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严”在语文课程中的正面作用与运用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严”在语文课程中的正面作用与运用技巧
作者:解光穆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12期
摘 ;要:在张志公看来,由古代延续下来的对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过程严格、要求严格、标准(结果)严格,是一条值得现代语文课程加以继承、发扬的好经验与好方法。

在当代语文课程实施中,要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就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与严格训练;要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与训练;要养成语文良好语文习惯,就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与训练。

在“以学生中心”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确立以“严”为基本价值标准、行为取向,对促进语文课程健康发展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更具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张志公 ;严格要求 ;现实意义
在张志公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诸多精辟论述中,《说“问”》《说“析”》《说“透”》等系列精短文章,需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因为它们讲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法则、教学原理或教学方法。

在这些文章中,《说“严”》这篇短文更需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因为它全面深刻地阐释了“严”这一基本态度与行为要求在语文课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与运用要求,这对当前“以学生为中心”而引起的教师不愿、不屑或不敢对学生进行严格语文训练,以致使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受损现象具有重要现实启迪价值。

一、“严”是语文课程的内在要求
在张志公看来,“严”就是教师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提出(规定)的标准、程序与结果等方面所具有的较高质量、较高标准的一种尺度要求。

如此看来,“严”更多是一课程与教学态度,同时如与说话、写字、朗读、作文等具体的语文能力训练联系起来,又常常是一种教学方法。

对在“严师出高徒”历史文化教育背景下出现并被不断彰显的以标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结果严格而著称的这一古代教育经验、语文课程方法自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但也有着一些值得今天我们吸取、借鉴的地方。

对此,张志公曾辩证地指出:“传统的师徒关系,带有若干封建性,那是应当批判,应当抛弃的。

然而,教学中要求严格,却是一条好经验,应当继承、发扬。

”[1]他之所以充分肯定并提出要积极继承、充分发扬这一经验与方法,从语文课程特征与实施看,主要是由如下一些因素决定的:
第一,语文训练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实现课程目标。

在张志公看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质与实践性特征,就决定了必须要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反复训练、不断提高为主;而作为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技能训练,又需要在训练过程中严格标准、严格要求、严格结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因此,张志公在归纳、总结古代识字、写字教学经验时曾明确指出,古人在识字、写字时分开进行与训练中先中楷再大楷、最后再小楷这一严格写字程序的保障之
下,同时也在一丝不苟、工工整整的严格描红、仿写等长期严格训练之下,绝大多数学生的字都写得中规中矩、漂漂亮亮,体现出良好的语文素养。

反观在语文独立设科后,由于硬笔的出现使得写字变得不再如古代那样困难,同时更由于一些语文教师在写字训练之时不再对学生加以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致使许多学生笔下的汉字大多是歪歪斜斜、别别扭扭、模模糊糊,使人难以辨认,汉字独有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性荡然无存。

对此由于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格而造成的书写不规范、不美观现象,他曾明确地指出:“比如写字,应当一笔不苟,横、直、撇、捺,该怎么写就要怎么写。

东倒西歪、模糊一团那些现象不能容许。

”[2]显然,要使学生的汉字书写得规范工整乃至美观,语文教师就应当对学生加以严格要求与训练:要求学生在书写每一个汉字时都应当一笔不苟,中规中矩;要求学生写字要长期坚持、严格要求,才能取得实效。

与写字一样,说话、朗读、默读、倾听、作文等这些语文基础性训练,自然也都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严格训练。

因为听说读写更多的是一种技能与习惯,而技能与习惯只有在严格要求与训练中才能形成。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张志公才明确要求说:“说,读,写,都要有标准,有规格,都应当严格训练,一丝不苟。

”[3]这就说明,语文课程各项目标的实现,都要以严格要求与训练来保障。

第二,语文能力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形成提高。

学生良好语文能力的逐步形成与不断巩固、提高,更离不开语文教师的严格要求与严格训练。

针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多讲、空讲、乱讲现象而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不到扎实有效训练的情况,张志公从与别的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比较分析中,指出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时常常缺少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教体育的要给学生做示范动作,难度越大的动作,教师越要做示范,一边做着一边讲解动作的要领;教音乐的要先唱给学生听,然后一句一句地领着学生唱;教图画的要先画给学生看;教历史的,对重要的史实、年代要能脱口而出,毫厘不爽,如数家珍;教数学的,要演算例题;教理化的,还得动手做实验,试管怎么拿、溶液怎么倒,都有规矩,一点错不得,错了甚至会出事故,出危险,教师要一样一样做给学生看。

难道独独语文课不需要这样,老师可以“光说不练”吗?[4]
事实告诉我们,在语文课程发展演变的历史与现实中,正由于语文课程在实施中缺乏如其它课程那样科学系统的严格的训练安排,也正由于语文教师常缺乏如其他课程的教师那样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扎实训练、严格要求而时时以讲代练、光说不练,致使学生语言能力在训练时缺乏明确的标准与严格的要求。

因此,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就难以逐渐形成与不断提高,并进而使得课程的价值大打折扣。

在现实中,许多学生缺了语文课常常无需补课,就是一明证。

显然,张志公正是通过与其它课程、其它课程教师的执教方法、执教要求相比来雄辩地说明:作为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基本目标的语文课程也必须通过严格标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逐步形成与不断提高。

第三,语文良好习惯只有严格要求,才能逐渐养成。

规规矩矩的写字、清清楚楚的说话、仔仔细细的倾听、踏踏实实的阅读、认认真真的写作等,都是个体运用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

