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呼吸衰竭患者的俯卧位通气应用及护理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呼吸衰竭患者的俯卧位通气应用及
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ICU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技术及其护
理方法的效果。

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69例ICU呼
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4例和85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俯卧位通气技术及相关护理方法。

比较两
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呼吸频率(R)和心率(P)均低于对照组,
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水
平高于对照组,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CU呼吸衰竭患
者应用俯卧位通气技术及其护理可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在降低呼吸频率及心率、提高氧合指数等方面表现显著。

该护理干预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果,促进疾病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ICU呼吸衰竭;俯卧位通气;护理分析
引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以
急性进行性低氧血症和肺顺应性下降为特征。

近年来,虽然对ARDS的研究取得
了一定进展,但其高死亡率仍是重大挑战。

在ICU中,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集中
于维持气体交换和减少肺损伤。

治疗方法包括机械通气、药物治疗、液体管理和
营养支持等。

尽管如此,这些方法对于重症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仍有限。

在此
背景下,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创新的护理方法被提出,并逐渐应用于临床。

该方
法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优化肺部通气/灌注比例,减少肺部压力损伤,提高氧合
效率。

它在降低患者氧合指数(PaO2/FiO2比值)改善、减轻肺损伤、降低死亡
率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ICU呼吸衰竭患者俯卧位通
气应用及护理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为ARDS及其他重症呼吸
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69例ICU呼吸衰竭患者作为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①诊断为ICU呼吸衰竭患者,包括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征(ARDS)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重度呼吸功能障碍。

②年龄在18岁以上,不限性别。

③患者需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且氧合指数(PaO2/FiO2)低于200 mmHg。


除标准:①有严重脊柱畸形或胸腔手术史,不宜进行俯卧位通气的患者。

②患有
严重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衰竭等,可能增加俯卧位通气风险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研究方法:对照组的研究方法主要依据常规ICU呼吸衰竭患者
的护理标准进行,包括机械通气支持、常规气道护理(定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生命体征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营养支持和床边物理治疗。


一组患者未进行俯卧位通气,而是保持常规的仰卧位或半坐位。

1.2.2观察组研究方法:①术前准备:在操作开始前30分钟内,停止患者进
食及肠内营养,以减少胃肠道负担和吸气性肺炎的风险。

10分钟前进行胃肠减压,以降低呼吸时胃内容物反流和吸入的可能性。

②呼吸道管理:在操作开始前,对
患者进行充分的吸痰处理,确保呼吸道通畅,预防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窒息现象。

③团队分工与操作流程:在执行俯卧位通气操作中,医护团队的协同工作至
关重要。

操作涉及六名专业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

首位成员主要负责监控和保护
患者的气管内导管与静脉置管,同时担任整个操作的协调者。

接下来的四位团队
成员分布在病床周围,各自负责确保管道固定、调节患者体位、适当放置垫枕,
确保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

最后一位成员则专注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
征和呼吸机的运行参数,确保整个过程的平稳进行。

④俯卧位通气操作:在实施
俯卧位通气时,团队需严格按照既定流程操作。

在协调者的指挥下,团队成员协
作将患者稳妥地从仰卧位改为侧卧位,随后再轻柔地翻转至俯卧位。

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调整和固定电极片,以保持心电监测的连续性。

同时,确保患者的腹部
悬空,避免任何压迫,以减少呼吸的阻力和提高氧合效率。

此操作要求医护人员
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和密切的协作意识,以确保操作的顺利和患者的安全。

⑤后
续护理:考虑到俯卧位通气增加患者痰液分泌,护理人员在吸痰时应先给患者吸
纯氧3分钟,以避免降低血氧饱和度。

同时,为防止压疮的发生,定期帮助患者
翻身,同时注意观察气管导管位置,防止其堵塞或移位。

1.3观察指标
观察本患者的呼吸频率(R)和心率(P),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
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

2.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心率(P)均低于对照组,而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

动脉二氧化碳
分压(PaCO2)在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R、P、PaO2、PaCO2、与PaO2/FiO2的变化情况的比较
组别例

R P PaO2PaCO2PaO2/FiO2
对照
组8
4
27.48±
2.26
89.78±
2.35
85.97±
5.16
44.48±
5.16
307.94±1
0.64
观察
组8
5
22.34±
2.18
85.67±
3.59
95.67±
5.64
47.94±
5.26
340.49±1
2.64
τ值—

5.642 5.294 5.594 5.49310.294 P—0.0370.0390.0280.0310.016
值—
3.讨论
ICU呼吸衰竭患者通常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等。

这类患者呼吸功能严重受损,需机械通气辅助,并常伴有生命体征的不稳定,如心率、血压波动,治疗挑战性大。

采取俯卧位通气的主要原因是改善肺部氧合和降低肺部顺应性不良。

俯卧位能改变胸腔内压力分布,促进肺部通气/灌注比例均衡,减少肺部压力伤害,从而改善氧合。

此外,俯卧位有利于分泌物排出,减少肺部感染的风险。

护理人员在实施俯卧位通气时需注意维持气管导管位置,预防压疮,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

综上,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俯卧位通气的观察组患者在呼吸频率(R)、心率(P)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也有所提高,表明俯卧位通气在改善ICU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及整体呼吸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这一结果印证了俯卧位通气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积极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潘麒. 俯卧位通气在老年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J]. 基层医学论坛, 2023, 27 (14): 136-138.
[2]王竞. ICU呼吸衰竭患者的俯卧位通气应用及其护理 [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 28 (06): 89-90.
[3]姜志红. 呼吸衰竭患者在ICU应用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效果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 (22): 98.
[4]邓敏. 呼吸衰竭患者在ICU应用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效果观察 [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18 (01): 106+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