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阴市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2.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D.读出液体的体积
4.“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5.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6.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7.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Ⅰ可出去难溶性杂质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Ⅲ可杀菌.消毒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8.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的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l:1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10.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11.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客观事实微观解释
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水分子间存在间隙
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搅拌使扩散到水中的蔗糖分子更多
D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二者分子构成不同
A.A B.B C.C D.D
1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13.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
14.1869年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硫元素也排列其中,其化合价分别为-
2、0、+4,+6价,依次对应的化学式错误的是
A.H2S B.S C.SO2 D.H2SO3
15.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A1(C20H30O),会引起夜盲症。

下列关于维生素A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A1属于无机化合物
B.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D.维生素A1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16.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17.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18.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X Y Z W
反应前质量/g103900
反应后质量/g 3.23待测 3.2
A.W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19.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20.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B.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C.空气中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 D.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下图是实验室制备CO2,并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时,当关闭活塞M和N,向仪器②中注水,观察到_____的现象,说明装置漏气。

A 有气泡冒出
B 水不断流入①中
C ②中液面不下降
(2)关闭活塞N,打开活塞M,向仪器②中加入稀盐酸,当观察到C处的石灰水变浑浊时,装置B处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填下面的序号)。

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A 只有气泡出现
B 有气泡出现,液体逐渐变红
C 有气泡出现,液体变成蓝色
D 有气泡出现,液体变红后又变成无色
(3)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用A、D、E、F制取纯净、干燥的CO2气体,装置D是为了除去气体中的HCl气体,推测装置E中盛装浓硫酸的目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当观察到_____,说明F中已收集满CO2气体。

A 收集气体
B 得到更多的CO2
C 除去CO2中的水蒸气
D 装置G中两只蜡烛同时熄灭
E 装置G中的蜡烛熄灭,并且矮的先熄灭
F 装置G中的蜡烛熄灭,并且高的先熄灭
(4)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并测定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的体积,图示中加入少量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

A 隔绝氧气
B 降温
C 防止二氧化碳和水接触而消耗
(5)实验室某物质4.8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硫6.4g和二氧化碳2.2g,请通
过计算判断该物质的元素组成_____。

A 一定含有碳、硫、氧三种元素
B 只有碳、硫元素
C 含碳、硫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D 该物质中碳、硫元素质量比为3:16
22.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内容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
Ⅰ.打开K1,用注射器向盛有锌粒的A中注入稀硫酸,直至液
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Ⅱ.在K1上方导管口收集气体
(1)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B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用手捂住A瓶外壁,说明装置在左侧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____;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
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2)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气体收集完毕后,在不拆卸装置的
情况下,使A中未反应的稀硫酸大部分转移到B中的操作是:打开_____,关闭_____。

23.Fenton法常用于处理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

其原理是利用Fe2+和H2O2反应产生
能降解污染物的活性成分。

现运用该方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CP,探究有关因素对降解反应
速率的影响。

实验时,p-CP的初始浓度相同,温度恒为25℃或40℃.实验测得p-CP的浓
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

请回答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

实验编号实验目的温度/℃pH
浓度/(mg•L-1)
H2O2Fe2+
①为②③提供参照25320416.8
②探究温度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______ 320416.8
③探究溶液pH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251020416.8
(2)实验①、②表明温度升高,降解反应速率______。

(3)进一步实验发现,温度过高时,降解反应较难发生。

请从所用试剂H2O2的角度分析
原因:______。

(4)为测定不同时间内有机物降解的浓度,需在不同时间从反应器中取样,并使所取样品中的降解反应立即停止。

根据图示信息,请写出迅速停止反应的一种方法:______。

24.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部分固定装置省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a 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2)B装置可用来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

实验完毕后,通过某操作、再经干燥即可回收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则该操作的名称是______ ,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 、____、烧杯。

(3)用高锰酸钾制取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若用F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收集时气体应该由_______(填“长”或“短”)管进入瓶中。

