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护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保护学教案
第一讲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2学时) (2)
一、动物保护的概念及范畴 (2)
二、动物保护的对象 (2)
三、人类对动物益与害的认识 (2)
四、动物保护的意义 (2)
五、影响动物保护的因素 (2)
第二讲动物学的基本知识(4学时) (3)
一、动物学的含义和研究历史 (3)
二、动物的分支学科 (3)
三、动物的分类:(结合动物学课件,介绍动物学的主要门类及其特征) (3)
第三讲生物多样性保护(2学时) (3)
一、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3)
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
三、生物多样性的危机 (4)
四、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5)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6)
第四讲动物的痛苦和动物的福利及保健(4学时) (7)
一、动物有没有感情? (7)
二、动物的痛苦 (7)
三、动物的福利(welfare) (7)
四、动物保健 (7)
第五讲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学时) (10)
我国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10)
国家一级保护的脊椎动物名录 (10)
国家二级保护脊椎动物 (10)
国家一级保护的无脊椎动物 (11)
国家二级保护的无脊椎动物 (11)
第六讲拯救老虎(2学时) (11)
一、亚洲的骄傲 (11)
二、虎的基础知识 (11)
三、世界野生动物组织对虎的拯救工作 (13)
二、中国对虎的保护工作 (13)
三、动物园对虎的保护工作 (13)
四、老虎的大事年表 (13)
第七讲保护大熊猫(2学时) (14)
一大熊猫古今分布 (14)
二大熊猫的生活奥秘 (14)
三大熊猫的饲养繁育 (14)
四拯救可爱的大熊猫 (14)
第八讲自然保护区(2学时) (15)
一、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15)
二、自然保护区类型 (15)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布 (15)
第九讲动物保护立法与公约(2学时) (20)
一、动物保护立法的必要性 (20)
二、动物保护的国际法 (20)
三、动物保护的国家法 (22)
四、中国的动物保护法制体系 (22)
五、动物保护组织 (23)
第十讲园养动物的保护(2学时) (25)
一、动物园的概念和使命: (25)
二、动物园的现状 (26)
三、野生动物迁地保护 (26)
四动物园动物的饲养和日常管理 (26)
五、人工环境下的繁殖 (27)
第十一讲保护动物从我做起(2学时) (27)
动物保护行为指南 (27)
思考: (28)
我们每一位大学生能为―动物保护‖做些什么? (28)
第一讲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2学时)
一、动物保护的概念及范畴
―保护‖(protection)实质`是―保存‖(preservation)或―保育‖(conservation)的意思,还包括对动物个体生命的保护(protection)之意。
保护的含义:
(一)、保存物种资源或保育生物的多样性。
各国颁布的各种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以保护濒危的野生动物;建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动物的生活环境;对具有特色的畜禽地方品种实施保种计划,以丰富可利用的遗传资源等。
这层意义上的保护,是以物种资源或种群为对象的保护,包括野生动物、家畜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等。
(二)、保护动物免受身体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的活动对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
重视动物的健康(health)和福利(welfare)即动物的康乐。
Sambrans(1997)认为,动物保护就是保护动物免受或者减轻痛苦、折磨及损伤。
而Guither(1998)认为,动物保护是指避免对动物的残忍行为,改善对动物的处置方式,减少动物的应激和紧张,并对动物的实验进行监督。
这层含义上的保护对象主要是家养动物,还包括关养的野生动物。
因此,动物保护这门学科的内容是研究防止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科学。
它既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又涉及社会科学领域。
二、动物保护的对象
包括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
以保种为目的的动物保护,其保护对象包括濒危的野生动物、种群大幅度下降的家畜家禽地方品种等。
主要是野生动物。
以动物康乐为目的的动物保护,其保护对象包括那些受人们日常控制的动物,如家畜、家庭动物、实验动物、关养的野生动物及其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动物。
三、人类对动物益与害的认识
四、动物保护的意义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共有的大家园。
它是生态平衡的主力军,由于有了动物才能使人类有一良好的生存环境;其次,它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药等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它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做贡献,可称得上人类的朋友,人类失去这个朋友,就难以生存。
2、人类离不开家养动物
3、野生动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1)保障农业生产和维持生态平衡
(2)肉食来源之一
(3)药用动物的来源
(4)工业的材料
(5)观赏动物
五、影响动物保护的因素
动物保护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文化习俗及心理因素等。
1. 传统观念
观念差异是影响动物保护的重要因素。
2. 宗教
3. 文化习俗
4. 心理因素
人与动物的和谐
思考题:
1.动物保护的含义是什么?
