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必修三第11课《游褒禅山记》ppt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的事)(就)越困难,可是 那见到(的景象)(就)越奇特。
6、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进入,火 把(也) 还足够(继续)照明。
知识归纳 ——语句翻译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 谓前洞也。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 3、有泉侧出 名→状,从侧面 4、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名,深度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走到尽头 6、则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7、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问题:作者为什么“悔”?
明确:“予之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也”
“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研读课文第三段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平地,履险如夷
2. 而 世 之 奇 伟 、 瑰 怪 、 非 常 之 观 : 观——景象,蔚为大观,洋洋大观
3. 至 于 幽 暗 昏 惑 而 无 物 以 相 之 : 相——帮助,吉人天相
背景知识
褒禅山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 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 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 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 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 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 尚存。
第一段:说山(山名、山洞、仆碑) 第二段:游山(怠而出、悔) 第三段:议论(志力物) 第四段:议论(深思慎取) 第五段:补叙游人
作业
解释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其孰能讥之乎
文: 1.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3. 属予作文以记之 4. 文过饰非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到达(某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求学的人,治学的人 今:在某些方面有较深学问的人
知识归纳 ——语句翻译
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说) 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
明确:句中“华山洞”应为“华 阳洞”
研读课文第二段
1.其下平旷:旷——广大、空阔,地旷人稀
2.有泉侧出:侧——从旁边,旁敲侧击
3.遂与之俱出:俱——一起、一同,泥沙俱下、 声泪俱下、玉石俱焚
4.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责备,既往 不咎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 —自己的,自食其力;极——极尽享受
王安石(1021-1086)北宋的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号半山, 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从小勤奋 好学 。庆历二年(1042)21岁时中进士, 先后在江、浙一带做了十六、七年的地 方官。他在管辖的地区,初步推行革新 措施,显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
•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 品。四年后(1058年)他 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 改革政治;十六年后 (1070年)拜相,不顾保 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 法。传有“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 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 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此余之所得也 动词,得到 古人…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 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动词,能够 此言得之 形容词,适宜,正确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 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 代词,它,指后洞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导入新课
• 同学们,上课前我先提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初中我们学过的用文 言文写作的游记都有哪些篇目呢?
•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在掌握文言知识的
基础上看看它与以往的游记有何区别?
游 褒 禅 山 王记
安 石
教学目标
•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 •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 5、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快速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以其乃华山之阳副词,表判断,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居然 乃 良乃入,具告沛公连词,于是 质于齐,兵乃出连词,才 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日初出大如车盖 名词,车盖 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表原因,因为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副也词,大概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4.其孰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舍我其谁
问题一:1.作者认为能 “至”“险远”之地的因素有哪 些?2.最重要的因题二: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 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 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 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 照此例说说本段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 来概括。
“其”字的用法
17、亦各言其志也 代词,自己的 1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1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代词,这种 20、安陵君其许寡人 副词,表祈使,一定 2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一定 22、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 23、其业有不精…心不若余之专耳 表假设,如果 24、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代词,你的,指赵太后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45
谢谢欣赏!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46
然: 1.河东凶亦然 2.吴广以为然 3.有穴窈然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4、设九宾于廷,臣乃敢献璧
道 1、有碑仆道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何可胜道也哉 5、策之不以其道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记游者甚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乐少
悔:不得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而 (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 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的人)又更加少了。
研读课文第一段
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道 于是废先王之道名词,学说,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独其为文犹可识名词,文字 文理有疏密 名词,纹路 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词,文章 文过饰非 动词,掩饰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 然 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 连词,但,但是。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他们,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其”字的用法
8、而余亦悔其随之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 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 代词,它,指洞壁 11、谬其传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14、其可怪也欤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15、路漫漫其修远兮 助词,调节音节,无义 16、…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代词,其中
8、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9、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偏远的地方 10、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幽暗的地方
令人迷乱的地方 11、后世之谬其传 使动,弄错,使…错 12、后世之谬其传 动→名,流传的文字 13、莫能名者 名→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1、非常之观 古:不同寻常 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址——山脚(建筑物的基座)
2.以故其后名之曰: 以——因此;名——名词用如动词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房屋,三顾茅庐、初出茅庐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因;阳—— 山南水北;表面为阳(阳奉阴违);外露、突 起为阳(阳文);男性为阳(阴盛阳衰);
明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
本段思路简析
古人之观——往往有得——深、无不在 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志、力、物 予之所得——尽吾志也——可以无悔
研读课文第四段
1.何可胜道也哉:胜——尽, 不胜枚举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名) 名——识其本名(动)
问题:本段哪一句是中心句?
5.有碑仆道:仆——倒、倒下,前仆后继
6.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华—— 开花,春华秋实
7.盖音谬也:谬——错误,差之毫厘,谬以千 里
问题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句
明确:中读“第华二”声该。怎样读音?
依据:本段最后一句(今言“华”
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
问题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 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句在表达上 有何不确处?
明确: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也
全文内容总结
第一段:说山(山名、山洞、仆碑) 第二段:游山(怠而出、悔) 第三段:议论(志力物) 第四段:议论(深思慎取) 第五段:补叙游人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 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 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 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 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 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