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制备葡萄多酚微囊的工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化床制备葡萄多酚微囊的工艺研究
王爱霞;金青;尹文华;谭然然
【摘要】目的利用流化床的中试设备考察葡萄多酚微囊的制备工艺.方法以50 mg·mL-1丙烯酸树脂S100的乙醇溶液为包衣液,采用底喷式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葡萄多酚微囊.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设计考察包衣液流速、雾化压力、进风压力和包衣温度4个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并对所制微囊的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最佳的制备工艺是:流速0.25 mL·min-1;雾化压力0.6 bar;进风压力0.22 bar;包衣温度30 ℃.制备成微囊后,葡萄多酚在光照、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明显改善.结论优选出的制备工艺经验证可行、可靠.
【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
【年(卷),期】2013(028)004
【总页数】3页(P403-405)
【关键词】葡萄多酚;微囊;流化床
【作者】王爱霞;金青;尹文华;谭然然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青岛,266042;青岛科技大学,青岛,266042;青岛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青岛,266021;青岛科技大学,青岛,266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
葡萄多酚是存在于葡萄或葡萄制品中的含有多个羟基的酚类物质[1]的总称,在葡萄籽中的含量最高,约50%~80%,其中原花青素的含量最为丰富[2]。

葡萄多酚
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具有延缓机体衰老、防癌、抗炎、抗肿瘤、抗溃疡等作用 [3-4]。

但在空气、水分、酸碱及酶的作用下易氧化,因此,在工业生产中不易控制其稳定性。

为克服葡萄多酚的稳定性缺陷,本文旨在探讨以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葡萄多酚微囊[5]的方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并对不同温度、不同光照条件下微囊的稳定性做初步探索。

1.1 仪器 T6新世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Mini-glatt 5型流化床(德国Glatt 公司);光照仪(重庆慧达实验仪器有限公司);旋转蒸发器RE-52(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FA1004N电子分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GZX9240MBE数显鼓风干燥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1.2 试药硫酸亚铁(分析纯,郑州鑫益达科技有限公司);酒石酸钾钠(分析纯,上海艾博添加剂有限公司);磷酸氢二钠(分析纯,天津市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磷酸二氢钠(分析纯,天津市广成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癸二酸二丁酯(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硬脂酸镁(药用,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没食子酸对照品(五峰赤诚化工有限公司);丙烯酸树脂S100(药用,德国罗姆公司)。

2.1 葡萄多酚的提取通过预实验可知,以葡萄籽为原料,乙醇为提取溶剂,考虑物料粉碎度、料液比、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不同因素对提取效率的影响,各影响效果依次为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而粉碎度对提取效果影响不显著。

因此,最终工艺确定为:60 ℃条件下,采用5倍量、体积分数60%的乙醇,在水浴条件下提取90 min,提取液滤过,滤液经旋转蒸发回收乙醇后,置于水浴上挥干水分[6],称质量,粉碎,过60目筛,测定葡萄多酚的含量。

2.2 葡萄多酚的含量测定[7]
2.2.1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没食子酸对照品0.250 0 g,置于250 mL量瓶中,加适量蒸馏水使之溶解,定容至刻度;分别吸取0.25,0.5,0.75,1.0,1.25和1.5 mL对照品溶液,置于25 mL量瓶中,加4 mL蒸馏水、5 mL
酒石酸亚铁溶液,摇匀,再用pH 7.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定容至刻度,混匀。

以蒸馏水代替对照品溶液,加入与样品测定同样的试剂为空白,在540 nm波长处测
定吸光度(A),以A对质量浓度(C)进行回归,得回归方程:A=0.152 4C-0.060 2,r=0.999 6,线性范围为1.0~6.0×10-5g·mL-1。

2.2.2 萄萄多酚的含量测定精密称取一定量的葡萄多酚粉末,置于25 mL量瓶中,加4 mL蒸馏水、5 mL酒石酸亚铁溶液,摇匀,再用pH 7.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
定容至刻度,混匀。

相应试剂为空白,在54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粉末中葡
萄多酚的含量为平行3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2.3 微囊的制备葡萄多酚粉末(过60目筛)60 g作囊心物,置于流化床中,6 g Eudragit S100加入到120 mL乙醇中,搅拌30 min,加入1.2 mL癸二酸二丁
酯作增塑剂,1.2 g硬脂酸镁作抗黏剂,搅拌得到混合均匀的包衣液。

采用底喷式流化床[8-9]制备葡萄多酚微囊。

待包衣结束后,于45 ℃流化干燥3 min[10]。

考察包衣液流速(A)、雾化压力(B)、进风压力(C)和包衣温度(D)4个因素对包封率的
影响,在固定其他工艺条件的情况下,进行L9(34)正交实验。

各因素水平见表1。

2.4 包封率的测定
2.4.1 微囊表面多酚的含量测定准确称取0.300 0 g微囊产品,加适量蒸馏水,搅拌使表面多酚溶解,滤过,滤去不溶性微囊,滤液转入250 mL量瓶中,按测定
多酚含量的方法测定微囊表面的多酚含量。

