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歌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热爱生命教案2粤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爱生命
一、课标解读
1、课标内容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
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悟性及能力,练习写自由体诗。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教材分析:《热爱生命》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首诗歌,也是高中阶段一首当
代诗歌。
作者食指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他的诗歌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朦胧诗”
的创作潮流。
因此可将本诗的学习视为新诗特别是新时期诗歌的一个“例子”。
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本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领悟诗人的情感美。
通过三个层次展开鉴赏:初读,整体感知。
品读,感受意象。
美读,体悟情感。
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学习诗歌已经有了小学和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诗歌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热爱生命》短小精悍,气势充沛,读起来琅琅上口,文句明白易懂,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但不少学生还未能有序系统地赏析现代诗歌,并形成自身读诗品诗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写自由体诗的兴趣和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通过现代诗歌鉴赏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学会通过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品读法,读中品,品中读,不断加深对作品内涵的把握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深化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2)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从而珍惜生命,美丽生命,让生命闪光
四、教学重点
1、品读语言,理解内涵
2、学会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从而珍惜生命,美丽生命,让生命闪光
五、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
2、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从而珍惜生命,美丽生命,让生命闪光
六、教学设想:
由贝多芬与命运抗争事例引入——预习反馈,提出问题为何以食指为笔名——通过师生三读诗歌品味诗歌音韵美——品味诗歌意象美——知人论世:展示诗人坎坷人生路和写作背景,以此更为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教师小结——聆听你的诗意:小小诗歌分享会——写一写:你认为热爱生命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作业:课外拓展
七、教学方法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PPT多媒体课件。
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热爱生命》采用了古典诗词的格式和现代诗歌内容结合的方式,并且有深刻的思想
内涵。
食指的《热爱生命》写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代人的心声,并深深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笔者选择这篇课文,在于它工整的诗歌格式和韵律,更在于它蕴含的民族的不屈的精神内涵。
关于课堂设计:
一、诗歌的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朗读。
本节课的“音韵美”设计旨在让学生同学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我们从两个角度把握对这首诗的朗读。
第一:这首诗本身的音韵格律美。
第二:
这首诗丰富的精神内涵需要磅礴大气的朗读。
他的每一句、每一行都经历了反复的敲打。
他
的作品非常适于朗读,节拍有力,意味隽永,充满了激情。
当读到“痛苦”
“乞丐”等词时语调要低沉,当读到每小节最后的“热爱生命”时,要气势磅礴,一次比一次富有激情。
抑扬顿挫的朗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在本环节,我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的方式完成,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并且一起总结诗歌朗读要领,使得学生可以在以后的诗歌朗读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二、赏析诗歌离不开分析意象。
本环节教与学生诗歌鉴赏中意象分析的方法。
剖析具体文本,感悟诗歌的魅力。
也能与应试相结合。
采用的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再者,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解读他的热爱生命,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悟。
三、课外能力的迁移。
郭路生的诗放在现在,依然能给当代中学生很多启示。
对于本诗的学习,不是复制某个作者的人生,而是传承这个作者的人文精神。
这首《热爱生命》,除了文学本身的诗词格律的鉴赏及意象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它鼓舞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照亮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精神贫瘠的灵魂。
在逆境中,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世界里,敢于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坚强乐观,乃是我们培养当代学生的目标和使命,如果学生能真正领悟本课的精神,将会受益终生,文学即是人学。
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所以本环节设置了学生自主创作诗歌进行分享,并且联系现实写写谈谈热爱生命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将几十年前的生命感悟与新时代的生命感悟相连。
然而由于学生处在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因而一些创作型的环节未能在全体学生中开展。
让学生自己归纳汇总,然后大家讨论解决,这是个不错的尝试,但在展示时应突出主要问题,并且要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其余问题留给学生有选择地解决。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本次公开课的基础上,我将重新探究新的教法学法,与高考知识考察结合,增强实用性,与社会事件结合,增强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