这些良好语文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使命,更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对此,
张志公认为,语文课程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与训练才能养成他们认真学习、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与能力:“对下一代,必须从孩子时候起,从学习活动起,就从严要求,养成事事严格,不苟且,不偷懒的习惯。

这不仅是语文训练的需要,也是学习一切文化、科学技术的需要,是做一切工作的需要,是搞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5]就是说,在语文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训练学生,才能培养出他们听说读写过程中事事严格、时时认真的良好习惯。

因为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长期实践中,语文教师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学生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学习、按照所规定的标准来训练,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并促进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与发展。

二、“严”在语文课程运用中要有技巧
在具体论述了需对学生加以严格要求与严格训练的基础上,张志公还进而具体阐述了如何才能科学做到“严”。

这是由于“严”与教学方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自然也有着好多技巧与方法。

首先,“严”要合乎科学。

张志公认为,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严格要求与训练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但这些要求与训练又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缺乏科学标准的严格要求与训练,不但无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时反而还会伤害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在写字教学中,小学低幼年级的一些语文教师常让学生数十遍地机械抄写某一容易写错的字,事实上就伤害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这是由于一些学生写错字,往往是由于不知这一字的构字原理而形成的“习惯性错误”,但教师却不从字形、字义上来指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并进而做到书写正确,反以多次机械抄写来让学生防止写错字,可谓是典型的事倍功半。

正是为了防止以严格为名而不讲求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的不良教学行为,张志公极为明确地要求:“严格是就要求的标准而言,这个标准本身要合乎科学,而不是凭老师的好恶。

”[6]
其次,“严”不等于教师态度的严厉。

在张志公看来,“严”绝不等于教师对学生态度的疾言厉色、蛮狠呵斥乃至不当惩罚,相反却应是对学生的亲切帮助与热情指导,是对细微语文错误的绝不姑息:
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要亲切地帮助,只是,决不姑息任何错误,对于不合格、不合要领的地方决不轻易放过。

要有耐性,要区别难易。

真正难掌握的东西,要允许多次练习达到合格的程度,甚至要允许有反复……总之,要耐心地教,急躁不得,只是,决不放弃这个…严‟字。

[7]
在这里,他极为明确地提出在长期的语文课程学习与实践训练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与不同的课程内容来科学实施“严”。

如就对象而言,有些学生语文基础不扎实、技能不熟练,教师就不应简单地以“严”为名去严厉训斥与惩罚,而应耐心引导、指导他们,容许他们多次练习、多次反复甚至多次出错,直到达到标准为止。

反之,对那些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于不认真、不仔细而出现的错误,就不能放任自流与姑息迁就,而是要明确指出与严格要求。

再如就课程内容的难易而言,教师对那些难度高、不易掌握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就要允
许学生多次练习、多次巩固、不断提高,不能学生一有错误就大发脾气,大加指责,以致学生“畏师如虎”。

最后,严,还要从语文教师自身做起。

语文具有点多面广特征并体现于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语文教师必须要以自身对语文的模范运用来作为学生严格运用语文的典范。

就是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语文课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语文教师就要先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规范,教师首先就要书写工整规范;要求学生表述清晰流畅,教师首先就要做到清晰流畅;要求学生认真严肃写作,教师首先就要认真严肃写作;……这也就是张志公指出的:“严格要求学生,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8]
三、“严”对当代语文课程实施的启迪
由于在师生平等、教育教学民主浪潮、资讯高度发达等影响之下,特别是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观念的不断冲击之下,现阶段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与作为受教者学生的关系有了彻底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也不再是先知的权威者,更不是一言九鼎的领导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一改变,便使得部分教师在语文课程实施中不再以较高标准去严格要求学生,不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不再对学生不时出现的语文低级错误加以纠正……简言之,就是教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运用中的随意行为抱有听之任之的态度,致使学生语文能力受损。

从张志公关于古代语文课程对学生标准严格、过程严格、结果严格的论述中,我们可看出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内容分散、技能性明显、良好习惯养成极为困难等特征,必然也必须要求教师要在正确课程观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严格语文训练才能取得实效。

就是说,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在充分肯定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与有效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语文教师也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的标准、扎实的训练来组织课程、实施教学,并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完成相关语文训练,提高语文能力。

在师生关系不断异化甚至不断恶化的今天,笔者重温张志公关于语文课程要严格实施的论述,其意主要在于提醒语文教师要在承认、肯定与突出学生自主、能动、合作进行语文学习与训练的基础上,不能也不应以任何借口或任何理由来放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严格要求与训练,因为教师的“先知先觉”地位与神圣的施教职责,决定了我们不能也不应消弱对学生提出必要与必须的语文学习要求与组织进行必要与必须的系统严格的语文训练。

但在现阶段的学校语文课程及其它课程实施中,由于一部分教师把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全面推向、机械放大到师生伦理关系、人格关系等一切方面,于是就在语文课程中完全或部分放弃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严格要求与严格训练: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再提出工整规范的严格写字要求;在口语交际中,教师对学生不再提出流畅严谨的表达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再提出阅读应认真仔细的吸收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再提出作文应严肃严谨的表述要求……这些不“严”的态度与教法,致使学生语文能力不能有效形成与快速提高,随之也成为制约语文课程不能有效提高的深层次原因。

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张志公在《说“严”》中所提出、所倡导、所阐发的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应是我们在新课程中还需重视、发扬的的一种重要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鉴于此,笔者发而为文,意在与同仁们共勉。

注释:
[1][2][3]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82页,第183页,第183页。

[4][5]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83-584页,第582页。

[6][7]《语文教学论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83页,第183-184页。

[8]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84页。

(解光穆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教科所 ;750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