(4)D装置与E装置在操作上的共同优点是 ____________。

用此类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
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氯酸钾制取氧气
C.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25.实验室制下列三种气体
A.O2:2KClO32KCl+3O2↑
B.CO2:______
C.Cl2:MnO2+4HCl(浓)MnCl2+Cl2↑+2H2O
说明: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

(1)写出制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下列有Ⅰ、Ⅱ、Ⅲ三种制气装置和Ⅳ、Ⅴ两个收集装置
①制取CO2应选取的装置是______,制取氯气应选用的制气装置是______;
②用Ⅳ装置收集Cl2时,Cl2应从______口(填导气管接口处的字母)进入瓶中。

(3)A装置用于制取氧气后,从剩余固体中分离出MnO2的实验操作步骤有溶解、过滤和洗涤。

其中过滤时用到的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4)用100g 36.5%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混合加热,理论上能制得Cl2的质量为______g,而至到反应停止时,实际收集到的Cl2质量远远小于这个数值,若操作正确,装置不漏气,则可能的原因是(只需答一条合理的原因)______。

26.某农村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在开展实验活动时,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结果配制几次所得的溶液都出现浑浊的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底部还出现白色沉淀物。

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奇异的现象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用山泉水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I、氢氧化钠样品不纯,含不溶性杂质;
II、氢氧化钠与溶解在山泉水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1)小明通过实验很快就排除了猜想I,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本地山泉水是硬水,含较多的碳酸氢钙。

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会分解,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都有碳酸钙生成。

(2)小红取来少量的山泉水于烧杯中,往其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到
____________的现象,确认所取的山泉水是硬水。

(3)小明和小红对所得的沉淀物中含有的碳酸钙进行实验:
_______________
(4)该山泉水经过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就可用于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27.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用E装置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_______(选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选填序号),可用D装置收集CO2的理由是_____。

(4)NH4Cl溶液与NaNO2溶液混合共热可制取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氨气。

如图是实验室制氮气并模拟合成氨的装置。

①合成氨时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

②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________现象。

28.下图是初中常见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a管中中气体为_________,试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

(2)B试验中气球的作用__________,若玻璃管中气体为50mL,要使实验成功注射器中气体至少需要_________mL。

(3)C中水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

(4)实验D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

烧杯中放有热水,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通过实验E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

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

综合分析上述五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①实验A中的水中加入稀硫酸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②实验B中实验结论为空气中氧气质量约为五分之一
③实验C中现象: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④实验D中的热水只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⑤实验E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
⑥实验E中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B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错误;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在空气中仅能出现红热现象,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结论而不是现象),错误。

故选B。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详解】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减慢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能做所有反应的催化剂,其它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以防止腐蚀胶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粮食酿酒是将粮食发酵,该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B、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C、烧制陶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燃烧,错误;
D、冶炼生铁是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根据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氧气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应是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符合题意;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的密度记为32,空气约29,故密度比空气大,不符;D.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生活中很多现象和氧气有关,不符。

故选B。

【点睛】
和空气密度大小的比较,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估测。

6.A
解析:A
【解析】
A、尘土是宏观物质,不是微观物质,不能用微观粒子来解释现象,符合题意;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不符合题意;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步骤Ⅰ沉降和过滤去除的是水中的不可溶性杂质,此项正确。

B、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此项正确。

C、液氯是水厂等常用的消毒剂,可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此项正确。

D、净化后的水含有可溶解性杂质,不是纯净物。

此项不正确。

所以应选D 项。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由图可知,甲的一个分子由5个原子构成;
B、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反应前后硅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C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选C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A正确;
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B不正确;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间隔变大,故C不正确;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故D 不正确。

故选A。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CO2+H2O=H2CO3,是气体的体积减小,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进入到试管中,试管内液面上升,①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电离是溶液呈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②正确。

正确的说法是①②,故选A。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大,与水分子间的间隙无关,选项A不正确;
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只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解时,水分子首先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各自两两重新组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因此水中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选项B不正确;
C、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是因为搅拌使得蔗糖和水充分接触,加快了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扩散速度,选项C不正确;
D、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其原因就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选项D正确。

