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密高考探究规律课件岳麓版选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页,共36页。
②从经济角度看:三次(sān cì)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 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 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 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 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 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 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 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 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第十三页,共36页。
2.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píngdìng)“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 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 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 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 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改革
Ⅱ卷 45题
3.王安石变法
唐代币制改革的内 币制改革
容、意义 清政府建立养廉银 养廉银制度 制度的原因、作用
4.俄国农奴制
Ⅰ卷 45题 中国古代法律 法律的特点及影响
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2014年
南朝山泽管理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
Ⅱ卷 45题
制度改革
改革的背景
第五页,共36页。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第十九页,共36页。
(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性质相同。三次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革,虽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 (3)从三次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fēngjiàn)土地制度, 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戊戌变法未 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第十八页,共36页。
②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 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 强抵抗。 4.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 (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维新 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zāoshòu)西方工业国侵略、 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 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第二十二页,共36页。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 贴。养廉银的数目(shùmù),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 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 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第二十三页,共36页。
第十五页,共36页。
3.分析中国古代改革内容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 (1)特点 ①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 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 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 (guānlì)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 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第十页,共36页。
(2)从改革的内容看,多数改革都涉及政治、经济(jīngjì)内容,甚至还包含了军 事、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学习中要多做横向归纳和比较,如涉及土地问题 的改革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 本明治维新,还可以就这些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措施、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 (3)从改革的性质看,改革可划分为 ①奴隶制的改革:梭伦改革。 ②封建制的改革:商鞅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 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 新、中国的戊戌变法。
第九页,共36页。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仅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 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 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guójiā)发展和 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3.改革的类型 (1)从改革的程度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 ①在不触动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统治政策的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制度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
《清德宗实录》戊戌变法;
Ⅰ卷 45题
相关记载
清末新政
2013年 《中国通史》
Ⅱ卷 45题 相关资料
两税法
第六页,共36页。
规律(guīlǜ)认识
第七页,共36页。
一、全面认知与理解关于改革的规律性常识 1.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 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 杂性,不会一帆风顺(yī fán fēng shùn),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 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 因。
第十四页,共36页。
(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 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④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⑤看内外环境(huánjìng)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第二十五页,共36页。
解析 答案
[深化(shēnhuà)提升] 对改革原因的分析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 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具体来 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为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矛盾,增加财 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zhǐ chū)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答案 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 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解析 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这些银两……入不敷 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小部分作为 ( z u òw éi ) 各 级 衙 门 的 办 公 经 费 , 大 部 分 被 各 级 官 员 据 为 己 有 … … 引 发 民 变”“雍正帝……决定改革”等信息概括。
第八页,共36页。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 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2.分析改革的两大原则(yuánzé)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 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 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第二十四页,共36页。
解析 答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zhìdù)的作用。(7分) 答案 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jiǎnqīng)民众负 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解析 养廉银制度的作用可从积极(jījí)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
解密( jiě mì)高考 探究规律
第一页,共36页。
内容(nèiróng)索引
高考(ɡāo kǎo)考 向
规律(guīlǜ)认识
解法举例
第二页,共36页。
高考(ɡāo kǎo)考向
第三页,共36页。
最新考纲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
1.商鞅变法 年份
题号
情景设计
相关考点
2.北魏孝文帝 改革
第二十六页,共36页。
2.改革(gǎigé)的内容、特点 典例2 (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 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 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 言”;具有法律意义(yìyì)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 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 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第十一页,共36页。
4.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1)是否顺应(shùnyìng)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 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个方面 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 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实行。
第二十页,共36页。
解法(jiě fǎ)举例
第二十一页,共36页。
1.改革的背景(bèijǐng)、原因 典例1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45)【历史(lìshǐ)——选修1:历史(lìshǐ)上重 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 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 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 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 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 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第十二页,共36页。
二、有关改革问题的普遍适用解决方法 1.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 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yì shí):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新军特点、晚清 甲卷 45题 晚清军事改革
军事改革的影响
3.王安石变法
唐太宗谱牒改革
4.俄国农奴制 2016年 乙卷 45题
唐朝谱牒改革 的内容、作用
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孝文帝庙号改革 丙卷 45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内容、意义
第四页,共36页。
1.商鞅变法
Ⅰ卷 45题
2.北魏孝文帝 2015年
第十七页,共36页。
④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 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 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jìnxíng)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 目的。 (2)规律性认识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 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 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 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 多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