在国际关系体系中,最有影响力、最活跃的行为体——民族国家。
由于其目的是稳定和改善现有建制,西方学者为了他们的终极目标,选择了让国际体系中最有力量的参与者发挥作用,实现体系的稳定,世界的和平。
“现实主义理论家赞成国际关系应‘以国家为中心’的主张,强调国家和政府的活动。
他们承认存在其他一些实体,并对其适当加以考虑,但他们坚持认为,所有这些实体,不管范围大小,都次于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才是国际层面上的主要行为体。
”——[美]詹姆斯·多尔
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62页。
“Liberalism generally saw states as the central player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 Stephen M. Walt,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 Many Theories,Foreign Policy, no.110(spring 1998),P31.
4、规律
为了实现各自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学者都需要寻找规律。
只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者才能有别于空想社会主义,提出合理的社会变革方案,构建可能实现的人类社会理想图景。
而只有掌握了国际体系运行的规律,西方学者才能解释过去、预测未来,并利用现有条件防止战争、维持和平稳定。
但是,由于行为主体、观察角度和目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学者所归纳出的规律大相径庭。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并且决定着与其发展阶级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们按其在生产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即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被划分为阶级,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为了保护他们的物质利益建立了国家政权,国家作为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维护其特权的暴力工具的基本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页。
国家产生与消亡:
“国际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只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的了。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0页。
“马克思认为国家的职能包括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因此关于国家消亡的学说也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作为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的国家和作为社会分工一种体现的国家的消亡。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页。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关系:
“在革命主义思想家马克思列宁的眼中,国内与国外并无真正的区别,不存在真正的独特主体、独特性质和独特规律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只是国内政治的延伸。
”——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两种民族:
“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几年波兰起义的国际大会上发表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7页
“帝国主义的特点就是现在全世界已经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数众多的被压迫民族,另一部分是人数甚少的﹑拥有巨量财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民族。
“——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第388页
两个营垒:
“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营垒,……两个营垒完全自觉地相互敌对着”。
——列宁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列宁选集》,第4卷,第162页。
三类国家:
“同年7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把当时共有十七亿五千万人口的世界各国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受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约有十二亿五千万人口;第二类是保持原来地位的国家,约有二亿五千万;第三类是几个‘享受瓜分世界利益’国家,人口不到二亿五千万。
列宁认为,所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都是同世界人口的这种划分联系着的。
”——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战争不可避免:
“各国的资产阶级虽然在世界市场上互相冲突和竞争,但总是联合起来反对各国的无产阶级的。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7页。
“存在着两种趋势,一种趋势使各国帝国主义者必然结成同盟,另一种趋势使一些帝国主义者同另一些帝国主义者对立起来。
”——列宁,《列宁论苏维埃国家对外政策》,第168页。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
Realists emphasize that the rul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create anarchy——a term that implies not complete chaos or absence of structure and rules, but rather the lack of a central government that can enforce rules. Joshua S.Goldste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P14
(Liberalism)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reducing the inherent conflict that realists assume in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Joshua S.Goldste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P255.
“现实主义坚持“自私国家”假设,主张国家理性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总是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来选择行动方案,试图实现国家权力的最大化。
民族国家总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和权力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政治关系决定着经济关系。
”
——张建新:“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特征”,《国
际观察》,2006年第6期,第20-26页。
5、如何运用规律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基于上述发现的规律,马克思又对无产阶级如何夺得政权和实现最终目的,国家如何能够消亡,世界革命何时爆发等进行了论述。
如何使国家消亡?
马克思以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国家形态的标志,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国家形态是国家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基础。
但是,资产阶级是不会轻易让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他们会利用国家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来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地位。
所以,无产阶级决不能把解决社会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国家的身上,而要依靠工人阶级自身力量的壮大,暴力夺取政权,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宣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是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
世界革命何时爆发?
