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野下提升党报理论宣传效果的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9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报纸研究
【作者简介】汪莉,大连日报理论专刊部编辑,副研究馆员。
党
报作为主流媒体,具有主流话语权的优势。
但是,在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新时代,党
报的理论宣传如何提升理论深度和思想内涵,如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承担起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的重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党报理论宣传更要遵循“三贴近”原则理论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高度概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而它不可能像具体事物那样丰富多彩,它只能是枯燥的,而不是通俗易懂的。
一些党报不考虑读者的广泛性,不研究理论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单纯地从理论到理论,纯粹地为理论而理论,理论宣传成了“鸡肋”,因而失去了广大的读者。
更有一些党报总是口气很大、态度严肃、指手划脚、居高临下,读者见了敬而远之。
新时代视野下的党报理论宣传,必须遵循党中央提出的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要用“贴近”说话,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使党报理论宣传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高党报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一)贴近实际,摸准时代的脉搏
只有面对现实,紧扣时代特征,理论之树才会常青。
一是党报理论宣传必须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关注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的重大课题作为党报理论宣传的中心任务,使理论宣传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这也是党报的重要政治优势所在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理论宣传要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
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党报理论宣传要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结合起来,凸现出本土性特色。
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进行理论宣传,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党委和政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安排做好解说工作,为党委和政府开展工作当好参谋。
(二)贴近生活,切忌“不食人间烟火”
党报理论宣传离不开火热的现实生活。
要做到贴近生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社会生活中的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关注各阶层人士思想观念上的现实问题,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不能避重就轻,回避矛盾;也不能孤芳自赏,自拉自唱。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党报理论宣传的新闻性。
理论宣传以新闻事实为基础,但与动态的新闻报道又有区别,其鲜明的特点是理论性强。
理论宣传要强化现实针对性,走进现实,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既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又要体现新闻价值。
理论文章并不像新闻报道那样侧重于表现“是什么”,它主要提出“为什么”、回答“怎么办”,“重在分析事实,解决问题,指明方向,从理论上分析现实生活变化的原因、事情发生的矛盾内涵、发展前景、未来趋势,并依此对现实生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贴近生活的理论宣传,才会把大道理、小道理讲透、讲活,才会令人信服,才会为人们所喜爱,才会经久不衰。
(三)贴近群众,激活“大地母亲”的能量
新时代视野下提升党报理论宣传效果的路径
汪莉
(大连日报社辽宁116001)
【摘要】在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新时代,党报的理论宣传要提升理论深度和思想内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承担起宣传教育群众的重任,必须遵循“三贴近”原则,并且要充分发挥评论的作用,必须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关键词】新时代;党报理论宣传;路径;“三贴近”;评论
68
2019.9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报纸研究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宣传
的目的,就是要使正确的理论为人民所掌握,使正确
的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要使理论宣传走进大众百姓,必须掌握好四个关键问题。
其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神,突出理论宣传工作的公共服务性质,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作用,服务好群众。
其二,要从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做好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的政策分析和解疑识惑。
其三,要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像毛泽东同志那样善于运用语言的逻辑力量,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而不能像毛泽东批评的那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其四,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以改革精神推动理论宣传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的创新。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新媒体来扩大党报理论宣传的舆论场,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提升理论宣传新成效。
二、新时代,党报理论宣传必须充分发挥评论的作用理论和评论是相通的,二者自是一家,相辅相成,谁离开了对方都会衰微。
新时代,党报理论宣传更是离不开党报评论的作用和作为。
社论、评论员文章等言论是报纸的导向,是评论的主体,辅之以时评,其势锐然。
优秀的评论不仅在当时能令人发聋振聩,流传下来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与启发意义,有些甚至有划时代的意义。
例如,战争年代,毛泽东的评论《别了,司徒雷登》等,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1991年《解放日报》连续发表了署名为“皇甫平”的系列文章,为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起了重要作用。
这就是优秀评论的巨大力量。
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评论更具有亲和力与公众的接近性。
近年来,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媒体在新闻评论方面重视程度增加,进一步认识到其在增强和提升竞争实力的作用。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影响力大的报纸都毫无例外地加强了评论力度。
《人民日报》的大多数版面都有评论,对读者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广州日报》十分强调自己的党报地位,因而很注意通过评论来表明其立场。
《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快评”,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思想特色,强化了报纸的言论效果,提升了报纸评论水平。
《羊城晚报》一版上开辟为民代言的“街头巷议”,是报社多年来悉心经营的栏目,也收获了一纸风行——上至高官巨贾,下至草根百姓,无不传阅,有口皆碑,“街头巷议”成为全国最有名的专栏之一。
但是,他们不满足于此,又开辟《新闻时评》专版吸引读者。
此外,《南方日报》《南方都
市报》都推出了时评专版,《新快报》打出了《新快评论》的牌子。
目前,许多党报都有专门的“本报评论员”。
《求是》杂志、《瞭望》杂志、《文汇报》等重要媒体,还有其报刊特约评论员。
此外,为配合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重要政策方针出台、国内重大社会事件发生,1993年起,人民日报社组织写作班子,以“任仲平”文章的形式,对关系国家发展全局性工作的事态进行针对性的深度评论,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著名品牌。
《解放日报》有个“吉方平”,评论文章遐迩闻名。
《深圳特区报》专门设立了由若干名评论员组成的评论组。
如此之情形,体现出报纸特别是党报对评论的重视程度,也说明了党报评论之重要。
三、新时代,党报理论宣传必须发扬“开门办报”的传统
“开门办报”是我党在延安时期提出的办报理念,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这是办人民满意报纸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党报理论宣传必须发扬“开门办报”的传统,使之成为新时代提升党报理论宣传效果的有效路径。
事实上,国内一些党报,其理论宣传版在加强编读互动上已经有所作为。
例如,《北京日报》在《理论周刊》开设“学习与答疑”专版,又如,《广州日报》在《理论周刊》开设“学习问答”专栏,邀请专家学者就读者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用前沿新鲜的观点、专家学者的视角帮助读者驱散眼前的思想迷雾。
再如,《大连日报》曾在其理论版开设“观点交锋”专栏,将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和典型事件交由市民进行同题评论,最终由编辑把关,将不同视角的观点呈现在版面,既满足了读者对新闻事件深入思考的需求,又使版面的可读性增强了,同时读者对理论版的关注度也提高了,多赢的结果使党报在理论宣传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时至今日,技术的发展为“开门办报”提供了新的交流方式,比如建立读者微信群,大家可以在“群”里互通信息,进行思想碰撞、形成一定共识的感兴趣的话题,为编辑选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这种交流方式比传统的信件邮件更具互动性和实时性,便利又及时。
加强编读互动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可以从受众的参与和反馈中检验理论宣传的效果,可以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洞察社会公众的意识走向,为理论宣传工作的改进在方向判断和指引上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杨法育.强化“三性”做好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J].新闻战线,2006,(11):73-74.[2]周鼎安,李初直.以新闻评论提升党报竞争力[J].新闻天地,2003,(7):30-31.
[3]杨钦.国平新闻评论的话语风格与身份建构[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15:3.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