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的灵魂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7月第21卷第3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H ebei N o rm al U n iversity(Social Science)
Ju ly.1998
V o l.21N o.3奥古斯丁的灵魂观
张 荣
摘 要 灵魂是奥古斯丁思想中仅次于上帝的概念。

灵魂的存在,其根据不在于它对肉体的依赖性,而在于思想本身,正是凭靠思想,灵魂才可以超越肉体的束缚,实现其生命的指令。

思想是灵魂通往上帝,进入上帝的最近入口。

关键词 上帝 灵魂 肉体 思想 信仰
分类号 B920
灵魂是奥古斯丁思想中仅次于上帝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哲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个关于灵魂,一个关于上帝。

”①若要了解奥古斯丁的思想,就必须先考虑他是如何看待灵魂、理解灵魂的。

一、灵魂与生命、思想是一致的
在奥古斯丁那里,人的灵魂就是生命的载体,而生命之载体就是思想本身,三者是一致的。

且看他对思想一词的释义:
(1)思想即指an i m a、an i m u s(通称灵魂)。

本来, an i m a专指赋予肉体以生命的原则②,为人与动物所共有,而an i m u s特指人的灵魂,这是他从罗马哲学家M.法罗那里借用的。

③这是一个更广泛的生命原则,同时也是一理性实体,是an i m a的最高级。

奥古斯丁有时又以m en s来指谓灵魂,即灵魂就是人的精神。

在《上帝之城》第十一章第三节中他即使用m en s一词。

(2)Sp iritu s,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术语。

在波菲利的意义上,Sp iritu s又叫再生性想象力,或者感性记忆,它比an i m a高,比m en s低④。

相反,按《圣经》的意义,Sp iritu s指灵魂的理性部分,是动物所不具有的人的一种特殊能力。


(3)思想又包括了m en s、rati o、in telligen tia,其中m en s包含着rati o(理性)和in telligen tia(知性),即思想包含了理性与知性,比Sp iritu s更高,是理性灵魂的最高部分,它与超感性事物及上帝有关⑥。

在奥古斯丁那里,理性(rati o)是一种思想的运动状态,促使思想为了联结或分离,从一种认识向另一种认识前进。

这种理性运动的结果便是知性(或理解),因此知性(In telligen tia)作为成果是人思想的目标,故此,奥古斯丁常用In tellectu s代替In telligen tia.
(4)In tellen tu s,这是灵魂的一种能力,由于它直接受神圣之光的光照,所以高于rati o,可以译为“智性”,这一概念是独特的,这是奥古斯丁综合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的成果,是理性与信仰结合而生的,人可以没有In tellectu s而有rati o,但是,人不可能在拥有rati o之前就拥有In tellectu s,In tellectu s是一种“内直观”,m en s通过它而感觉真理,正是为了这种内在直观,信仰才是必要的前提,即“为了理想而信仰”,所以,In tellectu s就成为灵魂通往上帝,进入上帝的最近入口。

二、灵魂是一实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奥古斯丁关于人的观点与其他所有基督教哲学家一样,坚持了人是由灵魂与肉体组成的传统观点,但也显示了他与众不同之处:首先,他突出强调了灵魂的实体性,他认为,“灵魂对我而言,似乎是一个有规定性的实体,是由理性武装起来的用以主宰肉体的实体。

”⑦其次,他认为,就人的认识所及,人是“一个随意使用肉体的灵魂。

”⑧奥古斯丁强调灵魂之于肉体的先验性,他很少讨论关于人的定义所存在的形而上学困难。

在他看来,关于人的形而上学特征的抽象问题乃是多余的,他首先关心的是至善的道德问题,而善的本性是
Ξ收稿日期:1997-08-25
精神的。

所以,奥古斯丁的人类学就极具心理学特征,与一种为其本质特征进行辩护的道德相关,也就是说,对人的灵魂与生命而言,追求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是首要的事。

至于合乎德性的生活,意味着拥有一种好意志,以谨慎、刚毅、节制、公正的德行达到最高的智慧。

他说:“一个有福的人是喜爱他自己的好意志,轻看其它比不上它的所谓好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在人欲求好意志时,是可能丧失的。

”⑨因此,从肉体束缚下解脱出来,就是生命的指令,是灵魂之为理性实体的意义所在。

他多次解释,像长、宽、高这些广延性的东西是物体的三维特征,不是灵魂的属性。

βκ问题在于:我们是从哪儿知道,广延不是灵魂的本质呢?回答只能是:思想以其直接的自明性而确知自己的存在。

换句话说,灵魂的存在,根据不在于它对物体的依赖性,而在于思想本身,“我怀疑,故我存在”。

正如他所言:“思想知道它存在,活着,并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活着。

”βλ思想的本质既然是认识本身,那么,它同时以它的存在认识它的本质,并知道其“所以是的是”。

这就是说,灵魂作为理性实体的根据只能是思想,表明奥古斯丁在灵魂观上的一贯立场,即思想、生命与灵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一致性,这也是希腊理智主义的某种延伸。

当然,正如他在强调灵魂作为理性实体的同时,是以上帝这一最高、最完满的实体为前提一样,他在强调思想作用时,也不曾忘记思想若不与对上帝的信仰结合,同样就有犯渎神罪的危险。

因此,奥古斯丁的确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继承了希腊人的精神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又极力使人的理性思维与基督教信仰结合,所以他才强调,人的思想只能是一“赞同性的思考”,是信仰之思,与希腊哲人的理性思考,特别是与近代哲学的自我意识,批判理性相去甚远。