2. 动物保护的意义是什么?
3.请设计5条热爱动物的标语。
4.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测试人们动物保护意识。
第二讲动物学的基本知识(4学时)
一、动物学的含义和研究历史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科学,它是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动物的种类组成、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与选种、分布规律、历史发展、生命活动等的特征和规律的学问。
二、动物的分支学科
动物学包括范围很广,以研究对象划分,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学、原生动物学、寄生虫学、软体动物学、昆虫学、甲壳动物学、鱼类学、鸟类学、哺乳动物学等。
按研究重点和服务的范围,又划分为理论动物学、应用动物学、资源动物学。
仿生学等。
传统的动物学分支学科主要有5类:
动物形态学:细胞学和组织学: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分类学:
动物生态学:动物地理学:
三、动物的分类:(结合动物学课件,介绍动物学的主要门类及其特征)
动物界的主要动物门:
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原腔动物门环节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苔藓动物门等棘皮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头索动物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思考题:
1、动物界分为那些动物门?
2、你最喜欢那种动物?为什么?
第三讲生物多样性保护(2学时)
一、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缩写为biodiversity):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由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这些有生命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着,他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就是各种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迄今为止,地球上大约175万个物种被鉴定,科学家们估计地球上大约有300万到1亿个物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和频率。
即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变化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及和它们的无生命环境作为一个生态单位交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动态复合体。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恢复之间有着相关性。
某些物种可能是关键种,其存在与否影响群落的组成,从而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
有些生态系统通常存在于另外一些生态系统之中。
遗传多样性是指不同基因组的变异性。
即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基因的总和。
基因是遗传多样性的物质基础,他们可以是同种的显著不同的种群,也可以是同一种群的遗传变异。
例如,人类有2000多种遗传疾病,即由于基因或染色体缺陷引起的。
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是巨大的。
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许多诸如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
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它是维持人们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价值也是巨大的,它在自然界中维系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
涵养水源及调节小气候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生物与它们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物支撑系统,为全人类带来了难以估价的利益。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人类有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地持续利用,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保障。
丧失生物多样性必然引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危机。
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
三、生物多样性的危机
1. 物种受威胁等级的划分:两级法和六级法
两级法:我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划分的标准。
Ⅰ级:指我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绝灭的野生动物。
Ⅱ级:指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有绝灭危险的野生动物。
六级法: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著名的《红皮书》中对受危物种的分级方法。
• 灭绝种:一个物种在野外肯定有50 年没有被发现。
• 濒危种:随时可灭绝的种类,包括数量和栖息地面积的减少都可引起灭绝。
• 易危种:如果致危因素继续存在,很快可成为濒危种的类群。
• 稀有种:指数量很少的物种,但现在还不属濒危种。
• 未定种:可能灭绝,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属于灭绝种、濒危种、易危种还是稀有种。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现状
近几百年中,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
具体表现在:
• 生物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
• 大量物种遭受灭绝的威胁;
• 家养动物和栽培作物的多样性也在下降;
• 生态系统的大量退化和瓦解
四、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境的破坏
目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是相当严峻的。
如,当今热带雨林的大面积毁坏已成为一个极具灾难性的因素。
森林覆盖率低(中国森林覆盖率16.5%,世界平均26.6%),草场超载过牧,质量下降,退化、沙化加剧;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沿江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北方地区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下降现象严重;全国主要江河湖泊水体受到污染。
我国已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2)掠夺式的利用生物资源
滥捕、滥猎、滥渔是典型的资源过度利用,森林、鱼类和野生动物资源由于过度开发而灭绝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
表面看来,过度开采资源使许多人在短期间致富,但是像这样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是再愚蠢不过的事!长远看来,它还会降低生态系保持养分、水分和表土的能力,从而破坏生态系为人类服务的能力。
过度收或往往造成地方性的灭绝,引起一连串的生态灾难。
(3)环境污染
这与全球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化学农业的兴起密切相关。
