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情感类真人秀节目的社交化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广电视角
新媒体环境下情感类真人秀节目的社交化传播
——以《女儿们的恋爱》为例
金雪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情感类真人秀节目在社交领域内引起广泛的讨论,赢得广大受众的一致好评。
与其他真人秀节目不同的是,节目通过增设情感观察员这一角色,引入“代际观察”这一观念。
节目以“爸爸正大光明看女儿谈恋爱”为核心,掀起探讨当代年轻人婚恋问题的热潮。
关键词:情感类真人秀;女儿们的恋爱;社交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4-0064-02在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及各
种信息聚合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获取信息
和表达观点的方式。
湖南卫视《女儿们的恋爱》这一节目,创新了制作模式,提供了多方视角,给受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本文将从《女儿们的恋爱》的制作方式、社交化传播两方面探索情感类真人秀节目社交化传播的动因及作用。
一、制作方式升级(一)创新节目模式,拓展单一现场《女儿们的恋爱》以“女儿”与“恋爱”为节目主题,但节目并没有拘泥于以往真人秀的节目模式单纯记录、拍摄明星或“明星+素人”的恋爱过程,而是采用了“真实场景”+“演播室”的模式,引入观察员这一角色,同时又将节目中嘉宾的父亲邀请到演播室中观看女儿们的恋爱过程。
节目组增设场景,拓展节目空间与叙事线索,受众既可以看到以明星恋爱为主线的节目内容,又可以看到演播室内观察员及父亲们对女儿恋爱的态度,从而产生不一样的观看体验。
(二)提供多方视角,增强受众代入感情感类节目为了给受众带来真实感,大都借剧情的层层铺展,着重体现嘉宾相识、相恋的过程,通过嘉宾的情感故事,让受众不知不觉融入节目剧情中[1]。
如《女儿们的恋爱》第1期,镜头首先展示傅园慧约会前精心准备的过程,她与妈妈多次商量穿哪件衣服合适。
随后又将镜头切换到男嘉宾身上,捕捉到赶往约会场所的男嘉宾紧张的个人情绪,他不停地抓衣服下摆缓和自己的情绪,节目组还配上了花字和放大框,这一幕让受众大呼真实。
节目组不断切换男女嘉宾约会的准备过程,给受众提供了
一个他者的视角,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代入感。
节目并没有创造出一个个完美的爱情童话,而是极尽真实地还原了男女恋爱中的许多矛盾。
以曾经上过十余次微博热搜的任家萱和张轩睿为例,张轩睿因外公过世,心情低落而抛下正在与他约会的任家萱。
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那么面对爱情和亲情之间的冲突,又该如何取舍呢?正是这样一个普遍存在于两性关系中的问题,勾起了受众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二、真人秀节目成为社交渠道的动因
(一)容易产生共情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关键词:聚集于同一场所、排除局外人、关注同一焦点、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2]。
排除局外人与分享共同情感体验这2个元素,高度契合情侣这一关系,使得节目产生了沟通这种新的作用。
男女思维天生存在差异,
这也是网络上经久不衰的话题,“直男癌”等字眼不时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许多恋爱中的男女也经常出现一些矛盾,例如,《女儿们的恋爱》第2期,与傅园慧约会的男嘉宾安排了海边烧烤,看似浪漫温馨,但实际上海边晚上温度极低。
傅园慧冻得瑟瑟发抖,这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形成了微博超话。
许多女性网友在观看节目之后参与微博互动,在超话下@自己的男朋友。
受众可以通过观看
节目,根据某个情节、某个事件展开讨论,进一步交流彼此对一些婚恋问题的看法。
节目通过极高的交互性和真实性,在引发社会思考的同时,又给许多青年男女提供了沟通的新形态。
(二)传播速度快新媒体助力节目实现了广泛的传播。
在第1期节目中,沈梦辰问爸爸今天准备怎么搭配衣服,爸爸回答今天走“邓伦风”。
许多受众大呼,沈梦辰父亲竟然如此时尚、潮流。
随即,“邓伦风”就登上了微博热搜。
其实很多受众对“邓伦风”的含义并不
了解,
许多微信公众号便借此蹭热度,发文《你喜欢“邓伦风”的男生吗》
,更有一些穿搭时尚类的公众号,
发文《教你变成“邓伦风”》,无形中对节目进行了二次宣传,
扩大了节目的传播范围。
表情包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交流的工具,许多嘉宾生气、大笑的表情被制作成表情包,使一部分原本不了解或没有观看过这个节目的受众产生好
奇心,
想看看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嘉宾会出现这样的表情。
在社交范围内,
如果大家广泛讨论一件事或发送某个表情包,
该表情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与含义。
当接收者不明所以时,
就很难融入社交范围的讨论中。
故此要正常维系社交范围
内的互动,
许多人就不得不去了解节目,进一步推动了节目的快速传播。
(三)话题社会性强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第11卷第14期
Vol.11 No.1465
“原生家庭”“三观一致”“催婚”等都是当下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热词。
在当今社会,年轻群体生活节奏快,工作忙碌,缺少时间社交。
关于婚恋,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节目组选择的女嘉宾都极具代表性,每一个女嘉宾都映射了一类女性群体。
恋爱小白、适婚女性、离异女性及乖乖女,这几类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群体,她们对于婚恋、人生的看法,对于自己理想中另一半的选择,都折射出了当下年轻人在感情世界里的想法与状态。
节目组通过展示当代不同群体的女性对于婚恋的思考与追求,使得节目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事实上,节目所涵盖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恋爱与明星,更是通过展现当代年轻群体与父辈对于婚恋观、人生思考方面的差异,反映两代人不同的想法。
