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10分)
1. (6分) (2020高二下·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对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遗址,如果仅仅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获得是不够的。

即使发现了一些遗址,也大多________,难以从整体上了解古人的社会生活。

()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航空航天的发展则为空间遥感提供了基础。

随着数据获取越来越,多源影像被综合应用于考古研究。

我国遥感考古技术应用较晚,开始主要服务于重大工程建设。

比如,上世纪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考古工作人员利用航空照片对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进行分析。

2006年,我国启动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名录工作,但这项工作并非________。

困难之一是目前运河的不少踪迹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了,只留下保存在地下的遗址。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证明大运河的存在、走向?这时,遥感技术便可以________。

科学家根据遥感数据,有的放矢地制定了大运河遗址的生态保护措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遗址,如果仅仅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获得是不够的。

B . 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众多遗址,如果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获得是不够的。

C . 面对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遗址, 如果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寻找是不够的。

D . 面对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众多遗址,如果仅仅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寻找是不够的。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支离破碎便捷轻而易举大显身手
B . 七零八落便捷驾轻就熟小试牛刀
C . 七零八落快捷轻而易举大显身手
D . 支离破碎快捷驾轻就熟小试牛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正因为如此,国内外科学家过去数十年中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B . 之所以如此,国内外科学家过去数十年中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C . 正因为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D . 之所以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 十八届三中全会新闻中心昨天下午举行了“综合体制改革总体部署”专题采访,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土地和户籍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等热点问题作出了解答。

B .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发展及产业提升为主题展开探讨,或对以往的经济情况进行总结,或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展望。

C . 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和态度是十分坚定的,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D . 有着20多年历史的国佳集团和兴华公司,不仅拥有强大的国际资金支持,而且拥有规避经济风险的成熟加盟模式。

3. (2分)文章语体是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形成的语文体式,下列句子不合语体风格的一项是()
A . 村子里很静,杜鹃鸟在果林的深处不住地啼叫。

果树的嫩叶,在四月的微风中絮语。

蝙蝠,扇动着它那半透明的黑纱似的翅膀,在树枝间飞翔。

(文学语体)
B . 细菌有三种形态:球形(球菌)、杆形(杆菌)及螺旋形(螺旋菌)。

在这三类之间,还有许多不显著的过渡形态。

细菌虽形体小,体积差别却很大。

(科技语体)
C . 同学们,励志小学校园广播开始了!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我校四(1)班李想同学在省城折桂了!她参加作文比赛,精骛八极,倚笔驰骋。

(广播语体)
D . 为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特制定本《森林法》。

(公文语体)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4. (6分) (2016高三上·昭通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和平都不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秩序安排是以一种高度分裂的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

战胜国从未像130年前的维也纳体系一样,建立起一套涵盖所有国家的总体性和平安排;战败国在与曾经的敌
人缔结和约时,也分成了多个阶段,遵循不同的条款。

美苏两国及其盟友之间形成了大相径庭的制度安排,并以“铁幕”为边界区隔开来。

短短两年之后,“冷战”的幽灵开始在欧洲上空徘徊,新的冲突似乎已经迫在眉睫。

然而正是这种复杂的、严重分裂的格局,最终被证明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和空前的稳定性。

通过建立囊括贸易、金融、货币以及政治、安全等一系列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制度,美国成功地扮演起世界范围内的“自由领导者”角色;西欧各国则通过“邀请”美国建立霸权,并迫使后者承担制度运行的大部分成本,在领导者和利益关联方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双向约束。

而苏联以地理政治为出发点建立的经互会模式,同样有助于工业化在若干地区的扩散。

在以多元化的国际制度与苏联展开竞争,并通过“遏制政策”直接对莫斯科施加安全和经济压力的过程中,美国逐步建立起了作为今日全球化基础的开放政治﹣﹣经济体系和协调框架。

如同19世纪的“英国治下的和平”建立在不列颠海外殖民帝国的基础之上,“冷战”结束之际形成的“美国治下的和平”正是通过制度化的权势分享体系为华盛顿积累起了足够的物质和威望基础。

