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巧算周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巧算周长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灵活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求解由小正方形拼合成的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拼合处与周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周长
2.长方形周长公式
3.正方形周长公式
二、运用平移、翻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形状,巧算周长.
1.移动哪几根火柴,就能使它变成正方形?怎样移?
火柴的总根数变没变?周长是多少根?你是怎样算的?
2.下面各图形行、列之间点与点的距离都是一厘米,几号图形的周长与其它3个不同?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有些图形通过将线段平移或翻转,可转化成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从而便于计算他们的周长.对于这些图形,这是一个巧方法.
三、重新认识长、宽或去掉拼合处的边,巧算周长.
1.求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14=4(cm)
2.用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正方形的2倍吗?(拼一拼,算一算)
(2+1)2=6(cm) 42-12=6(cm)
(板书:去掉拼合处的边)
3.你能用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吗?
①(4+1)2=10(cm) ②24=8(cm)
①44-23=10(cm) ②44-24=8(cm)
问:(1)为什么图②的周长比图①的周长小?(讨论)
(板书:拼合处越多,周长越小)
验证结论
(2)4个小正方形还可以怎样拼?你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拼法,并算出它的周长吗?(反馈)
(3)你发现了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四、综合练习
1.两个长7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怎样拼周长最大?2.有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长7cm,宽3cm,如图叠放,求图形的周长.
(1)指一指周长是哪一部分.
(2)拼一拼,算一算.
(3)选择答案:
①平移,翻转74=28(cm)
②(7+3)2=20(cm)
202-32=34(cm)
③7-3=4(cm)
(7+3+4)2=28(cm)
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结论.
比较:哪种方法最巧?
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四、作业:
1.用7张边长都是3cm的正方形纸,这样叠放,求周长,怎样求最简便?(21页7题)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2.23页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