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宁夏部分区域高三下册高考语文(一模)专项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宁夏部分区域高三下册高考语文(一模)专项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有些篇近似散文,《白净草原》尤其是这样,都德的《磨坊文札》也如此,鲁迅的《故乡》写得很不集中,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可以说是具有连续性的散文诗,萧红的《呼兰河传》全无故事。
沈从文的《长河》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
大概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有一点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说则像水。
散文化的小说一般不写重大题材。
在散文化小说作者的眼里,题材无所谓大小,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的一角落,一片段。
即使有重大题材,他们也会把它大事化小,散文化的小说不大能容纳过于严肃的、严峻的思想。
这一类小说的作者大都是性情温和的人,他们不想对这个世界做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拷问和卡夫卡式的阴冷的怀疑。
许多严酷的现实,经过散文化的处理,就会失去原有的硬度。
鲁迅是个性格复杂的人:一方面,他是一个孤独、悲愤的斗士,同时又极富柔情。
《故乡》《社戏》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如同秋水黄昏。
散文化小说是清澈的泉水,它的作用是滋润,不是治疗,这样说,当然是相对的。
散文化的小说不过分地刻画人物。
他们不大理解,也不大理会典型论。
海明威说:“不存在典型,典型是说谎。
”要求一个人物像一团海绵一样吸进那样多的社会内容,是很困难的。
透过一个人物看出一个时代,这只是评论家分析出来的,小说作者事前是没有想到的。
小说作者只是看到一个人,觉得怪有意思,想写写他,就写了,如此而已。
散文化小说作者通常不对人进行概括,看过一千个医生,才能写出一个医生,这种创作方法恐怕谁也没有当真实行过。
散文化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完气足。
散文化小说的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结构松散。
只要比较一下莫泊桑和契诃夫的小说,就可以看出两者在结构上的异趣。
莫泊桑的小说因为看重结构,所以人为的痕迹很重,倒是契诃夫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他超出了结构,于是结构更多样。
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散文化小说作者自觉遵循的结构原则。
有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所写的常常只是一种意境。
《白净草原》写了多少事呢?《竹林的故事》写的只是几个孩子对于他们的小天地的感受。
阿索林所写的修道院是静静的,声音、颜色、气味,都是静静的。
散文化小说往往都有点怀旧的调子,甚至有点隐逸的意味。
我不认为这是消极的,他们没有忘记窗外的喧嚣而躁动的尘世。
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
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
他们希望自
己的语言雅致、精确、平易,他们让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于字里行间自自然然地流出。
散文化的小说会给小说的观念带来一点新的变化。
(摘编自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都德的《磨坊文札》、鲁迅的《故乡》等一系列作品表明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发展趋势。
B. 以沈从文的《长河》为标志,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山,而散文化的小说则是水。
山有高低曲折,水有深浅缓急。
C. 鲁迅不想对这个世界做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拷问和卡夫卡式的阴冷的怀疑,因此《故乡》《社戏》写得如同秋水黄昏。
D. 散文化小说的作者潜心于锤炼语言,希望自己的语言雅致精确、浅显易懂,他们的作品自然地流淌着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论题,然后分别从题材、人物、结构、意境等几个方面论述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B. 文章第二段列举《故乡》《社戏》是为了论证散文化小说是清澈的泉水,它的作用是滋润,不是治疗。
C. 文章第三段在论述散文化小说不过分刻画人物的特点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述有力而又形象。
D. 文章主体部分以并列结构的方式逐一展开,语言通俗晓畅生动形象,论证手法也比较丰富。
3. 根据原文内容,对“看过一千个医生,才能写出一个医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对小说塑造典型人物的一种形象说法,意指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广泛观察、概括、提炼出来的,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人物形象。
B. 是对小说塑造典型人物的一种形象说法,意指散文化小说作者只是看到一个人觉得怪有意思,想写写,轻轻几笔,神完气足,就成了典型人物形象。
C. 是对小说塑造典型人物的一种形象说法,海明威并不承认有这种方法存在。
这种创作方法在实际创作中,根本就没有人当真实行过。
D. 是对小说塑造典型人物的一种形象说法,也是一种分析鉴赏方法,相当于“一千个读者便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表明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发展趋势”错误。
根据原文“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可知,原文说的是“似乎”,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B.“以沈从文的《长河》为标志……水有深浅缓急”错误。
根据原文“沈从文的《长河》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
大概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有一点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说则像水”可知,原文仅以《长河》为例而非标志,原文中想表达的“水”,应该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的水。