如现代工业所排出的废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高,导致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气温的升高往往使陆地沙漠化扩大,生态系统失调,自然环境恶化,从而使一些物种失去原有的生存条件而灭绝。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工厂的化学废物沉积土壤,使许多动植物、微生物死亡。
殺蟲劑和工廠產生的化學廢物也會隨著河水流進海裡。
這些有毒的物質會讓許多河海生物生病、發育不良、甚至喪生。
工業和氣機車引擎排放的廢氣在危害人類之前,不知己消滅了多少對空氣污染物敏感的生物。
空氣污染物和雨水結合的酸雨改變了無數的湖泊和池塘,不僅使淡水生態系生機不再,更破壞了整個歐洲的森林,生物多樣性也隨之大幅衰退。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按环境要素分)。
(4)物种的引入或外来物种入侵
人类任意引入物种以满足某种需求,已造成局部地区物种灭绝、农业、林业品种单一化等问题。
据有关专家初步调查,在IUCN不久前公布的世界上100种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已入侵了中国。
我国目前已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
松突园蚧、美国白娥、松干蚧等森林入侵虫害和稻水象甲、美洲班潜蝇、马玲薯甲虫、非洲大蝎牛等农作物入侵害虫,每年发生灾害面积约300万公顷。
入侵我国的豚草、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等,已大肆蔓延,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破坏、沿海红树林死亡、堵塞航道等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在我国云南、原产美洲的紫茎泽兰入侵成灾面积就约2470万公顷。
据专家对部分入侵物种造成损失的初步估算,每年中国遭受外来入侵物种经济损失就达574亿人民币。
(5)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从17世纪的5亿倍增加到19世纪(1804 年)的10亿,历时约200年;再倍增到1927年的20亿,历时约100年;1960年达到30 亿,到1974年,又倍增到40亿,历时约50年。
而到1999 年10 月12 日,世界人口满60亿。
人类经历了数百万年,才在1960 年累积到30 亿人,但达到第二个30亿却只约40 年的时间。
这种人口增长的时间与数量的奇特比例关系,形成了―人口爆炸‖,由此而产生了资源危机和粮食危机,从而构成了人类生存危机。
预测到2022年,世界人口又将倍增到80亿,人类生存危机的阴影更加灰暗,迫使世界各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农业的新出路。
当1987 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了50亿的时候,联合国人口基金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切的关注,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6)全球气候变化
在未来一百年内全球气温将升高1.5至6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5至9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恶劣、厄尔尼诺现象将更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数以亿计人们的生活。
联合国环境计划《我们的星球》杂志最新一期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灾难正在日益增加,到2050年它每年给世界造成的损失将超过3000亿美元。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灾害损失包括更为频繁的热带龙卷风、海平面上升使得土地减少和农业、渔业的经常性减产。
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的濒危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生物多样性科学已经成为当代生态学研究的三大热点之一。
1986年,美国有关单位主办了一次生物多样性论坛;此后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最早倡导者之一的 E.O.Wilson(1988)将会议论文整理成里程碑式的巨著―Biodiversity‖,从而在全球掀起了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又一个高潮。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必须保护自然生命系统所赖以存在的基础--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如受威胁状况和特有性等)、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
物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物多样性最早的概念实质上就是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联系和枢纽作用。
有限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使得对所有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是不现实的。
为更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在现有条件下,必须首先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地区或关键地区。
生物多样性的热点(hotspots)地区被认为是本地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或是特有物种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对人为干扰非常敏感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恢复性,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地区。
英国著名生态学家Norman Myers(1988)首先在热带林中确定了1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后来,他进一步将其研究结果推广到全球,提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25个优先的热点地区,其中包括我国的西南地区。
这25个热点地区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却包括了地球上44%的维管束植物和35%的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
在WWF主持的―全球200‖计划中,打破了行政边界的限制,以生态区为基本单元,提出了全球200个优先保护的热点生态区。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
在WWF所确定的全球200个热点地区中,中国有陆生生态区10个,海洋、海岸带、淡水生态区5个。
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陈昌笃(1998)先生主持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提出了中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包括11个陆地关键区、3个湿地关键区和3个海洋关键区。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
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思想认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深刻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确
保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包括就地保护(in situ)、移地保护(ex situ)。
其中,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的措施。
