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逆境励志向上的成语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于逆境励志向上的成语故事
:【映雪囊náng萤】
在古代,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
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
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
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
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
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
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
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
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
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
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
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
亮光而发愁。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
光透过来。
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着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
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凿壁偷光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
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
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欧阳修以荻画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着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
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
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
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
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
扬雄回答说:“如
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
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
《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
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
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
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
“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
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现在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不耻下问。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én,号招贤大师,人们称他“长沙和尚”,他经常到
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
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
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提了几个问题,
大师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他俩谈论的
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
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
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
但见大师指着上
面的一段文字念唱到: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为“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
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
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
对于这么一部巨着,宋太
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着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
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
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
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
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
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