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滨州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滨州职业学院申请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二〇一一年十月目录
一、专业建设基础5 (一)专业建设背景5 1.区域产业优势5 2.人才需求分析5 (二)专业建设的基础与优势6 1.深厚的历史积淀6 2.与行业企业合作紧密7 3.实行“多证书”制7 4.专业技能强,岗位适应能力较好,社会声誉优7 5.科技研发及社会服务7 (三)存在问题7
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8 (一)总体目标8 (二)具体目标8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8 2.构建基于素质与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8 3.改革教学模式8 4.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8 5.建设教学团队9 6.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9 7.社会服务能力建设9
三、建设内容9 (一)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9 1.成立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9 2.创新“分类培养,学做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10 (二)构建基于能力与素质目标的课程体系151513 1.依据企业的典型岗位,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151513 2.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161614 3.职业素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71715 4.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171715 5.完善教学管理181816 6.改革评价办法191917 7.创新招生考试办法191917 (三)改革教学模式202017 1.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202017 2.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
202018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教学资源库212118 (四)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222220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222220 2.建设校外实训基地252523 3.加强实验实训管理252523 (五)建设教学团队262624 1.双师素质教师培养262624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272725 3.专业带头人建设282826 (六)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282826 1.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282826 2.完善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292927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303028 1.技术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303028 2.社会培训服务303028
四、经费预算及建设进度303028 (一)经费预算303028 (二)建设进度及2011年、2012年预期绩效323129
五、保障措施363633 (一)组织保障363633 (二)制度保障363633 (三)提高项目建设团队水平363634 项目总负责人陈献礼(滨州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专业带头人教授)项目负责人李明(滨州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唐旭日(滨州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房义福(山东省林科院林科所所长研究员)成员张法琴(滨州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赵国锦(滨州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冯会(滨州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讲师)刘小庆(山东济青高速公路绿化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东忠宝(山东同济园林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刘凤华(滨州市园林处苗木科
研所所长工程师)滨州职业学院作为滨州市唯一的高职院校,围绕“黄蓝”两区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逐渐形成了“筑巢引凤、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学合
一、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特色,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赢得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
2005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最受企业欢迎的职业院校,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现占地面积3549.71亩,建筑面积65.6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纸质)168.01万册,总资产6.79亿元,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4683人,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秉承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厂房等优惠条件,吸引多家企业联合办学,形成了“筑巢引凤、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
与京博集团等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了澳纳特乳业有限公司等7家经济实体;引进海德曲轴有限公司、诚博服饰有限公司、滨威活塞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资金和设备,分别设立了曲轴、制衣、活塞等生产车间;吸引社会投资公司,投入5000万元,成立“滨州职业学院附属医院”。
现已建成七大系列14个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91个实训
室、146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成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市级实训基地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仪器设备总价值12592.44万元。
与学院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达500余家,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达130家,开展合作项目55类。
主动适应“两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针对纺织家纺等六大支柱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建设重点专业,定位培养方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各专业服务产业,对接企业,深化工学结合改革,共建课程,初步形成了“产学合