三、灵魂与肉体的联结及其意义
从灵魂是一“被设定为主宰肉体的理性实体”这一定义中可以推知,正是灵魂赋予肉体以生命,因此灵魂高于肉体。

这是奥古斯丁与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主义的共识。

然而,灵魂为了使肉体获得生命,又必须与肉体联结,这对奥古斯丁而言,的确是一个奥秘。

所以,如何理解灵魂与肉体的联结,便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S・吉尔松认为,要想在奥古斯丁的论著中找寻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徒劳的。

βµ应当承认,奥古斯丁在把灵魂设定为一个“实体”时,实际上已经存在理论上的困难了,现在,他要讨论灵魂与
肉体的联结时,不得不再一次把肉体也设定为实体,否则,就不符合肉身复活的教义。

两种实体如何联结,为什么会联结、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就是他着重要解决的。

这些问题在希腊人那里,由于他们对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极为自信,因此像柏拉图派就采取轻视肉体的作法,将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看作灵魂的堕落,从而也就取消了肉体的实体性地位,从而坚持灵魂一元论。

可是,奥古斯丁必须面对两个实体相交的情形,因为这是人类自从原罪以后必须要发生的生存现实。

要从理论上阐释清楚是一件不易的事。

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是自然界最使人惊异的对象,因为他不能思议什么是肉体,更不能思议什么是精神,而最不能思议的莫过于一个肉体居然能和一个精神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他那困难的顶峰,然而这正是他自身的生存。

”βν我们认为,帕斯卡尔的敏思恰恰反映了奥古斯丁的问题,奥古斯丁必须对灵魂与肉体的联结作出自己的回答。

众所周知,柏拉图主义轻视肉体,否认灵魂与肉体相交的积极意义,奥古斯丁则明确承认,肉体不仅同样具有实体性,而且灵魂与肉体的结合,非但没有使自身落入墓穴,反倒成就着灵魂的事业。

他十分重视二者相交的积极意义。

他承继了普罗提诺“恶是善的缺乏”这一观点,继而认为,虽然肉体与灵魂都是实体,因为他们属于“存在的秩序”,但与上帝的存在相比,肉体与灵魂的存在性(或实体性)都是不完满的,处于缺乏状态。

它们只能是相对的实体,拥有不完善的存在、真实与善。

奥古斯丁在上帝这一绝对实体的统辖之下,基于肉身复合的教义,正视灵魂之于肉体的优先性,从灵魂的主动性(高贵性)来理解它与肉体的联结。

他不再像柏拉图那样,将肉体视作灵魂的坟墓,而是看作灵魂的运动场所。

在他看来,灵魂与肉体的联结有下降与上升两种方式。

灵魂下降到肉体并受制于肉体,这是意志由“中等之善”趋于“小善”,因此是存在的沉沦,也是恶的起源。

他在《论自由意志》一书中讨论恶的起源时,认为恶的原因不是肉体,而是自由意志本身。

基于德性论立场,他反对灵魂(意志)的这种下降,但是他也看到,这种下降为灵魂的再次上升埋下了伏笔。

也就是说,灵魂从肉体的束缚下摆脱,重新回到灵魂自身,这是上升,是“弃恶从善”,体现了灵魂的德行力量。

灵魂的这种提升既包括它自己的天性(即高于肉体的地位、秩序),所以超越肉体限制便是“生命的指令”;又包括上帝的救援。

因为“沉沦”是罪,赎罪的完成有赖于上帝。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无论如何,灵魂的这一降一升构成了生命的全部底蕴,只有经过这一双重运动,灵魂才有可能最后回到上帝的右边,享受永生。

由此可见,奥古斯丁十分重视灵魂对肉体(欲望)的超越,这是生命的本质。

由于这种超越取决于上帝的恩典,所以就削弱了自我思考对于人生的意义。

与此相反,帕斯卡尔更偏重于思想之于人的意义,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这就是他全部的尊严和他全部的优异”。

βν人的尊严在于他有思想。

但他同时也看到了另一面,“我们不肯使自己满足于我们自身和我们生存之中所具有的那个生命,我们愿望能有一种想象的生命活在别人的观念里,并且我们为了它而力图表现自己。

”βο为自己而活,也要为他人活着,前者凭自我反思,后者受他人思想的检验,考评,人有超越自我的冲动。

很显然,帕斯卡尔既是近代理性主义先驱者,也是奥古斯丁的追随者,在他那里,生命兼有思考与超越的双重使命,他对人的理解别具一格。

从帕斯卡尔的理解中我们不难发现,奥古斯丁不仅是希腊哲学传统的改造者,也是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中介者。

他对灵魂的理解也反映了这一点。

他的灵魂观构成了其人类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他的人类学虽然隶属于其神本学,但的确对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有着重要影响。

注释:
①奥古斯丁《论秩序》 .18,47。

②《忏悔录》 .6,10。

③《上帝之城》 .23。

④《创世纪注释》 .24、51,引自S・吉尔松《奥古斯丁引论》第465页。

⑤《论信仰与象征》 .23,引自同④。

⑥《问题集》83.7.引自同④。

⑦《论灵魂的量》 .22,《奥古斯丁晚期对话》拉德对照版,第49页。

⑧《公教会之路》 .27,52,引自《奥古斯丁引论》第
467页。

⑨《论自由意志》 .13,28。

βκ《论灵魂的量》 .4,他说:“物体就其概念而言,是具有长、宽、高等广延性的东西。


βλ《论三位一体》 .10,13,引自《奥古斯丁引论》第88页。

βµβνβο帕斯卡尔《思想录》 .72,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6页、74页、74页。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 050091
〔责任编辑 许婉璞〕
(上接第3页)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4页。

②《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76页。

③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27页。

④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世界科学社1982年版,
第2页。

译文作者引用时略有改动。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211页。

⑥《马克思茂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版,第575页。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 050091
〔责任编辑 傅德本〕
92
张 荣 奥古斯丁的灵魂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