C.“因此《故乡》《社戏》写得如同秋水黄昏”错误。
根据原文“这一类小说的作者大都是性情温和的人,他们不想对这个世界做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拷问和卡夫卡式的阴冷的怀疑。
许多严酷的现实,经过散文化的处理,就会失去原有的硬度。
鲁迅是个性格复杂的人:一方面,他是一个孤独、悲愤的斗士,同时又极富柔情。
《故乡》《社戏》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如同秋水黄昏”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选项说法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为了论证散文化小说是清澈的泉水,它的作用是滋润,不是治疗”错误。
根据原文“鲁迅是个性格复杂的人:一方面,他是一个孤独、悲愤的斗士,同时又极富柔情。
《故乡》《社戏》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如同秋水黄昏”可知,列举《故乡》《社戏》是为了证明鲁迅“同时又是极富柔情”,因此也有“惆怅和凄凉,如同秋水黄昏”般的作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就成了典型人物形象”错误。
散文化小说作者并不注重“典型”化的创作方法。
C.“根本就没有人当真实行过”错误。
原文是“这种创作方法恐怕谁也没有当真实行过”,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D.“也是一种分析鉴赏方法”错误。
根据原文“散文化小说作者通常不对人进行概括,看过一千个医生,才能写出一个医生,这种创作方法恐怕谁也没有当真实行过”可知,这应该是一种创作方法,混淆了创作与鉴赏之间的界限。
故选A。
宁夏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特定的形象。
音调的大起大落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音调的轻快跳跃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潺潺的溪水,同样,在诗歌的语言节奏中,我们也会感到一种形象感。
李白的《蜀道难》便是用语象传达物象特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谓语象,指的是在朗读诗歌作品时从声音的抑扬顿挫、波动起伏中感到的一种不很明晰的形象感,它更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音乐形象。
所谓物象,指的是诗人具体描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这种形象是诗人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像《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样的句子便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语言描述,它们刻画了客观对象的具体形象。
在诗歌作品中,语象和物象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并不是统一的,但不论是统一还是不统一,二者都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则孕育着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
不难看出,在物象和语象中,语象更是作者内心情绪的直接表现,物象则更远离主观,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形式,正像在日常的语言(言语)中可以用同一种语调述说各种不同的客观对象,这种语调传达着说话人的情绪和情感,而对象则自有其本身的特征。
这种语调可以产生一种形象感,或曰产生一种形象联想,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龙吟虎啸,有的迅快如脱兔,有的逶迤如蛇行,但被述说的对象的形象却未必如此。
这样,语象和物象之间的关系也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诗人的主体与描写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语象和物象的不同,说明诗人的主体情绪与情感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至少不是由它完全左右的。
诗人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在他与特定描写对象相遇时,不是对象驱散并左右了他的现在的情感与情绪,而是把对象纳入到自己已有的情感与情绪中来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两句诗中杜甫的情感不是由“花”和“鸟”造成的,而是由国破家亡的残破社会现实和个人的颠沛流离的生活造成的,以此情观此景,花鸟也成了此情的触媒。
像《蜀道难》这种语象和物象相统一的情况,则体现了另一种主客关系,即客体完全吸引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其情绪完全是由现时面对的客观物象所决定的。
在《蜀道难》中,我们感到李白的情绪是在蜀地崇山峻岭的客观景物的影响下产生的,而不是他平时的具有恒定性的一般心境。
显而易见,这也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浪漫主义诗人是易被客观外在事物激动的,其情绪是刹那的、瞬间的、易逝的;而现实主义诗人的情绪是不被客观外在事物所左右的,是常常用自己具有恒定性的日常心境统驭外物、含化外物的,因而其情感和情绪特征是比较稳定的、恒常的、不易消失的,其波动的幅度自然也不如浪漫主义诗人来得大。
就其审美体验来说,浪漫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稀有的、特殊的精神体验,而现实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日常的、一般的、细微的生活体验,因而前者的情感性更强于社会性,而后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义更强于一般的情感性。
杜甫与李白的差别在于此,鲁迅与郭沫若的主要差别也在于此。
(摘编自王富仁《语象、文象与物象——<蜀道难>赏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象不同于物象,在诗歌中二者有时统一,有时不统一,这种关系孕育着诗歌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
B. 语象是作者内心情绪的直接表现,物象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对象,物象不能决定作者的情感、情绪。
C. 诗人内心已经具有某种感情或情绪,以这样的感情看眼前的景,景就成了情感的触媒,从《春望》就可以看出。
D. 浪漫主义诗歌中诗人的情绪容易被客观景物所影响,诗人情绪不恒定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音乐中不同的音调引发不同的联想引入,形象地论述了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B. 文章以李白《蜀道难》为例,论证语象和物象相统一,诗人的情感受客观的景物的影响。
