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论文-文化自觉(合集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特论文-文化自觉(合集五篇)
第一篇:-中特论文-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
摘要
现代文明基本是全面西化的,鼓励人们追逐物欲,纵情享乐,结果使很多人迷失其中,无力自拔。

在这种高度文明的背后,却是人心的浮躁,世界的动荡,环境的恶化。

现在这个时代最缺少的,就是身心健康,就是道德修养,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这样一种内涵。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切实提高文化自觉,切实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字:文化,社会责任,自觉,自信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文化自觉、自信的重要性
所谓文化自觉,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促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

处理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世界和平。

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

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

所以,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

这种自信,就是人们的一种文化自觉。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创新弊端
自觉与自信还包括着文化上的创新精神,当然,文化创新与理论、制度、科技创新等相比,范围更广泛也需要更长的周期。

百年来,中国的变化惊天动地,欣与其盛的中国人民,抚今思昔,甚至会有恍若隔世、或隔了几世之感。

但中华文化的一些基本素质,仍然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的思路密切相连,与伏羲八卦与仓颉造字密切相衔接。

我们仍然难于、也不应该简单地甩开孔子,我们仍然深切地感受到孔子的仁义教化有利于维护秩序与和谐,当然又不是没有出息地照搬儒家的一套。

社会千奇百态,存在各种现象,文化传承创新面临以下挑战。

第一、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在大学里,一些教授、学者为了追求个人名利,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现象屡禁不止;“女童被两车碾压没人救助”、“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发生后,不少大学校长在网上发布“撑腰体”,支持学生见义勇为,这反映了人们对社会道德的期望,更说明现在社会良知缺失。

第二、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凤凰网调查显示,在回答“上大学的目的”时,24.2%的学生选择“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赚钱”,21.7%的学生选择“为了满足个人追
求”,很少有学生选择“为了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一些教授、学者在价值追求上也出现了迷失现象,有些老师把本职工作当成第二职业,打着学校的牌子擅自到校外兼职赚钱,还有一些学者只盯着个人名利、不谈教书育人,无法承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

三、社会文化自觉的缺失
现在社会上不同程度地缺乏高度的文化责任和强烈的文化担当。

一些媒体强调赚取利润、忽视文化责任,以调侃文化经典、戏说革命历史来吸引眼球,靠着传播庸俗、低俗文化哗众取宠,不仅扰乱了社会文化主流,更误导和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不少大学里,“重理轻文”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人文教育与科学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
教育长期分离,缺乏交叉融合,使得很多学生接受的是缺失教育,有知识、但缺乏文化,有智慧、但没有责任。

四、社会文化自信的严重不足
现在主要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自卑自弃,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弱化;另一种是自大自傲,对待外来文化全面排斥。

一些学生、甚至是部分学者,谈到先进文化言必称美国、西方,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严重弱化;一些学生不知道我国唐宋以前的朝代顺序,有的很少阅读古代经典名著;一些干部师生缺乏对学校的自信,缺乏一种作为大学人的身价和气质;还有一些大学和学者缺乏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不愿意积极参与重大国际事务、研究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对民族的影响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
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

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

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第一、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源流相继、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个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所在,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

第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待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在外来文化面前,不自傲、不自卑,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的反映;认识到文化各有所长,对外来文化能够辩证取舍,积极地吸纳其精髓为我所用,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第三、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己文化发展前景的主动把握。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
第四、不陶醉在过去的光荣之中,以长远的眼光把握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勇敢地推进现有文化体系的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新的辉煌,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这是文化自信的最高体现。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

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

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
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由文化自觉、自信引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思考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文化自强,那么我们青年一代在文化自强中要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呢?要怎样克服文化传承创新的弊端呢?
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是今日的学习者,明日的建设者,未来的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高校的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借阅最多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或者现在,在各种电视剧热播时,也是这些剧本的借阅数量最多。

并不是借阅量可以代表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费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外来文化同样如此。

在了解了国内外文化,古今文化,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问过很多同年人,他们很多都胸怀抱负却无处施展,亦觉得无力施展。

也许是过于强调GDP的增长,我们许久以来忽略了文化教育。

我们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许已和世界大国相差不多,但是谈到让人民的文化教养,我们也许还是有一些差距。

面对如今的局面,看到国家也意识到文化、信仰的重要,我们在这个转折点,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实现文化强国。

这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

从小事锻炼自己,从日常的行为中培养出自己的高尚人格。

也在社会,家长,老师的帮助下不断修正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要有“自知之明”,努力培养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育人。

处于成长期和学习期的青年,在理想信
念、人格塑造、道德养成和理论素养等方面都易于受到各种文化观念的影响,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丽的图画,也可能因错失时机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大学生主要在高中学习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
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语文课堂对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不够,大学里应该多开设人文素养课堂、讲座。

除了马克思主义,还应该开设其他的与政治无关的哲学课堂,至少让他们去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关心国家和自身的问题。

最后国家先进代表带头,通过呼吁,和一些实质性的决策,向大学生传递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保证。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在不同国家间的传输以及促进文化间的同化与异化成为可能且越来越频繁。

文化自觉正是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武器,只有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内在的精神力量,巩固理想和信念,不断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才能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只有这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建立起来以后,形成文化自信,才能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才能保证中国文化长久存在且在日后发扬光大。

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我们自身的努力和意愿是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应该对自己和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职责,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就是一件需长期坚持的任务。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中国文明网,2011-09-26.[2]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人民网,2011-10-26.[3]刘宝莅,张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0-1.[4]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10-24.
第二篇:中特论文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美丽中国
摘要:十八大提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美丽中国”的理念,备受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跟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节能发展紧密相连。

本文简述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总体目标、怎么做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是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总体布局;执政理念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党的十八大首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学设计路径图。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应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优先、环境优先、生态恢复为主,以环境承载力和主体功能区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人口和经济布局,控制资源消费总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能源产出率,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我们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不懈的努力有目共睹。

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面对自然无
所作为,而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二、总体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应当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直观感觉是水变清、地变绿、天变蓝;生态文化和价值观成为共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初步形成。

一方面,我国不能到工业化完成后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那样就会失去先进理念引导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也不宜过分超前,需把握一个合适的“度”。

总的来看,2010年至2030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既要推动经济的生态转型,又要减少转型过程中出现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既要还清环境污染的历史遗留,实现部分环境指标与经济
增长的良性耦合,又要部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在路径的选择上,我们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改造传统的工业经济,寻求实现现代化的最有效路径和最小的时间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

用知识、信息和创新来替代一部分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从而走出一条高效率、低消耗、高产出、环境友好的路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迫切需要推动发展理念由注重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向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为主攻方向,努力完成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推动发展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能循环、高效率转变;推动消费模式由铺张浪费、比阔气、讲排场向适度消费、精打细算、回归本真转变。

三、怎么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境界[2]。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
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3]。

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
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一部署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执政理念的不断完善。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人民群众新期盼所作出的战略部署。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已经到了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行的阶段;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有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我认为首先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与此同时,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此外,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

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变化,执政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只有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层面,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持续发展,永远树立于世界不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