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CT诊断价值与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5
1 引言
对食管癌患者采用的传统诊断方法为X 线检查,该诊断结果更为直观和简单,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而借助CT 诊断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些不足,可以更准确的显示病变组织的长度和位置。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且更加消瘦,多为中老年人,以男性患者居多,我院选取80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食管癌CT 诊断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65例、15例,所占比重分别为:81.25%、18.75%,年龄最大和最小分别为:78岁、45岁,平均为(61.25±4.31)岁,病程最长为8个月,最短为1个月,
食管癌的CT 诊断价值与应用
徐兴齐
(灌云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连云港 222200)
【摘要】目的:分析CT 诊断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8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增强扫描、平扫的方式做进一步诊断。

结果:80例食管癌患者的管壁厚度最长为29毫米,最短为5毫米,平均为17.5毫米,局部症状表现为菜花样肿块,且呈现为不对称性增厚或者环形增厚,在平扫时患者肿块的CT 数值在41到50Hu 之间,在增强扫描之后患者管壁的厚度会出现相应的变化,CT 诊断数值在70Hu 左右波动。

结论:对食管癌患者做CT 检查,可以更准确的判断病变组织的长度和位置,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食管癌;CT 诊断价值;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16-0105-02例18.2%发生出血,CT 检查提示占位效应20例90.9%;38例63.3%非血肿型:该型患者出血部位于皮质区27例71.1%,患者出血时间较晚,脑梗死后7天出血3例7.9%,14天后23例60.5%,21天后12例31.6%,CT 检查提示占位效应8例21.1%。

出血性脑梗死类型及其短期预后见表1。

表1 出血性脑梗死类型及其短期预后(n,%)
类型例数无变化恶化死亡进步显著进步基本治愈无效有效总有效(%)血肿型2245651114836.4%非血肿型
38
3
5
3
12
8
7
6
32
84.2%
3 讨论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因脑梗死过程中缺血处血管血流及其灌注再恢复而引起梗死位置发生继发性出血,通常该症患者的病情诊断尤为重要,其诊断结果与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相关。

脑梗死患者继发出血时,其并无典型临床症状,故患者病情极易被漏诊或者误诊,并对其治疗方案选择造成很大的影响。

临床上诊断脑梗死时,大都选择为患者行颅脑影像学检查,使患者病情及早明确,并为其选择科学适宜的治疗方案,避免其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

颅脑CT 为临床上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诊断时的首选检查手段,该项检查方式可获得极佳的诊断准确率,并有资料显示:CT 检查脑梗死患者时,能够及早发现患者转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情况,并能够获得准确的出血位置与范围,故该项检查手段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通常出血性脑梗死病情诊断影像依据为,颅脑CT 提示于
原有低密度缺血梗死区域可见点状或者条索状、斑片状以及团块状高密度影像。

并有资料显示:患者疑似渗血处及同期梗死处CT 值≥12.5Hu,则患者缺血性脑梗死位置具有少量渗血的几率很大,疑似渗血处及同期梗死处CT 值<12.5Hu,则患者缺血性梗死处发生少量渗血的几率小[1]。

通常出血性脑梗死发生越早,则其症状及病情加重的情况越严重,而反之则呈较轻状,并有资料显示: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出血发生时间与其病情预后相关[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肿型患者7天后18例81.8%发生出血,非血肿型患者14天后23例60.5%、21天后12例31.6%。

而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见起病危及、病情进展快,并可见典型临床症状,病情复杂多变,亦或者发生新体征;但非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则多无明显症状,其颅内压升高状亦十分稍见,病情发展平稳、缓慢,经治疗后患者均可得到良好的预后效果[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仅为36.4%,非血肿型则为84.2%,P <0.05。

此结果与上述报道中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应及早行颅脑CT检查,以依据其所获检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孙玉梅,王志强.CT 及MRI 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比较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5):1800-1801. [2]陈红梅.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1):193-194.
[3]张洪波,尤群生.42例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9):2616-2618.
10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8月 第2卷第16期
平均为(4.3±2.4)月,其中胸骨后疼痛、锁骨上包块、消瘦和衰竭、进食阻挡感、吞咽困难分别为:31例、6例、2例、35例、6例,纳入标准:①经诊断均为食管癌患者;
②顺从性较高患者;③所有患者均采取自愿原则参与此次研究,且签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配合度较低患者;
②思维不清晰,语言表达能力缺失者。

2.2 方法
CT机选用GE公司生产的多排螺旋CT机。

在检查的过程中,使患者处于仰卧姿势,在正式扫描之前,鼓励患者多喝清水或者服用500毫升已经被稀释后的1%造影剂, 充满患者的胃部,这样可以更清楚的观察贲门处是否存在肿瘤,如果情况需要可以在开始诊断前半小时之内,对患者服用两片654-2,口服该药物有助于使胃肠道平滑肌处于松弛状态,可以避免服用乙酰胆碱所产生的平滑肌痉挛状态,同时在服用过程中也可以抑制肠道蠕动,使食管腔充分张开,进而使检查达到满意的程度[1]。