2.4.2 微囊中多酚总量的测定准确称取0.050 0 g微囊产品于250 mL量瓶中,加适量乙醇,超声使之全部溶解,按测定多酚含量的方法测定微囊中多酚总量。

包封率(%)=(1-微囊表面多酚的含量/微囊中多酚的总量)×100%
2.5 验证实验按照优选出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进行3次平行实验,考察工艺条件
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2.6 微囊的稳定性考察分别取适量的葡萄多酚粉末和微囊化葡萄多酚,置于不同
的光照、不同温度条件下,定时取样,测定葡萄多酚的含量。

2.6.1 光照对葡萄多酚微囊稳定性的影响分别取适量的葡萄多酚粉末和葡萄多酚微囊,于室温自然光和室温4 000 lx直射条件下放置,于1,2,3,4和5 h定时
取样,测定葡萄多酚的含量。

葡萄多酚粉末按照2.2.2项下实验方法测定,葡萄多酚微囊按照2.4.2项下实验方法测定。

2.6.2 温度对葡萄多酚微囊稳定性的影响分别取适量的葡萄多酚粉末和葡萄多酚微囊,于室温,40和70 ℃且自然光条件下放置,于1,2,3,4和5 h定时取样,并按光照影响项下实验方法测定葡萄多酚的含量。

3.1 提取实验结果经乙醇粗提后的葡萄多酚粉末中葡萄多酚的含量为52%,说明
优选出的最佳提取条件可行。

3.2 微囊的制备实验结果见表2。

由正交实验结果可知,最佳工艺参数为:A3B2C3D2,即雾化压力0.6 bar;流速0.25 mL·min-1;进风温度30 ℃;进风压力0.22 bar。

在用50 mg·mL-1的Eudragit S100乙醇溶液进行微粒包衣时,对微粒包封率影响最大的是雾化压力,其次是进风压力和温度,包衣液流速影响最小。

按照优选出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进行3次平行实验,在该条件下制备的葡萄多酚微囊的包封率为
92.22%±2.0%(n=3),说明在该工艺条件下重复性好,工艺条件可控。

3.3 稳定性实验
3.3.1 光照对葡萄多酚微囊的影响以时间为横坐标、百分含量为纵坐标,绘制折线图,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在室温自然光及4 000 lx光照下,微囊葡萄多酚的百分含量变化不大,但是葡萄多酚粉末中所含葡萄多酚的百分比随时间延长明显降低,说明光照条件下微囊化后葡萄多酚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3.3.2 温度对葡萄多酚微囊的影响以时间为横坐标、百分含量为纵坐标绘制折线图,
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温度对微囊化的葡萄多酚和葡萄多酚粉末的稳定性均有一定的影响,当温度高于70 ℃时,葡萄多酚粉末的稳定性急剧下降,5 h后其质量分数仅为原
含量的70%,而微囊葡萄多酚其质量分数却变化不大,说明微囊化后耐热性有明
显的提高。

本课题在实验基础上选择出最佳处方条件,固定处方及其他工艺条件,在雾化压力0.6 bar、流速0.25 mL·min-1、进风温度30 ℃、进风压力0.22 bar条件下,经
验证微囊包封率平均值为92.22%,微囊化后葡萄多酚对光照及温度的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此工艺经验证可行、可靠。

【相关文献】
[1] 杨雁芳,艾铁民.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松果菊提取物中多酚[J].中草药,2005,36(11):1649-1650.
[2] 李华,袁春龙,王蔚新.葡萄籽提取物(GSE) 有效成分的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
25(5):1-4.
[3] 吕禹泽,宋钰,吴国宏,等.葡萄多酚的抗氧化活性[J].食品科学,2006,27(12):213-216.
[4] 杨立军.葡萄多酚的研究概况[J].海峡药学,2009,21(6):103-104.
[5] 梁治齐.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24-125.
[6] 刘顺航,孟宪军,牛涛,等.葡萄籽中总多酚成分的测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
22(10):715-716.
[7] 李凤英,崔蕊静,李春华.从葡萄皮中提取多酚物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4):147-149.
[8] 邹龙贵.流化床技术在制药工业应用的现状及前景[J].机电信息,2005,16:10-17.
[9] 史宁,崔光华.流化床包衣制备微囊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29(6):336-340.
[10] 邵正飞,王洪光,于泮力,等.流化床对过氧化氢包合物的防潮包衣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1,26(3):207-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