一、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特色。
57个专业涵盖理工、农、医、财经、信息科学、建筑、艺术、航海等多个门类,涉及60余个专业方向,初步形成了适应“黄蓝”两区开发的专业群。
建设了3门国家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高校特色专业点、2个省级主体专业,1个国家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4个省级教学团队。
获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省高校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奖3项。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源“三大优势”,搭建平台,构建团队,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应用技术研发。
注册成立了芯科微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LVDS接口芯片通过了山东省信息产业厅鉴定,与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合作,成立“滨州职业学院清大粉体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中心6个,开展科技研发。
学院先后承担各类纵向课题400余项、企业委托课题156项,其中承担863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项;选育国审滨职豆1号和省审滨棉1号、滨职棉1号等农作物新品种3个。
“十二五”期间,滨州将粮油果蔬确定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冬枣、鸭梨等特色林果业,农林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
作为人才紧缺型专业,园林技术专业具有优质的教学条件、持续的人才需求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发展空间大;将其列入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必将推动该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黄蓝”两区开发,促进区域粮油果蔬产业及农林技术发展,为高效生态农业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1.区域产业优势国务院相继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两区”规划中提出要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和滨海特色农业,至2020年,林木覆盖率达28,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城乡建设和交通建设。
滨州市处于“两区”叠加区域,拥有未利用土地近800万亩,优良植物资源丰富,且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植和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农林商品基地300余万亩,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农林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因此,该区域的农林及园林类产业拥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2.人才需求分析据不完全统计,当前黄河三角洲区域园林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约1万人,其中接受过高等技能培训的人才仅占15,全市有园林企业80余家,对农业生产、小城镇规划和绿化高端技能性人才需求数量较多。
根据本专业三年内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我们得到以下数据(见表1)表1 毕业生就业信息调查表毕业生调查内容所占毕业生百分比()毕业生就业率96.97 初次就业对口率96.97 三年后转岗率9.7 初次就业岗位分析农林类种苗繁育16.13 栽培管理养护38.71 绿化工程施工22.58 绿化规划设计19.35 其他 3.22 二次就业岗位分析农林类种苗繁育及管理22.58 栽培管理养护及管理16.13 绿化工程施工及管理32.58 绿化规划设计及管理22.58 其他19.35 由上表数据及调查信息得知①专业培养毕业生整体
素质较高,就业率为96.97,就业对口率为96.97;②因栽培管理养护类岗位三年后升迁率较高,多数转为管理岗位;
③种苗繁育、绿化工程施工、绿化规划设计及管理岗位工作情况较好,其他行业人员转入本行业的情况;④园林行业、企业因“黄蓝”两区开发对本专业毕业生需求日益扩大,尤其高效生态农业及小城镇建设人才需求量更大。
(二)专业建设的基础与优势1.深厚的历史积淀园林技术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可上溯至1956年农作物专业,为当地乃至山东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园艺与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历届统招毕业生已经达到1500余人。
1992年起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举办了农业科技推广、果树、园艺等大专、本科函授班,受训人员1.1万余人次。
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教师41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高级职称14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学位6人,专业带头人1人,教师双师素质比例为100;兼职教师14人。
本专业在我院“农业生物工程”滨州市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有植物栽培实验室、园林辅助设计实训室、植物病虫害实验室、花卉应用实验室和育苗车间,实训室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余处,有山东东方花卉责任有限公司、沾化冬枣标准化生产青城示范园、滨州市园林处等。
2.与行业企业合作紧密本专业教师联合行业、企业专家
成立了园林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
与滨州市农业局、滨州市园林处、山东同济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立了10家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基地;并合作开发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技术,省级精品课程无土栽培,校级精品课程园林植物生产。
3.实行“多证书”制本专业建有园林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点,按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的要求,在教学中推行“多证书”制度,以证代考,利用果树工、蔬菜工、花卉园艺工、林木种苗工、园林绿化工、农作物农作物植保工等技能证书(三级)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学习的成效。
4.专业技能强,岗位适应能力较好,社会声誉优学生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上海种业杯”农业职业技能大赛获艺术插花、CAD园林设计二等奖;参加首届高职高专生物技能大赛植物组培组二等奖。
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起薪值2000元,对口率96.97,稳定性高,职位升迁速度较快,就业单位评价普遍较高。
5.科技研发及社会服务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各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1项,获市级各级各类奖励28项,为企业创造价值100余万元;专业校内实训基地2005年被滨州市政府确定为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基地,