常规平扫情况下的厚度为7mm,1为Pitch,如果情况需要可以对其实施增强和薄层扫描。

在使用增强扫描的过程中首先借助高压注射器用每秒3毫升的速度将100毫升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入患者体内,通过增强扫描可以确定患者体内肿瘤向管壁外部延生的范围大小和侵犯的深度情况,这样可以明确纵隔大血管与食管癌和纵隔淋巴结之间的联系[2]。

在扫描过程中的主要范围为:上部从胸廓处开始,下部接触到胃底附近、肝十二直肠和腹腔韧带部位以及腹部膈肌下面,上段扫面的过程中在食管癌病变部位扫描颈部,通常情况下摄入肺窗像和纵隔放大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扫描的过程中应需要一直用吸管不断将吸入的清水注入患者体内,借此来查看患者食管的张开时的情况和关闭的情况,是否存在支气管瘘。

扫描完毕后对图像进行处理,借助CT的强大处理能力对病变组织图像重建三维立体重建术,并对图像进行重组,对病变组织和周围部分进行深入的观察[3]。

3 结果
对食管癌患者进行CT诊断之后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食管壁有增厚表现,通常情况下,健康人食管壁的厚度在3毫米以下,如果超过5毫米,则为异常表现,在此次研究中,80例食管癌患者的管壁厚度最长为29毫米,最短为5毫米,平均为17.5毫米,局部症状表现为菜花样肿块,且呈现为不对称性增厚或者环形增厚,在平扫时患者肿块的CT数值在41到50Hu之间,在增强扫描之后患者管壁的厚度会出现相应的变化,CT 诊断数值在70Hu左右波动。

第二,食管癌管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的管壁较为狭窄,如针尖形状。

第三,还有其它改变,比如支气管、侵犯气管会发生变形,进而使管壁更为狭窄,气管远端部位会发生肺气肿和肺不张,严重时会产生支气管瘘。

同时还会影响心脏的大血管,如果肿块和周围主动脉相连接,薄层在扫描的过程中会表现为食管和主动脉间的脂肪线会不见,血管周边也处于模糊状态。

第四,出现转移情况,该情况多出现在淋巴结的转移过程中,而以纵隔淋巴结最为明显,如今该淋巴结的诊断标准为超过10毫米。

4 讨论
4.1 CT诊断价值
CT诊断在是食管癌检查中有缺点,比如和X线胃肠检查相比,它不够 直观和简便,但是也存在很多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更准确的了解病变的长度大小和具体位置,对肿瘤的具体定位较准确方面优于X线检查[4]。

第二,同时通过管腔判断病变组织的具体位置和长度大小方面,CT诊断结果较清楚,且准确度较高,但X线检查的结果确不是很理想,相关临床资料显示X线诊断的病变长度在4到13厘米之间,而CT诊断病变组织的长度在7到15厘米之间,相比之下,CT诊断结果的长度增加了4厘米左右。

同时CT诊断可以更清楚的显示肿瘤外侵和周边的脏器之间的联系[5]。

4.2 研究方法分析
近些年,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患食管癌的人数也逐渐则更增多,该病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具体症状为食管附近有一层脂肪围绕,而借助CT诊断和扫描,可以更好的明确食管的外部形状,更准确的辨别癌细胞向腔外部扩张的范围。

同时依据CT诊断情况可以对食管癌分为四期:IV期,患者病变组织的长度大于5厘米,病变组织明显向外部侵入,且出现器官和淋巴结转移情况;III期:和I期和II期相比,食管壁的厚度增加,在5毫米以上,病变组织的长度均在5厘米以上,有部分淋巴结发生转移,且病变组织出现外侵或进入肌层;II期:食管壁的长度变厚,在5毫米以上,病变长度最长为5厘米,最短为3厘米,没有发生病变转移情况,但部分肌层内部有病变侵入;I期:食管腔内有肿块出现,或者局部食管壁有增厚趋势,且病变组织长度在3厘米以下,没有发生转移,病变组织进入粘膜层。

前两期的食管癌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而借助CT诊断可以为医师提供更准确的切除位置,对于第三期患者需要先对其进行化疗,将转移的淋巴细胞变小,之后加以切除,在手术过程中如果遇到可以的病变组织,可以先对其进行标记,手术结束3周左右采用放射法加以治疗。

对于第四期患者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放疗和化疗,之后做进一步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康复,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卢万里,黄壮士.增强CT在食管癌术前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诊断价值[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26(5):344-347.分期及切除可行性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7):85-87.
[2]刘小静,苗重昌,周胜利.双源CT能谱曲线在食管癌诊断及其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7):692-695.
[3]隋秀莉,邓胜明,桑士标,等.~(18)F-FDGPET/CT检查在食管癌分期中的价值[J].广东医学,2017,38(s1):164-166.
[4]李东峰,徐慧萍.多层螺旋CT在食管癌手术切除的评估及预后评估[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
[5]邢媛媛,曹宏伟,仇恒志,等.食管癌CD34和VEGF表达与CT强化幅度的关系[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s2):120-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