那么无产阶级何时才能取得政权?世界革命何时爆发?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列宁创立了关于时代和帝国主义的理论。
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大大激化,帝国主义国家内部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都空前激化,这是一个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时代。
列宁:“这里的界限跟自然界和社会上所有的界限一样,是有条件的、活动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我们只是大致地挑出那些特别突出、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作为大的历史运动的路标。
第一个时代是从法国大革命到普法战争,这是资产阶级上升的时代,是它的全盛时代。
……是迅速摧毁过时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
第二个时代是资产阶级绝对统治和衰落的时代,是从进步的资产阶级变为反动的和最反动的财政资本的时代。
这是新的阶级即现代民主派准备和慢慢聚集力量的时代。
第三个时代才刚刚开始,在这个时代里,资产阶级处于第一个时代的封建主所处的‘地位’这是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动荡和由帝国主义引起的动荡的时代。
”——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第124-125页。
无产阶级专政:
在取得政权后,工人阶级应当首先掌握有组织的国家政权并依靠这个政权镇压资本家阶级的反抗和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即后由列宁具体定义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随着富有的少数人的消失,阶级差别与阶级对立的逐渐消除,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也将逐步失去它的政治职能以至最终走向消亡。
这样,就真正地实现了马克思所设想的没有阶级、没有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没有国家的世界共产主义。
恩格斯:“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
革命就是一部分人
用枪干、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
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需凭借它的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9页。
马克思恩格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2页。
最终目标的实现:
“随着富有的少数人的消失,阶级差别与阶级对立的逐渐消除,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也将逐步失去它的政治职能以至最终走向消亡。
这样,就真正地实现了马克思所设想的没有阶级、没有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没有国家的世界共产主义。
”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历史概观,战略思考》,14页。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
在如何维持国际体系稳定、保证世界和平的问题上,现实主义强调通过均势(balance of power)来限制国际权势斗争。
国家安全、国际秩序和国际稳定取决于国际均势,而造就和维持军事则取决于足够的军备、灵活的外交、可变的联盟组合和必要的有限战争。
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关系中各国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念、共同规范和共同运作机制起着首要作用,各国在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状态下,会采取合作的方式和平地解决国际冲突、利益争端。
“The theory of balance of power argues that such counterbalancing occurs regularly and maintains the sta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lliance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balance of power.”Joshua S.Goldste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P77 “A second strand [of liberalism],often associated with President Woodrow Wilson, saw the spread of democracy as the key to world peace, based on the claim that democratic states were inherently more peaceful than authoritarian states.”Stephen M. Wal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 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no.110(spring 1998),P31
“States work together by following rules they develop to govern their interactions. Over time, the rules become more firmly established and institutions grow up around them.”Joshua S.Goldste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P255
“A major application of liberal conceptions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is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security—the formation of a broad alliance of most major actors in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jointly opposing aggression by any actor.”Joshua S.Goldste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P109
三、相同点
1 价值观念中都有美好的愿望,希望世界人民可以过上美好、安定的
生活。
2 寻找规律的方法上,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都是从事实而非先验的理性或道德出发,探寻历史发展背后的规律。
3 和平共处、合作的思想。
1920年帝国主义发苏武装干涉遭到失败,同时苏俄支持的世界革命运动也遇到挫折,列宁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进行经济竞赛的思想。
在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说: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均势。
这与现实主义的想法接近。
4. 现实主义者反对割裂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这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似,但与自由主义大相径庭。
吉尔平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与现实主义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的联系在于都认为国家为财富和实力进行的斗争,以及国家力量的不均衡发展都是国际冲突和政治动乱的关键所在。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寻求人类终极解放的人类社会理论,而西方国际政治理论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针对现有国际现实的国际政治理论。
他们在终极目标、理论目的、选择的行为主体、发现的规律、运用规律的方法上有根本的不同。
而他们的相同点只是在其实现目标的道路上的偶然相遇,之后又分道扬镳。
四、原因初探
1、19世纪中期与20世纪初相比,民族国家间相互对立的特征并不
凸显。
相反,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现实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十分明显。
具体到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其祖国德国没有统一,但欧洲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
2、列宁所处的时代,尽管掌握政权,但与外部世界仍然处在激烈的对抗中。
3、最早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家大都是外交官或有外交经验,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他们的国家。
