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
作者:李亚男
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33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能力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牵引着学生,带领他们一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作者的真情。
从而达到一种审美享受和促进其精神成长的过程。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课堂教学多了许多枯燥乏味的理性的分析,少了应有的激动人心的情感体验,也因此我们看到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对课文漠然,对启发淡然。
难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效应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对认知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中,积极的情绪如快乐、赞许、叹赏等会造成精神的高涨,从而强化人的智力活动。
而消极情绪会抑制人的思维能力。
所以。
重视情感效应,加强情感体验可以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让他们学会用自身的经历与经验去与作者对话,从而去感悟人生、充实内心丰富情感。
其次,作为起主导作用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和开启学生的感情大门。
一、教师要把阳光洒向学生,自己胸中必须先有一轮太阳
要开启学生的情感大门,语文教师自己必须是情感丰富的。
这种丰富的情感表现,不是课堂上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涕泪横流的表演。
而是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所形成的独具魅力的文学气质。
课堂上。
老师亲切、柔和、自然的语气,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都会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亲切感。
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他的一颦一笑,无不是内心丰富情感的自然流露,无不牵动着学生的心绪。
使学生自然地产生钦佩之情,心理上就会亲近老师。
二、依据文本,挖掘情感因素,创设情境
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有:
1导语设境法
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使学生很快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
导语的设计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的老师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展现一幅幅感人至深的时代画面,或用多媒体播放直观画面,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那种情感氛围,去触摸作者情感的琴弦,去“弹奏”。
去领悟。
有的老师则用符合课文感情基调的音乐,或欢快,或激昂,或低沉,或悲痛。
渲染气氛。
激发情感等。
2朗读设境法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自然、流畅、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和体会作者洋溢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朗读的方式灵活多样。
可以教师范读,可以播放录音。
可以让学生高唱低吟等。
如教韦庄的《菩萨蛮》词时,就可以配以江南丝竹进行朗读,把学生带进极富诗意的江南水乡,去领略“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的美丽意境。
富有美感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
体会作品中的意象和情趣,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思想得到陶冶,心灵受到净化。
增强了审美的愉悦性。
3想象设境法
文学作品中。
作者在创设意境和塑造人物形象时。
往往融情于笔端。
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游其间。
入境入情。
如讲高适的《燕歌行》时,可以启发学生:诗中并无描写战斗的场面,但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战斗的残酷呢?“战士军前半死生。
”接着,教者请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翅,去体会1000多年前惨烈的塞外战场。
自然地激起学生对士卒征战之苦的同情。
对将帅临战失职(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愤怒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