2009年被山东省农业厅确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先后培训农民5万人次,滨州市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12人次。
(三)存在问题1.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尚待突破;2.与中职衔接基于素质与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需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职业素质、实训条件、教学管理、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3.针对生源不同状况,构建教学模式和实施教学方法需探索;4.校内外实训基地需进行改善;5.教学团队的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需进一步优化;6.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有待构建。
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围绕“黄蓝”两区农林、园林行业、企业发展,创新“分类培养,学做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农林、园林类生产及规划设计、施工项目化教学,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的四维度评价法,建成引领区域、特色突出、实力雄厚的国家级园林技术专业,培养充足的从事农林行业、企业生产、绿化工程施工、绿化规划设计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具体目标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山东同济园林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新“分
类培养,学做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园林技术专业中职对口生、普通高职生和社会培训人员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在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资格、课程教学内容、实训条件、教学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招生考试制度、师资培养、评价模式、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等方面,推动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相衔接;实施“项目导向、分层培养”的教学模式。
2.构建基于素质与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花卉园艺工、绿化工等职业资格标准、企业生产标准,构建种苗繁育、植物栽培管理养护、绿化工程施工和绿化规划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4门优质课程及教学资源。
改革评价方法和自主招生办法。
3.改革教学模式引入园林绿化、组织培养、种苗生产等真实项目,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状况,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
4.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投入3686万元,改建植物栽培实训室、植物病虫害实训室、园林规划辅助设计实训室、花卉应用实训室,扩建育苗车间,改造园林景观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创设一体化实训场所,实现“学岗直通”;增建4处校外实训基地。
5.建设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聘任(用)行业
企业专家1名,培养骨干教师5名,教师不低于6个月的企业研修达22人次,聘用兼职教师8人,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课时的比例达到45,教师参加国内培训达12人次。
6.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发挥园林技术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建立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四维度评价指标体系,从四个维度综合测评人才培养质量,至少追踪毕业生五年的发展轨迹,形成相应的跟踪调查报告。
7.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两年内,参与或主持纵、横向课题研究各2项;为社会培训农业技术人员300人次,技能培训及考证200人,技术服务到款额200万元。
三、建设内容(一)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1.成立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济青高速公路绿化公司、山东同济园林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见图1),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教育教学全过程。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10人组成(见表2),其中行业企业专家5人。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7个方面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优势1有计划地开展行业重点人才需求的滚动调查,以保证高职专业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和有效性;2与企业合作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
性;3对高职专业教育计划的制定和修正,以保证教学环节的针对性;4与企业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和聘任兼职教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用性;5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以保证师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高和技术应用性、新颖性;6与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以保证高职教育的实践性;7与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和聘用工作,以保证高职教育的稳定性。
滨州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山东林科院滨州职业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东同济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山东济青高速公路绿化工程公司图 1 滨州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结构表2 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览表姓名职称/职务学历专业工作单位郑成淑教授博士后观赏园艺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房义福研究员大学园林山东林科院孙宪芝讲师博士园林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刘小庆总经理大学园林山东济青高速公路绿化公司东忠宝高级工程师硕士园林山东同济园林有限公司陈献礼教授硕士农业推广滨州职业学院李明副教授博士植物病虫害滨州职业学院张法琴副教授大学观赏园艺滨州职业学院赵国锦副教授硕士观赏园艺滨州职业学院冯会讲师硕士观赏园艺滨州职业学院 2.创新“分类培养,学做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园林技术专业中职对口生、普通高职生不同情
况,通过岗位技能、综合素质的侧重培养,推动“学做循环”,创新“分类培养、学做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图4)。
