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名师预测A (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名师预测A (教师版)
1.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重要的会议。
这两次会议( )
A.都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方针
B.都形成了党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C.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A、B、C三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中共八大上都没有涉及,故都不符合题意。
中共八大科学分析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故答案为D。
答案:D
2.右图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
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
解析: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小岗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率先分田到户的,A正确;先是有小岗村的试点,然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开始实行,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C错误;1984年,我国宣布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D错误。
答案:A
3.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了经营方式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保护了农民利益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解析:三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题考查其共性,B、C两项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该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D项排除。
答案:A
4.雁塘头的17户社员,1978年以前只有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和一台缝纫机,到1981年有了16块手表、15台收音机和7台缝纫机,还增加了两辆自行车。
雁塘头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B.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C.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解析:从材料来看,转折点是在1978年,农业合作社和中共八大的召开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
1978年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发展效果极为显著,雁塘头才有了上述变化。
答案:B
5.下表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26.6 32.1 41.3
1980年27.2 34.3 38.5
1981年28.8 36.7 34.5 A.
B.我国模仿苏联模式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苏联撕毁中苏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影响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
D.国家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关注民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时应注意表格中的时间信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发生可喜的变化。
A、B、C三项结论无
论是时间还是含义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D
6.1992年,我国政府调低涉及3371个税目产品的进口关税;物价改革也迈出坚实的一步,国家管理价格的范围由1991年底的737种减少到89种,其中下放给企业定价的有571种。
与此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提出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提出
7.2010年,全国百强县出炉,江苏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四县市并列全国第一,本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江苏数量最多,有28个。
下列对外开放的举措,直接有利于加快江苏经济发展的是( )
①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③开发开放浦东④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直接”,①中有江苏的连云港、南通,②③都能直接促进江苏的发展。
④距离过远,对江苏的发展不能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答案:A
8.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
”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历史观点的能力。
题干材料强调农业、工业共同发展,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9.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导的特色经济结构,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①这是海南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②这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③要实现国务院确定的目标,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④这为海南的新发展提供了机遇
A.①②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提高海南的对外开放程度,确定更高的目标,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国家的大力支持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海南也面临很多挑战,所以其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答案:D
10.改革开放后天津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优惠政策。
1984年,天津( )
A.成为沿海开放城市B.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C.设立经济特区D.开放建设滨海新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
1984年,天津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港保税区。
答案:A
11.由下图可知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D.浦东是中国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图例及“投资结构图”可知,浦东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上,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投资很少,A项错误;C、D 两项无法从图中直接得出。
答案:B
12.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从“数量的满足”到“质
量的呼唤和走向理性消费”,折射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从追求生活质量消费走向追求生命质量消费。
这主要说明了( )
A.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发展
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我国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
解析:B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D本身说法错误。
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的实行,这从侧面证明了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故答案为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材料2: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3: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2,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6分)
(3)依据材料3概括深圳南岭村的农村改革的特点,指出其本质。
(4分)
(4)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对比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第(1)问应主要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和归纳;第(2)问和第(3)问应分别依据材料2和材料3的有效信息作答;第(4)问可综合前三问的结论分析。
答案:(1)性质:自发。
原因:人民公社化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2)态度:肯定。
原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得到了实惠。
(3)特点:发展集体经济。
本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启示:农村改革的根本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14.“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材料2: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材料3: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
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
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在对外方面的主张在什么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5分)
(2)材料3与材料2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5分)
(3)依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5分)
(4)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
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本题的主题,“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其次要把握主题的限定,即“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基本结论”,这要求学生用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史实回答问题。
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1是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材料2主张在“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的前提下引进外资,材料3主张引进外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2中的引进外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材料3中的积极引进外资则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综合上述分析不难回答第(1)(2)问,第(3)(4)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材料1主张闭关锁国。
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维护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