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建筑光环境心理问题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建筑光环境心理问题初探
【摘要】幼儿的发展承载着祖国的未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成长环境以及身心健康。
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设计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幼儿生理及心理特点,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光环境主要影响要素与幼儿主观感受的关系。
【关键词】幼儿园;光环境;环境心理学
0 引言
幼儿园建筑光环境对幼儿认知的发展和幼儿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幼儿园建筑光环境设计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虽然部分原因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但是还是有一些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改善。
出于对幼儿心理和生理的重要性,幼儿园建筑光环境现状急需得到改善。
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同一色彩在不同灯光下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
再耀眼的色彩失去了光的照射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光环境,光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它不仅对幼儿的生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在阳光充足的天气心情感到愉快。
反之,在阴沉的天气会感到烦闷。
幼儿园建筑光环境设计应从幼儿心理的角度给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视觉环境,尽量减少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视觉差异,让幼儿和保育人员尽快的适应。
在这样的光环境中,舒缓幼儿焦躁、恐惧的心理感受,使其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活动。
1 幼儿室内光环境心理学研究
幼儿园建筑大多色彩单一,造型简单,难以给人独特新颖的感觉。
大多数设计师能够考虑到幼儿生理与成年人的差异,但是却往往忽略幼儿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幼儿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向“社会人”转化的阶段,幼儿们对家庭及社会角色的扮演都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一些社会行为开始由好奇转变为产生参与的渴望。
因此,需要创造满足幼儿这种心理活动转变的建筑环境空间,是他们形成对社会角色的初步认识。
1.1 幼儿心理特征综述
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
1)幼儿稳定性差,好动,需要通过环境的设计对幼儿的行为提供可靠的支撑和保障。
2)幼儿注意力相对不集中,好奇心较强,兴趣点转变较快,关注同一件事
物的时间较短。
3)活动时喜欢靠近地面或墙面进行活动,从这一点更加展现出对环境的依赖。
可以通过环境的趣味性设计来调整幼儿的行为活动。
4)幼儿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较差,不善于分辨和认识空间环境,因此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尤为重要。
环境设计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
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与成年人不同,成人的活动及行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幼儿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差,因此空间环境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2 幼儿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
幼儿环境心理学是一门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建筑环境设计,涉及两个领域的学科。
幼儿园环境心理学主要考虑幼儿园建筑环境对幼儿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这个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建筑环境对幼儿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的影响。
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七个方面。
二是建筑环境对幼儿个性心理的发展的影响。
包括能力、性格、气质、兴趣、需要以及动机。
因此,在进行幼儿园建筑环境空间的设计时应同时满足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
1.2.1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存在于某一个环境中的人通常会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有三个因素组成,也就是情绪的三个维度:(1)环境中个体是兴奋状态还是趋于睡眠状态;(2)环境中个体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3)环境中个体对环境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建筑环境的研究以及评价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展开进行考虑。
对已幼儿园光环境来说,应将“环境中的个体是快乐还是不快乐“作为研究的主要维度,而将其他两个维度作为次要因素。
换言之,就是研究幼儿园室内光环境与幼儿心理快乐与否的关系。
1.2.2 生态知觉理论基本理论
生态知觉理论认为:在任何环境中,只要视觉能够起一定的作用,那么人倾向于相信视觉反馈的信息,而不是相信触觉、听觉等其他感官反馈的信息。
幼儿同成年人一样,在视觉能够引起作用的环境中,他们会首先相信视觉所反馈的信息。
光环境与视觉息息相关,我们应将幼儿的这一生理本能作为出发点,使幼儿获得更为准确的视觉信息,营造良好的光环境,进而进行各种活动,确保室内生活的安全和健康。
2 照度、光色及灯具的选择与幼儿主观感受的关系
国内的大部分幼儿园都只能算作是成人建筑空间的缩小版,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并没有结合幼儿的心理学进行研究,往往只是从规范出发,结合传统设计手法,进行单一的色彩,玩具的陈设,并没有综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看到建筑光环境的特殊性。
2.1 照度与幼儿主观感受
德国的相关标准规定,教室里桌面上的照明度要达到500 lx,阅读时的桌面照明度要达到3000 lx以上,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室里桌面的人工照度一般不超过300 lx,有的甚至不足100 lx。
在活动室顶部或侧面引入照度均匀的光线,能够提高儿童的专注力。
研究人员曾通过一组照明改善前后的环境进行实验:对幼儿交往、食欲、身体条件、孤独感、自信心、脾气、焦虑感、整体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测试,进而得出结论:低照度使人觉得冷清、孤独;高照度的密闭空间让人感到不安、不自然。
因此,适宜的照度对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2.2 光色与幼儿主观感受
幼儿园光环境的好坏,幼儿对它的感受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
美国《时代》杂志曾报道ENFEL进行的一项研究。
报道涉及473个儿童智商的测量,当儿童在光色为黄色、橙色房间里受试时,他们的智商提高12点;而在光色为白色的室内时,他们的智商降低14点。
随后,他们对此做了一项分组研究,他把幼儿分为两组,让其中一组在光色为黄色、橙色的房间玩好看的积木,另一组在光色为淡蓝色的房间里玩耍。
经过6个月的观察,前者的智商要比后者超过15点,18个月后超过25点,而且前者的“积极社会反应”(友好的语言、微笑)增加了53%,而“消极的反应”(恼怒、有敌意)下降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