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精选常考40诗歌鉴赏题汇总word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鹄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①
辛弃疾
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
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②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③犹在,头上貂蝉④会见。
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注)①范先之,作者门人。
祐之,作者族弟。
②更管:哪管。
③青毡:指家传旧物,也喻指高贵世家。
④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
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
D.下阕借典故表达劝勉之意,扭转了上阕的消沉忧伤,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
2)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
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
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
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
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侧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
C.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盼望兄弟早日归来。
写法上从对方落笔,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更富有情致。
D.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用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蒲津河亭
唐彦谦
宿雨清秋霁景澄,广亭高树向晨兴。
烟横博望乘槎水①,日上文王避雨陵②。
孤棹夷犹期独往,曲阑愁绝每长凭。
思乡怀古多伤别,况此哀吟意不胜。
[注]①槎水,传说汉武帝曾令张骞(后封博望侯)寻查黄河源。
张骞乘槎顺河直达天河。
②避雨陵,指殽山北陵。
殽山中间有古道,其两侧高山相嵚,传说周文王曾在此避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早晨起床后看到雨收天霁、庭广树高,衬托出诗人郁闷的心情。
B.“孤掉夷犹期独往”,虽有迟疑,但孤舟尚且期望独往,表达了诗人内心思乡怀古的无限苦闷。
C.“况此哀吟”,表达了诗人在思乡、怀古、伤别之外,面对清秋又生出悲情。
D.全诗前实后虚,前四句叙河亭临览所见之景,后四句述临览所生之情。
2)“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一联多受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
5.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王驾部席上
(宋)曾巩
鸠呼连日始成阴,薄雨聊宽望岁心。
浴雁野塘新浪细,藏鸦宫柳嫩条深。
春寒巧放花迟发,人老嗟辞酒满斟。
英隽并游知最幸,名园偷暇更追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诗人观察自然景物细致入微,首联写到斑鸠连日在树上咕咕叫,终于天阴起了下小雨。
B.颔联的“细”“深”很巧妙,雁浴雨塘,水面细浪微荡;柳条深茂,乌鸦藏身在其中。
C.颈联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寒料峭、花朵未开的景象,融入了作者无尽的凄凉。
D.这首诗写景兼抒情,写景细致,寓情于景,以对仗见功力,工整精巧,读来妙味无穷。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
卢照邻
合殿①恩中绝,交河②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③。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注)①合殿:即合欢殿,汉代宫殿名称。
②交河:古城名,故城位于吐鲁番以西。
③金微:古山名,此代指匈奴统治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的“绝”字写王昭君因远嫁匈奴心怀怨恨,因此与汉帝恩断义绝。
B.颔联笔触洗练,刻画了王昭君辞别故土、远嫁塞外时的悲痛孤单的形象。
C.尾联借对归雁的追随,表现了王昭君强烈的思乡怀土之情和身不由己的无奈。
D.诗歌用词准确贴切,音韵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诗歌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请赏析其妙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游终南龙池寺
孟郊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得奇特、新鲜。
B.“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行如在太阳上头;“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C.“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D.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磬,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磬声悠扬,飘落在遥远的天边。
2)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有何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
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5分)
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
(6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①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②?
(注)①仲殊,宋代僧人。
②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3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概括。
(3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
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写下此诗。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在体裁上均属于七言绝句,借吟咏蔺相如抒爱国之情。
B.范诗触景生情,写出了作者对蔺相如的祭奠与仰慕之情。
C.范成大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宁死也要保全国体,不辱使命。
D.高诗前两句吟咏蔺相如渑池会上的功绩,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2)“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宋)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②。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
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E. 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请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垂鞭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
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
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D.燕子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
E. “只恐莺啼春又老”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2)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居岁暮①
柳宗元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注释)①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冬,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期的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点题,交代了写诗的环境、时间以及因“离索”而“惊”的情绪变化。
B.颔联紧扣“野”字,“庭空烧烬落”是说野火的灰烬飘落在空旷的庭院之中。
C.尾联写出了诗人的情态,在“今与昨”也就是过去和现在,都是在“默默”中度过的。
D.全诗的前四句重在描写景物,后四句重在议论抒情,景、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2)结合全诗,说说诗人究竟为何“默默”。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①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茸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手法及用意。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东溪(注)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东溪:流经梅尧臣的家乡安徽宣城。
此诗是诗人 53 岁丁母忧居家乡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叙看水之意,抒流连之情。
山水之美,爱之不厌,虽平平写来,但已蕴含“闲意”,总领了全诗。
B.颔联写水旁岸上,颈联写水中洲渚,春意盎然而又清单平远。
这两联虽只写景,但游人之喜悦,自在言外。
C.尾联“情虽不厌”总括了全诗情感,又照应了“发船迟”,两句中多次转折,表达了诗人疲倦厌世的感情。
D.全诗有新意,有名句,有“道前人所未道”之处,通篇结构严密,层次繁多,语言形象生动又言之尽意。
2)诗中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
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戏题石门长老东轩柳宗元①
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②成林手所种。
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③为谁用?
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皆飞④。
[注]①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后因反对势力受宠等原因,革新失败,柳宗元等被贬。
②旃檀:梵文“游檀那”的省称,即檀香。
③莲花:指《妙法莲华经》,这里泛
指一切佛经。
④雉皆飞:典出乐府琴曲《维朝飞》,亲友多丧、孤苦伶仃的意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为“戏题”,是作者借题发挥,借“石门长老”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感。
B.第一句借“石门长老”写往事如梦的感慨,第二句写他所种“旃檀”已经成林。
C.额联运用问句,写出了“石门长老”境况今非昔比,纵然念经万遍却已无人再听。
D.“石门长老”虽然年事已高,精力衰减,但内心仍然拥有年轻时的理想与追求。
2)“莫向东轩春野望”一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渔翁①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2)诗人塑造出一位怎样的渔翁形象?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园小梅·其一
林逋①
众芳摇落独暄妍②,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③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④共金樽。
(注)①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②暄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
③霜禽:羽毛白色的禽鸟。
④檀板:檀木拍板,歌唱或演奏音乐时用以打拍子。
这里泛指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极目聘怀,写百花凋谢时,只有梅花开得热烈而美丽。
一个“独”字,突出梅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孤傲的品格等。
B.颈联,诗人实写眼前“霜禽”、“粉蝶”对梅的反应,客观上渲染出梅的与众不同,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事物的细致观察。
C.尾联,诗人赏梅时低声吟诗,在山林里自得其乐,别具风情,无须热闹的俗情来凑趣,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由此可见一斑。
D.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而这神韵也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2)本诗的颔联与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②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②元亮:陶渊明,字元亮。
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第二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三、四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途中见杏花
唐•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吴融,晚唐诗人。
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
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
一度去官,流落荆南。
帝乡,此指都城长安。
长安多杏树。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
B.“一枝红艳出墙头”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无比欣喜和激动之情。
C.颈联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蝴蝶绕其飞舞。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E. “帝乡千万树”,是为了对比显示眼前的杏花的早发、鲜艳、可贵。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
②九重,指朝廷。
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
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
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2)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漂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照应题目中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使音节产生了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2)全诗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