进而使受众开始思考,面对意见分歧与矛盾冲突,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的伴侣、家人沟通,怎样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伴侣、家人的爱意。
所以,情感类真人秀节目得益于以上特点,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社交渠道。
三、真人秀节目的社交化作用(一)寻找情感认同与沟通
受众的情感结构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雷蒙德·威廉斯在1954年首先使用“情感结构”这个术语,认为它是区别于“世界观”“意识形态”的、更为正式的概念。
“可用以揭示处在流变之中的社会体验,这种体验尚未沉淀于具体的形态,需要新
的语义形象予以把握与定型”[3]。
猎奇现象是最为典型的“潘多拉效应”,也可以称为“禁果效应”,它是逆反心理与好奇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种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在对信息不了解的情况下,人们充满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4]。
由于明星本身就带有流量和话题,受众们平时看到明星,都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他们塑造的形象。
对于明星真实的情感生活和家庭,受众具有很强的窥私欲和好奇心。
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会使受众产生观看节目的念头。
例如,在节目中,任家萱在与张轩睿约会前匆忙化妆搭配衣服,令许多女性受众十分诧异,原来明星也和普通人一样,出门前需要自己化妆。
当明星摆脱了舞台和影视剧里的角色束缚,进入本我的状态中的时候,受众能够更加立体、更加真实地看到偶像的日常生活。
(二)双重情感表现,引发社会思考
节目组通过展示不同的家庭中父亲对于女儿恋爱态度的不同,切中当下社会痛点,使“原生家庭”“门当户对”等词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
让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反思自己的婚恋观与人生观。
节目组以这样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当代年轻人传达了最朴素的情感态度与人生哲理。
节目采取双线索叙事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受众展示嘉宾的情感与心理。
第1条线索是嘉宾的情感。
以男女的相识约会为线索,给受众展现节目的主要内容。
第2条线索是父亲对于女儿的情感。
尤其是傅园慧的爸爸,对于女儿谈恋爱,既期待又纠
结。
一方面希望有一个人能陪伴女儿的生活,带她感
受生活更多的美好。
另一方面,又担心女儿没有恋爱经验,或是遇到一个并非真正对她好的人。
节目通过父亲视角的评论,向受众展示了父辈对儿女的深沉的爱。
从而缓解当下年轻人与父辈在情感方面的冲突,让节目起到一个减震器或减压阀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汹涌而来,传统文化中的理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许多看似个体的感受其实既跟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强化的相互依赖和交互影响有关,也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发展所致”,情感的传播“直接将个体贯通于社
会整体氛围”[5]。
“男女约会时花销应由谁买单”,这样的新闻标题经常充斥在网络空间中。
“咪蒙”等公众号“大V”曾发文《不送口红的男朋友留着过年吗?》《男朋友连钱都不给你花,还指望他爱你?》。
这些文章曾风靡一时,在朋友圈转发量极高,鼓吹消费主义,掀起女性出门男性买单的热潮。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许多年轻人压力很大,直言没钱没法谈感情。
通过观看这类节目,能让受众反思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引发受众思考如何优化、提升,塑造一个更好的形象。
通过记录不同的嘉宾展开约会活动的过程,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实现价值引领的功能。
让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受到启发,关照思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避免一些不良社会舆论和风气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语
情感类真人秀节目以真实情感为出发点,聚焦了婚恋、爱情、父母、人际交往等多种情感关系。
构建了良好的情感认同,在引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的同时,密切了社会关系。
为受众带来了一系列关于家庭与人生的思考,借由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形成了良性的讨论空间。
使节目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实现良好的结合,体现了节目的人文关怀,增强了节目的现实力量。
同时,对于情感类真人秀节目,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引导,不断拓展其类型,使节目题材更加丰富,覆盖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以达到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1] 范自阳.“星素结合”背景下恋爱观察类综艺探
析[J].视听,2019(10):39-40.[2] [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任聚贤,
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79.[3] [英]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M].上海人
民出版社,2013:41.[4] 张声雨.对新闻受众猎奇现象的剖析[J].新闻
传播,2016(01):111+113.[5] 成伯清.当代情感体制的社会学探析[J].中国
社会科学,2017(05):83-101.作者简介:金雪(1995—),女,陕西延安人,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前沿。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