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汪伦》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一、引入话题,唤起诗情。
引入: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最要好的朋友吗?你们之间的感情如何?谁来分享一下?老师:是的,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值得珍惜!古代也有这样一对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老师展示画面,他是个某豪放、浪漫,热爱诗歌和酒,一生游历名山大川,每到一处,都会写下许多动人心弦的诗篇。
他是谁呢?(李白)安徽泾县的农民汪伦非常敬佩李白的才华,渴望与他成为朋友。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了李白,画面上写着:“先生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 李白来到后,却发现既没有十里桃花,也没有万家酒店。
李白感到困惑,汪伦解释道:“十里桃花是指离他家十里外有个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指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
” 李白并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两人一见如故。
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会有离别的时候。
在离别时,汪伦踏着歌曲相送,李白被这份真挚的情感深深感动,即兴吟唱了一首诗——《赠汪伦》。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诗题。
解释题目。
“赠”这个字会读吗?它意味着什么?是送给谁的?谁来解释一下题目的含义?
写“汪”字。
二、品味诗句,激发想象。
老师配合音乐朗诵。
学生自学古诗,通读课文。
指名朗读,一起朗读、男女分读等。
你们理解了哪些诗句?有什么地方不清楚的吗?
a. 解释第一句。
老师:谁来读第一句?你读懂了什么?老师:“舟”是什么意思?写一写“乘舟”。
在理解诗句时,我们可以用组词连句的方式。
老师:大家一起读一遍。
这句应该怎么读?老师:是的,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舍得离开他的好朋友汪伦,他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所以要读得慢一
些。
我们一起读,开始吧!(指名读)
b. 解释第二句。
老师:同学们,你们的最好的朋友来做客,离开时你们会怎么做?当李白乘船要离开时,汪伦做了什么?谁来接着读?理解“踏歌”。
(“踏”的意思是什么?怎么“踏”?“歌”呢?请同学们用脚踩地板,老师唱歌,我们一起跟着节奏踏着歌曲送别李白。
)老师:这句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老师:没想到汪伦送别的方式这么特别,充满了热情。
多么感人啊!多么意外啊!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带着意外和感激的心情。
谁来读这句?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出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吗?
c. 解释第三四两句。
老师:对于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来说,再多的言语也是苍白的,再多的言辞也是无力的,再多的表达也是多余的。
他们只能默默相视,唯有桃花潭的水静静地流淌,来诠释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一起朗读第三四两句!老师:你们读懂了这两句吗?“不及”是什么意思?老师:这句诗还能怎么理解?老师:没错,即使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抱歉,还没有完成。
以下是继续的部分:
老师:没错,即使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谁来读这两句?老师:这两句在语调上应该怎么读?老师总结:第三句要读成升调,齐读!第四句要读成降调,齐读!这样就形成了对仗,给人完整的语意感觉。
老师:在朗读这两句诗时,还需要怎样的语气?有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老师:没错,充满了深情!这就是“抒情”。
想不想再读一遍这两句诗?站起来读,好吗?
三、全面回顾,提炼主题
老师:从整首诗看,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如何?有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学生:深情厚谊!老师: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谊!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就像井底之蛙,永远无法享受阳光。
如果你身边有好朋友,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感到温暖。
同学们,让我们牢牢握住友谊之手,带着李白诗中的深情一起背诵《赠汪伦》。
播放配乐进行朗诵。
老师:指名朗诵,会背吗?大家一起来!开始!
老师:还记得吗?合上书本,试试背诵!
老师:除了《赠汪伦》,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离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
希望大家都能去学习一下。
黑板上:踏歌相送赠汪伦情比水深
第3篇:《赠汪伦》教学反思
《赠汪伦》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常常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但很难理解古诗的背景和诗人的感受。
对教师来说,古诗教学也是一个挑战,过多的讲解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导致对充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产生了断片的理解。
在本次古诗教学中,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元素来引导他们理解诗歌,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某。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就沉浸在了古诗的世界中。
我认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能够看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从而进入诗意的境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因此,我运用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还结合音乐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并通过引导他们去思考、表达、倾听和领悟来拓展他们的认知和思维。
每个学生眼中都有一幅画,心中都有一片景,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地沉淀和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着“离别”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而多媒体的介入可能会削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然而,我认为,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好“朗读”这座桥梁,就能够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贯穿始终地进行了朗读训练。
首先,学生自行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然后进行解词析句和深度品读;接着进行情感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
我努力创设情境,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我通过指名读、引读、示范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画面、体验情感,并领悟诗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不断引导,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文本,感受其中的情感。
送别是我国古诗的一个永恒话题,除了《赠汪伦》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离别诗歌,这些诗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某。
在课堂上,我提供了几首送别诗,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及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通过与学生交流并结合课前收集到的离别诗歌,我希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更深入理解。
最后,我设计了“课外积累,个某飞扬”的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以此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在这节课结束后,我感到自己无法平复情感,但遗憾的是,学生并没有像我一样激动。
我不是学生,所以无法确定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然而,我相信,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朗读效果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他们是否真正被打动呢?这取决于他们的表情和言行。
尽管历史遥远,但情感是共通的,我相信学生们应该能够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