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严重多发性创伤的紧急救治方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研讨急诊科严重多发性创伤的紧急救治方案。
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12月院内急诊抢救室进行严重多发伤救治的患者4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2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案抢救,观察组予以早
期集束化急救策略联合定位抢救模式,对比两组抢救效果。
结果:观察组完成急
救时间、呼吸支持系统所需时间、循环支持系统所需时间、住院时长均比对照组
短(P<0.05);观察组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0、
5.00%和0,比对照组的10.00%、15.00%和5.00%低(P<0.05)。
结论:早期集束
化急救策略联合定位抢救模式应用于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中能缩短抢救时间,降低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严重多发性创伤;急诊科;集束化急救策略;定位抢救
严重多发性创伤是指在相同致伤因素的打击下,机体组织或者器官同时受到
不低于两个的创伤。
严重多发伤患者一般病情相当严重,发展迅速,另外损伤的
部位比较多并且之间会相互影响,因此会使得疾病更加复杂,使治疗难度加大[1]。
有研究得出[2-3],在严重多发伤患者受伤之后的6-8小时内进行快速、有效、精准
的抢救,能够有效提高救治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为此,
本研究探寻了急诊科严重多发性创伤的紧急救治方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1.07-2022.12收入的40例严重多发伤救治患者,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20例。
观察组,女8例,男12例,年龄18-66岁,均数为
(42.15±3.08)岁。
对照组,女10例,男10例,年龄19-66岁,均数为
(42.89±3.11)岁。
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创伤指数评
分≥17分;(2)入急诊时创面基本已止血;(3)入急诊时未建立有效静脉通道;(4)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同意并签字。
排除标准:(1)入急诊后突发创面大出血;(2)其
他非医疗原因引起的急救流程中断。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道管理、建立静脉通道、包扎等护理。
观察组:早期
集束化急救策略:在患者入院之后立即将其安置在重症监护病房,密切观察其肢
体活动、瞳孔变化以及神志情况,监测其生命体征、乳酸、电解质、尿量、血红
蛋白等指标,给予充足的氧气吸入,维持血流动力学,还要进行CT、B超等检查,依照检查情况确定实施急诊手术或者是非手术治疗。
实时动态的监测患者临床体
征变化,更好的发现隐匿性损害。
若是患者出现血压较低的情况可以进行可控性
液体复苏、升压药支持治疗。
定位抢救模式:(1)建立定位急救模式,急诊预实施,保证该抢救模式能够在抢救单元中正确运行。
(2)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通
知各部门科室人员待命,医师定位定职分为急救小组1、2、3、4共四组,每个
小组有两名创伤急诊人员,编码A、B各一名,编码C由两名护士构成,各组急
诊人员根据以下分配,A位于急救单元内患者右侧,负责实施留置导尿、动脉血
采集,是急救胸外按压第一角色,进行急救程序第一执行人;B位于急救单元内
患者左侧,负责ECG监护仪及呼吸支持的连接调试,为患者做气道清理,并配合
角色A进行急救;C位于急救单元内患者足侧,紧邻抢救车,负责静脉血标本采集、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核对给药以及进行相应耗材供给,在急救过程中主要
起辅助作用。
小组成员之间合理分配工作和站位,进行密切配合。
1.3观察指标
(1)完成急救时间、呼吸支持系统所需时间、循环支持系统所需时间、住院
时长比较。
(2)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
±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 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
学意义。
2结果
2.1各时间指标比较
观察组完成急救时间、呼吸支持系统所需时间、循环支持系统所需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各时间指标比较(n=20)
组别完成急救
时间(min)
呼吸支
持系统所需
时间(min)
循环支
持系统所需
时间(min)
住院时
长(d)
观察
组57.61±2
.35
5.64±1
.22
8.58±2
.61
6.21±1
.02
对照
组110.37±
5.67
10.37±
2.03
15.89±
3.51
10.64±
1.35
t38.4438.9317.47411.709
P0.0010.0010.0010.001
2.2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休克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0.00%,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
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5.00%,死亡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
见表2。
表2 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n(%)]
组别
休克发生
率(%)
多器官功能
障碍综合征发生
率(%)
死亡率(%)
观察组
(n=20)
01(5.00)0
对照组
(n=20)
2(10.00)3(15.00)1(5.00) 210.526 5.556 5.128
P0.0010.0180.024
3讨论
严重多发伤救治是一系统工程,多发伤伤情复杂,急诊急救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共同完成[4]。
本研究得出观察组完成急救等时间指标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是将多学科有效组织起来进行治疗的一种新型模式,能够提高创伤早期急救的反应速度,在伤后黄金时间快速判断病情,能够为下一步救治争取更多时间[5]。
多专科共同参与,统一协调,合理安排救治顺序,避免顾此失彼造成的失误,从而尽可能恢复患者功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定位抢救模式一种定抢救区域、定人员站位、定仪器位置、定人员职责的一种团队协作急救模式[6]。
为了有效减少多发伤导致的创伤性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内急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快速进行抢救状态,分工合作。
保证每个参与到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护人员均
能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和明确的工作任务,使各项急救任务能够及时、有效地落到实处,无遗漏或减少遗漏,确保抢救过程顺利完成[7]。
综上所述,早期集束化急救策略联合定位抢救模式用于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中能缩短抢救时间,减少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死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广焕.急诊科严重多发性创伤的紧急救治方案研究[J].中国伤残医
学,2021,29(1):35-37.
[2]郭腾飞.严重多发伤患者急诊护理抢救重点[J].医师在线,2021,11(9):24.
[3]裴晓云.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4):124-127.
[4]杨小中,王信,王尉霖,等.多发性创伤骨折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因素巢式病
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4):573-576.
[5]王金朋,林彦婷,王宇,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
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J].中国病案,2020,21(1):86-88.
[6]商志远.创伤救治团队在救治闭合性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中的作用[J].广西医学,2020,42(2):220-221,237.
[7]何叶.CRAMS联合改良早期预期评分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急救管理中的应用
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1,18(3):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