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指通过立法,以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形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天然栖息地保护起来,限制人类活动的影响,确保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的演化和繁衍,维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就地保护在原来生境中对濒危动植物实施保护。
由于自然选择的择优汰劣作用,能保持野生状态下物种的活力,因此,就地保护是将物种作为生物圈中的一个有生存力的物种进行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s):通过立法以达到保护某种自然资源或具有特殊意义景观环境的特定区域。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保护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区域。
区内允许适当的娱乐休闲或旅游活动,但是禁止狩猎等破坏活动。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以保护对象为分类依据。
1)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如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如厦门海洋珍稀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 )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如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江市,古海床植被)。
4) 国家公园类型自然保护区:属于这一类的有镜泊湖自然保护区、泰山自然保护区、天童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功能区类型
核心区(core zone):被缓冲区所包围,区内主要为原生性生态系统,或者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或繁殖区。
缓冲区(buffer zone):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区内由一些可能恢复为原生性的植被地段所组成。
实验区(experimental zone):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可包括次生性植被以及荒山荒地等。
2.迁地保护:
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与就地保护相比,迁地保护不是在自然生境中对濒危动植物实施保护。
由于缺乏自然选择的择优汰劣作用,不能完全保持物种的自然活力。
但是,当物种丧失在野生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在野生状态下即将灭绝时,迁地保护无疑提供了最后一套保护方案。
目前,近3000种鸟兽类只有在迁地保护下才能生存。
这些物种只有同时维持野生种群和人工保护的迁地种群,才能保证物种不会灭绝。
如麋鹿、加州秃鹫、黑足鼬(Mastela nigripes,曾分布在美国与加拿大交接地带)等都是迁地保护成功的实例。
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的迁地保护:
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都是展示、保存、繁育动植物的场所。
既是物种迁地保护的地方,又是对公众进行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教育的基地。
基因资源库和种子库:
基因资源库(Genome resource bank):将生物组织和细胞、孢粉、动物的精液、卵子和胚胎以冷冻储存(-196℃的液氮环境中)或以培养液长期保存的场所。
基因资源库在保存野生生物遗传物质方面的意义:
①延长了个体的繁殖寿命,即使个体死亡了,仍可利用其低温保存的配子进行繁殖;
②利用一个个体的精液可以使多个雌体受孕,增加了珍稀物种的个体繁殖机会;能够减少了饲养个体数量;
③当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部分丧失时,基因资源库仍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保存了遗传多样性,因此基因资源库是野生生物保护战略的有机部分;
④野生生物基因资源库为改良家养动物品质和种间杂交提供了野生种源;
⑤野生生物基因资源库为地理隔离种群之间交流基因提供了途径。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
结语:
人类无论是从个人或是从物种的角度考虑,都仅仅是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一员。
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既是保护宝贵的资源,也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思考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什么?
4、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四讲动物的痛苦和动物的福利及保健(4学时)
一、动物有没有感情?
依据教科书而言,感情是人类的专利,而动物的一切行为均靠本能和条件反射完成。
然而生活中大量事实表明,偏偏动物也有感情,不但有喜怒哀乐,能憎能爱,于是动物的类人行为已不再是饭后谈资佐料了。
活在一起,在任何情况下都互相帮助,绝不乱来,同甘共苦,白头偕老。
其实人本来就是动物,只是各种动物传达感情的方式,别的动物不懂罢了。
我们不了解动物的感情正像动物不了解人类的感情一样。
二、动物的痛苦
动物不会思考?思考的能力并不是为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前脑的一项功能——所有脊椎动物都具有的3项基本功能之一。
从鱼类到高等哺乳动物,思考的能力在复杂程度上各不相同。
人类的思考能力已经得到高度发展,但是与那些动物相比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非本质的差异。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把我们的行为形容为是思考的产物,却把动物的描述成本能驱使的结果。
动物与人类感知痛苦的强度不同?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人们无视动物的情感和痛苦,随意迫害动物。
三、动物的福利(welfare)
康乐(well-being)
是指动物自身感受的状态,也就是― 心里愉快‖ 的感受状态,包括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的紧张、压抑和痛苦等。
动物福利(welfare)
是保证动物康乐的外部条件,当外界条件无法满足动物的康乐时,就标志着动物福利的恶化。
因此,动物福利反映了动物生活环境的客观条件,福利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动物的康乐。
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
保证动物康乐是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
从理论上讲,动物康乐的标准是对动物需求的满足。
动物的需求分为三个方面:维持生命需要、维持健康需要及维持舒适需要。
―五项基本福利‖(或称5个―F‖或五大自由)
1 、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
2 、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
3 、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
4 、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
5 、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
四、动物保健
动物保健是动物保护的重要内容。
动物只有健康才能生存与繁衍,才能感受愉快与安逸。
人类在动物保健事业中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消灭了牛瘟,目前已能基本控制牛肺疫、猪肺疫、炭疽、气肺疽、鼻疽、羊疽等恶性传染病。
1、动物保健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