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冲刺试题三(选修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冲刺试题三(选修一)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
而不可厉以名。
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7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力图在实践中推行德尔菲关于限度与节制的训导,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个被贫富纠纷所撕裂的城邦中引入一种社会平等的理想。
——赵明《论梭伦立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在政治上是如何实践“限度与节制”思想的。
(5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2)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对两国政治制度的影响有何根本不同?(6分)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3分)
- 2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但丁对地狱中的一位教皇尼古拉三世说:“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受的惩罚是公正的,……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你们把金钱作你们的上帝们和偶像崇拜者有什么不同?”
——摘自《神曲》材料二加尔文的信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
他的先定学说,就是
下面这一事实在宗教上的反映:在商业竞争的世界中,成功或失败不取决于个人的活动或才智,而取决于不受他支配的情况。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或行动,而是未知的至高的经济力量的摆布;在经济革命时期,当一切旧的商业路线和商业中心被新的所代替的时候,当印度和美洲已经向世界开放的时候,当最神圣的经济信条—一金银的价值——也已经开始动摇和崩溃的时候,这种情况就特别真实了。
—一恩格斯
(l)据材料一,但丁为什么在《神曲》中将教皇尼古拉三世安排在地狱?、其意图何在?(4分)
(2)但丁与加尔文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根
源。
(5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6分)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破仑在他出征埃及的短暂时间里,还粉碎了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
这为
天才的阿尔巴尼亚冒险家穆罕默德·阿里当政铺平了道路。
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革命的。
他开始兴修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棉花迅速地成为国家最大的资源;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建立一所翻译学校,在1835至1848年间将大约2000本欧洲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语。
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帮助他建立中东第一支新式的陆海军。
他甚至勇敢地试图在埃及建立一个近代化的工业结构,而且他的确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兴建了大量的工厂。
不过,这些企业最后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是怎样粉碎“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的?(4分)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2)据材料二说明穆罕默德·阿里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采取的措施。
(6分)
(3)据材料二说明穆罕默德·阿里向西方学习的最终结果及其原因。
(3分)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4 -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6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9分)
7.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
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9分)
(2) 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
由。
(6分)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
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臣等所居即天子之土,臣等所牧即天子之民,安能私有乎?今谨收集版籍(注:“版”是指各藩的领地;“籍”是指领地上的人民)奉上,愿朝廷处置。
——摘自《萨、长、土、肥四藩主奉还版籍奏文》(明治二年)朕惟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副,政令归一。
朕前听纳诸藩奉还版籍之议,新命各知藩事,使之各奉其职……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
——摘自《废藩置县诏书》(明治四年)(1)指出材料一所述的改革措施。
据材料二,概括废藩置县的过程。
(6分)
(2)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场改革的共同内容。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这一改革内容在作用上的相似之处。
(9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
……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
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8分)
- 6 -
(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7分)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逐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魏书》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两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4分)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5分)
(3)试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
(1)根据材料一,指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和“伟大的方案”的基本特点。
(6分)
(2)与材料一“伟大的方案”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
者为什么认为“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9分)
12.比较题: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
(1)相同:
①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
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2)不同:
①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
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②两者的性质不同。
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
- 8 -
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③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
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
④两次改革的结果与影响不同。
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俄国农奴制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1)相同之处:
①所处时代: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②国内背景: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
③方式: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
⑤客观效果: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⑥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⑦结果: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
国的侵略扩张。
(2)不同之处:
①面临的国际环境: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
②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
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
危机,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俄国改革不彻底,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国际环境:
①日本: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
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②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
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
①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②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3)思想文化:
①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②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4)领导力量:
①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②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力量弱小。
(5)改革途径:
①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②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
(6)改革措施:
①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
的具体国情。
②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
主宪政精神。
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
加之地方督
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2012年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期末复习试题参考答案
第1题:(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
(8分。
若答“经济、政治、文化、地理方面”的各得1分)
(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
(3分。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4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第2题:
(2)前者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后者使北魏建立专制集权国家(6分)
第3题:(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6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6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分)
- 10 -
第4题:(1)原因:教皇尼古拉三世贪婪腐化。
(2分)意图:否定教皇的权威。
(2分)
第5题:(1)措施:拿破仑占领埃及后,政治上,打击腐朽不得人心的马木路克武装力量,建立各级行政机构;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
影响:为穆罕默德·阿里当政创造了条件。
(6分)
(2)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翻译欧洲著作;聘请外国专家帮助建立新式的陆海军;在埃及建立近代化的工业结构。
(6分)
(3)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
(3分)
第6题:(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6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3分)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6分)
第7题:(1)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9分)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八
第8题:(1)措施:建立县制。
(2分)
过程:实行奉还版籍,任命藩主为知藩事;颁布诏书,废藩置县。
(4分)
(2)内容:改革地方行政体制。
(2分)
相似之处:消除了旧势力的特权:建立县制打破了分封制下秦国旧贵族的特权;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幕藩体制下藩主的特权。
(3分)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废藩置县结束藩国割据局面,实现政令归一,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4分)
第9题:(1)立宪是循序渐进的;立宪会使国家安定;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
(8分)
(2)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
(7分)
第10题:
(3)共同点: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获得了成功。
(6分)
第11题:(1)历史特征: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时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方案。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基本特点: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
(2分)
(2)进步之处:提出越早越快接受近代文化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3分)
说明:确立君主立宪体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推行文明开化,实现文化转型;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6分)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