故选D。

12.A
解析:A
【解析】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3.A
解析:A
【解析】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都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都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D
解析:D
【解析】A、H2S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正确;B、S是单质,化合价为0,正确;C、SO2中氧元素显-2价,根
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正确;D、H2SO3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错误。

故选D。

点睛:掌握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是解题关键。

15.B
解析:B
【解析】A、根据维生素A1(C20H30O)化学式可知,维生素A1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错误;B、维生素A1中C、H、O的质量比
=(12×20):(1×30):(16×1)=240:30:16,可见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正确;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20):(1×30)≠2:3,错误;
D、维生素A1是由维生素A1分子构成的,不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A1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详解】
A、ab段变红,bc段变蓝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C、b处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氯化氢分子运动的慢;
D、在该过程有新的物质氯化铵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
故选D
1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参加反应的质量或生成的质量。

X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是10g-3.2g=6.8g;Y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W的质量增多,W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是3.2g;6.8g>3.2g,根据质
量守恒定律,Z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是6.8g-3.2g=3.6g;根据分析,该反应是X→W+Z。

【详解】
A. 根据分析,题中反应为X→W+Z,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可能是单质,所以W 可能是单质,选项A正确;
B. Y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能确定其是否是催化剂,因为在有些反应中溶剂水的质量也不变,所以Y可能是催化剂,选项B正确;
C.根据分析,题中反应为X→W+Z,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因此该反应是分解反应,选项C正确;
D.根据分析,Z物质是生成物,所以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90g+3.6g=93.6g,选项D错误。

故选D。

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详解】
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B、由上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单质,正确。

故选B。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正确;
B、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正确;
C、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正确。

故选C。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B B C E C AD
【解析】
(1)在检查装置A 的气密性时,当关闭活塞M 和N ,向仪器②中注水,观察到水不断流入①中的现象,说明装置漏气。

解析:B B 2232CO +Ca(OH)=CaCO +H O ↓ C E C AD
【解析】
【详解】
(1)在检查装置A 的气密性时,当关闭活塞M 和N ,向仪器②中注水,观察到水不断流入①中的现象,说明装置漏气。

故选:B ;
(2)关闭活塞N ,打开活塞M ,向仪器②中加入稀盐酸,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当观察到C 处的石灰水变浑浊时,装置B 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出现,液体逐渐变红。

C 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的化学方程式是:2232CO +Ca(OH)=CaCO +H O ↓;
(3)关闭活塞M ,打开活塞N ,用A 、D 、E 、F 制取纯净、干燥的CO 2气体,装置D 是为了除去气体中的HCl 气体,推测装置E 中盛装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用来干燥气体)的目的是:除去CO 2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不支持燃烧,当观察到:装置G 中的蜡烛熄灭,并且矮的先熄灭,说明F 中已收集满CO 2气体;
(4)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并测定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 2的体积,图示中加入少量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和水接触而消耗,影响实验结果;
(5)实验室某物质4.8g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硫6.4g 和二氧化碳2.2g ,
6.4g 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质量为6.4g×32100% 3.2g 32162
⨯=+⨯,氧元素质量为6.4g-3.2g=3.2g ;2.2g 二氧化碳中碳酸元素质量为2.2g×
12100%0.6g 44⨯=,氧元素质量为2.2g-0.6g=1.6g ;
该物质质量为4.8g ,硫元素与碳元素质量之和=3.2g+0.6g=3.8g ,小于4.8g ,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碳、硫、氧三种元素;
该物质中碳、硫元素质量比为0.6g :3.2g=3:16;
故选:AD 。

22.看到B 装置左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Zn+H2SO4═ZnSO4+H2↑ k2,k3 k1
【解析】
【分析】
【详解】
(1)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
解析:看到B 装置左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Zn+H 2SO 4═ZnSO 4+H 2↑ k 2,k 3 k 1
【解析】
【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