甚至连美国本身也无法摆脱这一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令华盛顿连遭挫折的单边主义政策正是企图放弃对国际制度的依赖、完全靠无与伦比的物质优势实施直接控制。

它的失败再度证明:任何一种对权势的过度迷信都将导致无休止的义务扩张和不堪重负。

在“二战”爆发之前20年,也曾有两派政治家试图在战争的废墟之上建设一个理想的新世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迷恋往昔的历史,认定原样移植19世纪的均势体制和惩罚性和约便足以返回黄金时代;另一部分人则陶醉于对大众舆论和“民主革命论”的迷信,以至于不愿提供足够的经济资源去促成实际的变革。

“二十年休战”的悲剧终结了这两种幻想,在权势政治和核战争的阴影笼罩下,最终形成了一套不那么完美但更具合法性和互惠色彩的世界秩序,其遗产也令大半个世界受益至今。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并将研究的方向投向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如何改变人类历史,尤其是如何诞生全球化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游戏规则。

其意旨,自是寻找重大事件如何影响历史走向以及如何形塑现实格局,这当然是一个由知其然往知其所以然递进的过程。

当我们去探寻历史逻辑的同时,如果以史鉴今,就有从历史中寻找未来发展的脉络与资源的可能。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6期,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以往不同,它导致了战后世界秩序的高度分裂形态。

B . 美国能建立起全球化的政治经济体系和协调框架,依靠的是对苏联施加安全和经济压力的“遏制政策”。

C . 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因为过度依赖权势,所以不可避免地处于义务扩张和难以负担的境地。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功扮演了世界的“自由领导者”的角色,而苏联也以经互会模式扩散工业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是分阶段按照不同条款和战胜国签订条约的,而战胜国也没有建立和维也纳体系一样的总体性和平安排。

B . 照搬历史和迷信大众舆论,都不能建立战后新世界秩序,“二十年休战”的悲剧证明了这两种言论的不切实际。

C . 研究反法西斯战争这段历史,应重点分析战争对制度和规则的影响。

D . “美国治下的和平”和19世纪“英国治下的和平”一样,都是通过在海外开辟殖民地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美国和西欧各国之间有一种双向约束:美国帮助西欧各国建立霸权,但必须承担相应的大部分成本。

B . 在进入21世纪后,美国试图摆脱制度化的权势分享体系而仅依靠物质优势来维系自己的“领导者”地位。

C . 只要我们把握了重大历史事件对历史走向的影响规律,就能左右未来的发展趋势。

D . 在权势政治和核战争的影响下建立的战后世界秩序,尽管不完美,却让世界大多数国家受益,这体现了它的合法性和互惠色彩。

5. (12分)(2020·合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收账①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

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

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

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

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

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

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

林先生嘴里应酬着,看看女儿,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

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

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

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

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

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

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

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

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

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

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

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

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

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

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他们拉去了。

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

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

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

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

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

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

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

买客没有半个。

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

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

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

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

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

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

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

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注】①本文节选自《林家铺子),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林家铺子)讲述的是30年代江南杭嘉湖地区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虽再三苦苦挣扎而最终破产的故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以小见大,一个小商铺的窘境折射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城乡经济衰落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征兵拉丁给人民生活带来苦难;帝国主义侵袭加重民族经济危机。

B . 文中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如开头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结尾狗“垂着尾巴”“抖一抖”“夹着尾巴”有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颇有耐人寻味的意蕴。

C . 上海客人对林老板回答不出问题的迟疑发出“有几分异样”的笑声,对收账回来“一身泥”“气喘喘”的寿生“皱眉头”,这都是对不幸者的幸灾乐祸式的捉弄。

D . 文中人物对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个性特征,这既有利于展示地方风情、刻画人物形象,又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使作品更自然真切、独具韵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请分析小说是如何描写林老板这一形象的内心世界的。

(3)“收账”是本文故事的核心,作品是怎样叙述“收账”故事的?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12分) (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旅行
(日)三木清
人们总因各式各样的理由踏上旅途。

