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1 课件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蝈蝈与蛐蛐》精品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蝈蝈与蛐蛐》精品课件

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
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
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有什么新意?
让冬天“蝈蝈的歌儿”呼 应盛夏“蛐蛐的乐音”,在诗 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 伏的“不停息”的“大地的诗 歌”,富有内涵,给人留下了 广阔的想象空间。
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 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 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课后作业
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同学们可以从多个
角度去赏析。请用“我欣赏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的形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欣赏第四行,特别是“飘荡”,使我觉得蝈蝈
唱歌很好听,悠扬回荡。而且是在“新割的草地的树篱”
周围“飘荡”,感觉很好。
4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R·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新课导入
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
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 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 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 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 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4课《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ppt课件2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4课《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ppt课件2

有感情的朗读: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重音和停顿。
蝈蝈与蛐 蛐.swf
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
1、描写盛夏里蝈蝈的乐音。 2、描写冬日里蛐蛐的歌儿。
理解部分诗句所描写的情景、渲染的气氛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 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 可喜的草丛
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 的景象,烘托了夏天 白日“蝈蝈的乐音” 的美妙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 死亡。(点明主旨)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 没有停息(再次点明 主旨)
生机勃勃的盛夏 前 (动景) 后 呼 应
宁寂严冬和温馨 家庭(静景) 联 想
夏冬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俄·叶赛宁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
(1895-1925),俄罗斯 诗人。早期诗作描写农村 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 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 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 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 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 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
歌唱自然,赞美自然 ——诗歌的永恒主题。
蝈蝈与蛐蛐
济慈(1795~1821)英国 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窘 困,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 光彩夺目的巨星。他的诗歌 想象丰富,诗中有画,色彩 感强,有一种永恒的美,多 体现对自然、自由的向往。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 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 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热丽 爱, 和表
1《夜》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恬静、喜悦是诗的最主要的感情基 调。蕴含了诗人对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事物的钟情与热爱。
2具体说说《夜》传达了诗人怎样 的心境?
感受到一份独特的静谧与柔美, 陶醉其中而尽情地享受着这份恬静与 闲适。

外国诗两首_蝈蝈与蛐蛐_夜课件(上课)

外国诗两首_蝈蝈与蛐蛐_夜课件(上课)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 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 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和生机勃勃,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 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主旨
这是一曲对大自然的颂 歌, 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 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 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 之情。
大自然的歌声还有那些?
俄·叶赛宁
作者简介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反复朗读
用自己的话,描 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 景,本诗展示了夜的 什么特点?
静谧 美丽
•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诗人安适、 宁静的心态。
安 适 宁 静谧 溪水 月色(反复吟咏) 静 美丽 的 大河 小溪 青草 心 境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写了哪两个季节的景 色?哪两种小动物的叫声? 夏季—— 蝈蝈
冬季—— 蛐蛐
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 1、描写盛夏里蝈蝈的乐音。
2、描写冬日里蛐蛐的歌儿。
再读诗歌,请找出文中的主旨 句和过渡句: 主旨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过渡句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 “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 的?
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 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 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 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 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 心境

推荐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课件 新人教版

推荐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课件 新人教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 有 么样 停歇”是怎样体现的?体现了诗人什 的感情?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20
暖春 ︱ 盛夏 —— 四季 —— 严冬 (蝈蝈乐音) ︱ (蛐蛐歌儿) 金秋

百鸟争鸣、千虫欢唱 一年四季、歌声不绝

对大自然周而复始、 生命不息的美的无限赞美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21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12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13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14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歇: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15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6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歇: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7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蝈蝈与蛐蛐
——济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1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2
这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一 般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 人、因诗而议,各有其特点。这
首诗表达的也是对大自然由衷的
赞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 4 外国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4 外国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 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明中心:从来不会 死亡,”和冬天蛐蛐的 “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 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 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 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 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3、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 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 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 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从语言上 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环 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诗人这样写 ,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 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3、《夜》这首优美的田园诗传达了诗人怎样 的心境?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 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 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比较阅读: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
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整体感知
1、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 哪两幅小景?
蝈蝈 和 蛐蛐 两幅小景:
盛夏“蝈蝈的乐音” 冬日“蛐蛐的歌儿”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 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 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 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 联系起来的。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时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课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时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课件

2.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 “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 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 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 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 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所以诗人把夏 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
•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下午3时47分21.11.2115:47November 21, 2021
•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 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年11月21日星期日3时47分2秒15: 47:0221 November 2021
4.如何理解这首诗中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 慰,并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 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 地对待生活。
5.这首诗中的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的?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点明 了主旨。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 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再加上春秋两季本来就 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从诗歌内容来 看,从蝈蝈到蛐蛐再到蝈蝈,浑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也就呈现在 读者面前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优质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优质课件
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
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 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第二页,共十四页。
第三页,共十四页。
有感情的朗读: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重音和停顿。
第四页,共十四页。
这两首外国诗并不以词语的精炼见长,而是以意境 深远、情感隽永出色。试着体验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
第十页,共十四页。
第十一页,共十四页。
第十二页,共十四页。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作者着力表现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对自然 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感受。
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 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 静景。
第十三页,共十四页。
比较阅读:
静夜——郭沫若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 的心灵。诗人创作高峰期,写出了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 、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 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 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生机勃勃的盛夏(动 景)
前后呼应 联想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 有停息(再次点明主旨 )
宁寂严冬和温馨 家庭(静景)
夏冬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第八页,共十四页。
俄·叶赛宁
第九页,共十四页。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乡村 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年第一本诗 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时值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 乐土》、《约旦河的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 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 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 自由》。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 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美国。两 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 回国。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夜》(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夜》(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比照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拟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从小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由外祖母抚养,生活贫困,但他热爱生活,喜爱文学。

他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感情用优美动听的文字写成许多著名的诗篇。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可惜不幸的是他25岁就与世长辞。

临终前给自己留下墓志铭写的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诗歌是用来想象的: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诵读: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幻成具体可感,美妙有趣的生活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 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 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 不会死亡”。
问题研究: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 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诗歌的涵义 (诗人这样写的目的)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 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 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 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
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 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 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 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 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 25岁。
蝈蝈和蛐蛐
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死: 当骄阳炎炎使百鸟昏晕,. 躲进了树荫,却有个声音 在草地边、树篙闻飘荡不止; 那是蝈蝈在领喝,在奢华的夏日 它的欢乐永远消耗不尽, 因为如果它唱得疲倦过分, 就在草寸下享受片刻的闲适。 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停: 在寂寞的冬夜里,当霜雪 织出一片静寂,炉边的蛐蛐 尖声吟唱,歌声随着温度上升, 使人在睡意朦胧中恍惚听得, 绿草如茵的山坡上蝈蝈的歌曲。
灿烂的星 灿烂的星!我祈求象你那样坚定-- 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 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 象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 不断望着海滔,那大地的神父, 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 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象面幕, 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 呵,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 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 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升起; 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 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 就这样活着,--或昏迷地死去。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 斯诗人,他的诗 感情真挚,格调 清新,并擅长描 绘大自然景色。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 景。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 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