(1)实施“分类培养” 针对不同生源,本专业将学生分为普通高职、对口高职两类。
依据两类生源知识与技能基础的不同,教学过程中对园林岗位技能、职业综合素质、协作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理念的培养各有侧重,实施“分类培养”(图2)。
普通高职生职业技能及素质基础差,但学习能力强,故着重加强园林岗位技能、职业综合素质和协作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口高职生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及素质,但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故注重夯实文化基础,增强知识系统性,促进园林岗位综合技能和企业文化理念的培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达到花卉园艺工初级水平,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达到花卉园艺工高级水平、园林工程施工员水平。
部分实训条件有限的合作中职学校,可利用我校实训条件优势,拓宽和加深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见表3。
表3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项目中职高职实现中、高职系统衔接的途径招生对象与学
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学制3年。
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普通高职或对口高职,学制3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施工员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园林生产、服务和技术管理的中、初级专门人才。
面向黄河三角洲区域农林、园林行业企业等技术员、施工员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生产、管理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推行“双证制”,明确中、高职职业资格和培养目标;对接岗位园林植物生产栽培人员一次就业岗位园林技术员、园林工程施工员二次就业岗位园林植物生产高级技工、技师,园林公司项目经理、总经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职业资格花卉园艺工(初级工)花卉园艺工(高级工)、园林工程施工员由初到高,技能得以提升。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一知识结构及要求掌握园林公司基本知识。
掌握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基本知识;具有园林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在园林企业中的应用。
二能力结构及要求具有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基本技能以及防治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能力。
能看懂小型工程招投标文件;能读懂小型园林工程施工图、平面设计图;具有从事园林植物生产栽培、服务和技术初级管理的能力。
一知识结构及要求熟悉园林公司法规、标准,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基本知识;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制图,进行园林工程预算、施工及组织管理和验收的基本知识;掌握植物生长与环境、美术基础等基本知识;具备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知识;掌握现代办公软件的一般应用知识。
二能力结构及要求能熟练制作园林植物标本;识别常见园林植物100~150种,会养护常见园林植物;熟练识别主要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50~80种,能防治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能制作小型工程招投标文件;能读懂小型园林工程施工图、平面设计图;能设计简单的园林工程图纸;能处理园林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会常见园林植物从种苗到产品收获多个环节的操作和管理;能进行基本礼仪插花的操作。
1.中职课程加强基础知识内容学习,让中职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实现经验型知识到策略型知识的转变。
2. 在中职课程技能实训的基础上,高职课程增加分析问题能力,注重故障设计能力的培养,解决而非仅仅经验及操作操作。
专业课程体系1.植物与植物生理2.土壤与植物营养3.园林苗圃4.观赏树木5.花卉栽培6.植物保护7.气象与测量8.园林工程施工员初步9.园林植物认识实习11.花卉养护管理实习12.观赏树木修剪实训13.园林工程施工员操作实训14.毕业综合实践15.专业选修课16.其他选修课1.植物生长与环境2.园林测量3.园林美术4.草坪建制与养护 5.园林种苗生产 6.园林制图与园林AUTOCAD 7.园林植物栽培8.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9.园林规划设计10.植物组织培养11.园林工程12.插花艺术13. 3DMAX 14.毕业实习、顶岗实习1.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 2. 拓宽和加深中职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加表(2)实施“学做循环” 通过分析就业岗位、行业企业生产计划,实施“学做循环”(图3)。
在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以就业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职业综合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全过程,根据季节特点组织教学,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分六个循环阶段完成(每一学期为一个阶段,将六个学期分为六个阶段)第
一、二阶段学做循环,学生可获得就业岗位需要的单项操作基本技能;第三阶段学做循环,学生岗位技能由单项操作转换到企业生产流程,可获得就业岗位需要的模块化专项
技能;第四阶段学做循环,学生岗位技能由企业生产进一步提升,可获得就业岗位需要的工作流程操作技能;第五阶段为顶岗实习学做循环,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再一次提升,可获得就业岗位需要的岗位综合能力;第六阶段生产实训学做循环,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到熟练掌握岗位职业技能的水平。
六个阶段的学做循环始终将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专业技能逐渐提升,职业综合素质逐渐建立。
图2 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图3 “学做循环”教学组织形式表3 4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资金预算表项目总投入(万元)中央投入(万元)地方投入(万元)20112012年20122013年20112012年20122013年20112012年20122013年1.专业建设委员会建设2 4 1 2 1 2 2.分类培养,学做循环培养模式创新 2 10 1 5 1 5 合计(18万元)4 14 2 7 2 7 专项实训单项实验综合实训岗前培训顶岗实习生产实习岗位技能基本技能相关知识提升措施六阶段学做循环实践场所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基地、校外基地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岗位技能相关知识岗位技能相关知识岗位技能职业能力综合能力相关知识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实训基地、用人单位普通高职对口高职图4 “分类培养,学做循环”培养过程(二)构建基于能力与素质目标的课程体系1.依据企业的典型岗位,校企共同制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