C. 文章在分析语象和物象关系后,又进一步对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进行了比较。
D. 作者认为与鲁迅相比,郭沫若更易被外物激动而呈现刹那的情绪,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两句是对蜀道环境的直接语言描述,在这里语象和物象是统一的关系。
B. 语象可以传达物象的特征,但它是诗人主观情绪和情感的直接表现,未必能客观反映描绘对象的形象特点。
C. 诗歌中语象与物象的不统一情况,表明了情与景的主客关系,诗人感情不是由客观的物象决定。
D. 现实主义诗人重视更是日常的、一般的、细微的生活体验,因而现实主义诗歌与普通人生活更接近,现实主义诗歌更容易被理解。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物象不能决定作者的情感、情绪”错误。
由原文“则体现了另一种主客关系,即客体完全吸引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其情绪完全是由现时面对的客观物象所决定的”可知,物象也能决定作者的情感、情绪。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论述了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错误。
文章由音乐中不同的音调引发不同的联想引入,论
述的是诗歌的语言节奏中也会有一种形象感,从而引出语象和物象的内涵及其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现实主义诗歌更容易被理解”错误。
文章最后一段只是在说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
的情感特征,而“现实主义诗歌更容易被理解”在文章中没有根据。
故选D。
宁夏银川二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共9分)
人们一般认为.在文明社会中,史前文化与原始艺术早已烟消云散了,其实,深入考察民间艺术就会发现,相对封闭区域的民间艺术世界,几乎仍然是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
比如,民间刺绣、印染艺术中绽放的牡丹、菊花、葵花等图案,并非仅仅出于审美创造,而是远古时期太阳崇拜秘密符号的遗留: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老人过寿的时候都要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祝愿老人能够健康长寿。
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罗伯特。
芮德菲尔德称之“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文化。
小传统文化由于缺乏反思能力,其中观念形态往往来自大传统的影响。
以儒道佛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有的影响还非常隐蔽,比如,文人看重优雅的言辞文字,这对于无知识的乡民来说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实际上他们却很巧妙地在民间信仰仪式中表达出对中国文字的尊重。
总而言之,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
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因此,我们也许应该谨慎地批判、改造,积极地保护、研究。
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由于文化剧烈地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重估其当代意义。
民间艺术通过象征体系成为一种民族共享性的文化符号,它是社群成员之间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有着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在现代社会尚未丧失。
尤其是民间集体表演艺术,如节庆、庙会时的演出,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文化认同仪式的演练,通过审美化的仪式,人们直观地体验到他们在情感、文化上是一个共同体。
近二十年来,在乡土社会逐渐解体的当代,不仅华北的乡村,甚至一些大都市,传统节庆、庙会反而大有复兴之势,“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庙会依然会保留在现代城市民众的生活之中,并且成为人们文化认同与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庙会》)。
民间艺术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一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族群文化记忆的载体。
是我们活态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对民间艺术的象征体系,尤其是通过一次次操浈传统的民间集体表淡艺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与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感受到我们并没有远离祖光以及他们的情感与信仰。
民间艺术建构了一个关于过去的象征的空间,有利于形成一种“无场所的记忆”,这对于“离土”进程中的当下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
众所周知,人不可能仅仅活在当下,生命的意义离不开记忆,尤其离不开来自社会生活的“集体记忆”。
事实上,“离土”的乡民也非常渴望通过民间艺术重温他们的乡
土记忆与文化认同。
总之,民间艺术并非仅仅是审美的对象,还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一旦活态传承下来,“就会建构起当下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并成为当下文化形态的参照”(《乡村文化与现代性》),我们应该努力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摘编自季中扬胡燕《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是一种小传统文化,大传统文化往往会影响其观念形态。
B.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
C.文化剧烈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因此我们更应该重估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意义。
D.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我们应活态传承这种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横向展开的议论方式,阐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并发出“活态传承民间艺术”的号召,