4、德国深厚的“拷问世界”的哲学传统,使得马克思寻求终极解放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五、主要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列宁:《列宁全集》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Index: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了宇宙体系和“国家体系”的理论
1.民族国家在经济上处在世界市场的范围内,而在政治上处在国家体系的范围内。
——马
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页
2.我们不仅生活在个别的国家中,而且生活在一定的国家体系中。
——列宁,《列宁选集》,
第35卷,第263页
3.我们对于各个国家构成的体系,对于各国的相互关系,决不是漠不关心的。
——列宁,
《列宁全集》俄文版,第49卷,第370页
4.应当在欧洲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中把握整个欧洲国家体系的全部政治。
——列宁,《列
宁全集》俄文版,第32卷,第80页
二、列宁创立了关于时代和帝国主义的理论
1.“世界历史显然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即世界历史三大时代。
”——列宁,《马克思学说
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第2卷,第437-440页
2.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初所揭开的全
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第448页
3.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把根本不同的两个资本主义时代严格区别开来。
一个
时代是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崩溃的时代,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社会和国家形成的时代。
另一个时代,就是我们所处的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全形成,宪制早已确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抗大大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叫做资本主义崩溃的前夜。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第513页
4.我们只是大致地跳出那些特别突出,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作为大的历史运动的路标。
第
一个时代是从法国大革命到普法战争,这是资产阶级上升的十大,是他的全省时代,……
是迅速摧毁果实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
第二个时代是资产阶级绝对统治和衰落的时代,是从进步的资产阶级变成反动的和最反动的财政资本的时代,这是新的阶级即现代民主派准备和慢慢聚集力量的时代。
第三个时代才刚刚开始,在这个时代里,资产阶级处于第一个时代的封建主所处的地位,这是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动荡和由帝国主义引起的动荡的时代。
——列宁,《打着别人的旗帜》,《列宁全集》,第2卷,第884页5.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是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开始。
帝国主
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到1898-1914年间县在欧美然后再亚洲最终形成了。
美西战争(1898年),英布战争(1899-1902年),日俄战争(1904-1905年)以及欧洲1900年的经济危机,这就是世界历史新时代的主要历史标志。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第884页
6.帝国主义战争造成惨祸、灾难、破产和粗野——这一切就使目前所达到的资本主义发展
阶段成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时代。
这个时代已经开始。
——列宁,《俄共党纲草案草稿》,《列宁选集》,第3卷,第756页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先后提出了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民族﹑两个营垒和三类国家
的理论
1.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
几年波兰起义的国际大会上发表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7页
2.帝国主义的特点就是现在全世界已经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数众多的被压迫民族,
另一部分是人数甚少的﹑拥有巨量财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民族。
——列宁,《列宁
全集》,第21卷,第388页
3.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营垒,……两个营垒完全自觉地相互敌
对着。
——列宁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列宁选集》,第4卷,第162页
4.这就是帝国主义战争后世界状况的轮廓。
被压迫的殖民地人口125000万,其中包括波
斯、土耳其、中国这类正在被人活活瓜分的国家,以及那些因战败而沦于殖民地地位的国家。
保持原来地位的国家的人口,不超过25000万,但是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都已仰赖美国,战时在军事上也处于依赖地位,因为战争席卷了整个世界,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保持真正的中立。
最后,是居民不到25000万的几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自然只有上层分子,只有资本家才能从瓜分世界中得到好处。
这些数字加在一起是175000万,构成世界人口的总数。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世界的这样的一幅图景,是因为所有导致革命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基本矛盾,所有引起了对第二国际作极其激烈斗争的工人运动中的基本矛盾,都是同世界人口的这种划分联系着的。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第315-318页
5.目前的世界政治形势把无产阶级专政提上日程,世界政治中的一切事变都必然围绕着一
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就是世界资产阶级反对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
而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必然要一方面团结各国先进工人的苏维埃运动,另一方面团结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民族解放运动。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第272页
四、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1.瓜分只能“按实力”进行,而实力是随着经济发展进程而变化的。
——列宁,《论欧洲
联邦的口号》,《列宁全集》,第2卷
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1871年以后,德国是里的加强要
比英法快三四倍,日本要比俄国快十来倍,……日本和美国的实力在最近半世纪来加强的速度要比落后的、君主制的、开支老朽的欧洲快得无可估量。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第708-709页
列宁“金融资本和托拉斯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世界经济各个部分在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既然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那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用实力来解决矛盾,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列宁选集》第二卷第815页
五马克思和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趋势和战争不可避免的理论
马克思:“各国的资产阶级虽然在世界市场上相互冲突和竞争,但总是联合起来按对各国的无产阶级。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7页
列宁“存在着两种趋势,一种趋势使各国帝国主义者必然结成同盟,另一种趋势使一些帝国主义者同另一些帝国主义者对立起来。
”
--《列宁论苏维埃国家对外政策》,第168页列宁“帝国主义的反动势力和各国之间的帝国主义混战以汹涌的浪涛冲击着苏维埃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