有人因为买卖、有人因为视察、有人因为疗养、有人因为探视不幸的亲人、有人因为祝贺朋友结婚……就像人生是各式各样的,旅行也是各式各样的。

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从平时所习惯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旅行的喜悦就是这种被解放的喜悦。

也有人是以逃避人生为目的而进行旅行的。

这种解放乃至逃避的感觉往往伴随着其他感觉,也就是说,或多或少地抱有一种漂泊感。

解放是漂泊,逃避也是漂泊。

漂泊感中有着旅行的感伤。

旅行之心是遥远的。

这种遥远感与可以用多少公里来计算的距离没有关系。

每天,即使从很远的地方乘火车去事务所上班的人,也不会有这种遥远感,但是,如果他外出旅行一天,而且比上班的地方还近些,他却会体味到这种遥远感。

旅行往往在遥远的同时,又是很近的,这意味着旅行是过程。

出发点不是旅行,目的地也不是旅行。

只以到达目的地为目标而不体味旅途的人,不可能真正地懂得旅行的情趣,为什么旅行是遥远的呢?因为旅行是面向未知的旅途。

假如,旅行中的一切事先已一一清楚,那么,从本质上说来,这旅行就不成其为旅行了。

旅行是从习惯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能够或多或少带着新奇的目光观察事物,这样,也就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各种事物中发现新颖之处。

平时见惯的事物,往往在旅行时会感到耳目一新。

旅行的益处不单单在于初次见到从未见过的事物,还在于思考平时自明的、已知的事理,从中感到惊异,进而产生新的见解。

说旅行是经验、是教育,也是由此而来的。

常言说:“人生是旅行。

”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何处到何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生最本质之谜。

在人生中我们到底要向何处去呢?我们并不知道。

人生,是向着未知旅途的漂泊。

反过来问,就是来自何方。

漂泊的旅行常常伴随着很难捕捉的乡愁。

人生遥远,然而人生匆匆,人生的道路遥遥无期而又近在咫尺,因为死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脚下。

但是,只有在这样的人生中,人们才会不断地梦想。

我们顺从我们的想象而度过人生,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是理想主义的。

在旅行时脱离了日常的事物而沉浸于纯粹的静观之中,旅行使我们体味人生。

即使在大自然中旅行,我们也总是反观自身。

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

也许,旅行的确能够使人获得解放吧。

但是,如果认为旅行能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那就错了。

旅行使我们的好奇心活跃起来。

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情绪波动,反复无常,容易心血来潮,冲动一时。

不过,反复无常并非真正的自由,好奇的心理绝不同于真正的研究欲望和求知欲望。

它不愿停留在一个地方认真观察,而是不断地转移。

不停止在任何一个地方,不深入到任何一件事物之中,又怎么可能真正地了解一件事物呢?此外,旅行使人伤感。

但如果在旅行时只一味地陷入伤感情绪中,就不会有任何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真正的自由是就事理来说的自由。

能够真正体味旅行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旅行使贤者更贤,愚者更愚。

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各自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旅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两段中作者分析阐发了“漂泊感”“遥远感”这些人人都有却不易察觉的心理感受,引导读者从特殊的视角去透视人生。

B . 作者在文中不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逃避人生的旅行,更热情赞扬了能够坦然面对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的“真正自由的人”。

C . “旅行使贤者更贤,愚者更愚。

”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强调旅行者只有真正懂得体味旅行,才能获得人生的自由。

D . 本文以习见的旅游为话题,将深邃的人生感悟熔铸在文中,语言凝练而耐人寻味,富有思维的张力,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2)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文中先后出现“人生是旅行”“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等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7高三下·成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

及进士第。

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

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

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

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

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

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

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

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

”乃屯兵青涧城。

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

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

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

薨,年七十六。

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 . 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 . 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 . 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 . 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2)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B . “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 . 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

例如《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庞籍不畏权贵。

庞新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 . 庞籍长于吏事。

仁宗执政初期,庞挤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 . 庞籍治军有方。

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月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 . 庞籍足智多谋。

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②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