B.文章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从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三个层面阐述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C.文章例举传统节庆、庙会复兴的现象阐明民间艺水在当代社会也未丧失其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
B文章在分析了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论述缜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娃娃穿戴的虎头鞋、虎头帽,刺绣中的龙凤呈祥图案等,很可能是远古图腾崇拜观念的流衍。
B.唢呐等传统民乐通过网络直播的活态传承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
内涵。
C.全国大多数地区在老人过寿时献上米或面做寿桃,这些生活中的艺术品成为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
D.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
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错误。
从第一段可知“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并非“核心内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与“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横向错,是纵向展开。
B.“对比论证”错误。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没有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
D.“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错误。
从文中“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来看,文章对“精华与糟料共生”并未做具体阐述,仅仅是一笔带过。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错误。
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原因是多样的,比如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的水平等等,选项的推断过于绝对且于文无据。
故选D。
宁夏银川一中、昆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一模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诗歌创作的新高峰。
现实生活给诗歌创作注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要求。
在我看来,诗歌体裁的多样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要求。
我国数千年的诗歌遗产十分丰厚。
大量的诗歌作品不仅题材丰富多样,而且体裁方面也
是非常多样,唐宋后出现诸体并行的局面。
早期上古歌谣,二言体如“断竹,续竹;飞土,逐实”(载《吴越春秋》),三言者如《尚书·皋陶谟》所载:“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转引自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认为:“去其助字,实止三言,与后之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同式。
”)《诗经》则是西周至春秋数百年四言体集大成的总汇。
战国出现杂言的楚辞体,汉魏六朝有五言为主的乐府体(也有杂言体),东汉有七言的柏梁体,晋代陶渊明有五言古体和介于诗与赋之间的辞赋体,南齐有七言的永明体为格律诗的滥觞,唐代近体、古体多样并行,唐五代宋有词牌多样的词体,元曲在词的基础上独创新体,明清诗词沿用以前格律诗词为主兼及其他体裁而没有明显新体生成。
近百年来则有打破既有一切旧体格律的自由诗新体,当然还有注重格律的新诗。
由此看来,在格律最严的格律诗(以及词、曲)和最宽松的新体自由诗之间,还有多种诗歌体裁先后出现、后来同期并行使用,留下大量丰富多彩的诗歌遗产。
也由此看出,几千年诗歌发展,体裁多姿多彩,各种体裁对于表达表现各种题材内容是各得其宜、各展其长,而不能简单地判定谁优谁劣。
明清诗词相比唐宋之前成绩平平,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局限于唐宋以来已经成熟规范的格律之中,为狭隘的格律格局束缚。
而与其相反,唐代诗歌之所以成就历代诗歌顶峰的地位,正是其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纵情歌唱的结果。
有鉴于此,我们的诗歌出版工作,特别是诗歌刊物,应多开垦广袤园地来刊登上述各代创新作品,鼓励多样化体裁或者突破常规的新体裁的创作,应当意识到当代诗坛的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等诗艺参天大树,要靠我们开垦的肥沃土壤来培植和造就。
在当前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艺术多元并美的新时代,我们应当一方面不要局限于格律诗(以及词、曲)和新体自由诗两个大的体裁,而是要同时广泛利用两极中间各种优秀的诗歌体裁遗产,另一方面在已有体裁基础上进行诗歌体裁的大胆创新创造。
这种创造无外两个方面:创造全新的体裁,或者对既有体裁的改造,包括既有体裁的组合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记录历史,歌咏时代,也才能充分发挥诗人即创作主体个性表达的多样化,以充分满足广大诗歌受众阅读趣味的多样化。
只有诗歌体裁百花竞放,才能带来诗歌作品的万种风情,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新时代的新气象。
不仅格律诗词要“求正容变”,其他体裁也必须要“求正容变”。
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
生面,让中华先贤创造的独特的汉字精灵在旧体格律诗与新体自由诗之间纵横驰骋,用丰富多样的诗歌体裁来记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歌咏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天意君须会,时代要好诗,而要不拘一格纵情歌唱,一任澎湃激情自由奔放,就必须充分利用几千年积累的中华诗歌传统,广泛采用曾经创造大量优秀作品的各种体裁、体式,并大胆创造新的体裁、体式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迎接当代中华诗歌新高峰的到来。
(摘编自赵安民《新时代呼唤诗歌体裁多样化》)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