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第一篇:《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
(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
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
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
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
都不露一丝笑容。
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
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
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课堂准备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
(二)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乱”?
2、怎么“乱”的?
3、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三)板书: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为什么会“乱”(板书)
1、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
(小组讨论)(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
)乱世出英雄(板书)
1、总括:(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2、故事讲述(1)退避三舍;(2)秦晋之好;(3)问鼎中原;(4)卧薪尝胆。
3、课本剧展示,回归历史:卫鞅力劝秦孝公纳其主张,实行变法。
4、齐桓公率先称霸(1)条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东方,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b)锐意进取,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c)战略战术——“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树立了威信,最终成就霸业。
(2)结果:齐桓公吹响了争霸有号角,诸侯之间互
相兼并,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出现了以齐、宋、晋、秦、楚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设问:如何理解争霸也是民族融合与进步的过程?(小组讨论)(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割据状态与规模缩小,有利于国家向统一迈进。
而且,诸侯国的兼并,使不同习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
4、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秦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
(1)秦为何成为“后来者” a)地处西北,国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国轻视,被拒于诸侯盟会大门之外。
(2)厚积薄发——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a)鼓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爵与田宅;
c)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
d)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b)涌现了一大批军事新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强化国家的控制力;d)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
e)但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惨遭酷刑而死。
乱之终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三、总结: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
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训练与评价课后思考: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正确地对待考试分数及考试排名,不要让考试分数左右着学生的情绪以及行为。
及时与家长沟通,改变家长们的功利性的行为,使学生健康成长,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第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现代的教师要成为学生信得过的朋友,倾述心声的知己,使学生压抑的心情得以释放,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余活动,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第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的特征,调整心理辅导的思路,比如,经过中考上到高级中学的学生,应该是本地区比较优秀的学生,但是到了高中以后,各地区的优秀学生汇集在一起后,起点相同,原来的优越感不复存在,反而多了残酷的竞争,这是教师就要给学生进行自信心的教育,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心理失衡,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第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全方位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总体的表现和延续。
帮助和教会学生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
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只要班主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就能够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一定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二篇: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闵行中学
范江
【教学立意】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天下大乱;诸子百家为实现天下大治,竞相争鸣,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路径。
【教学目标】
知道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表现和诸子的基本观点;通过分析导致百家争鸣出现的诸多因素,体验历史现象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习得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成因的方法;领悟先秦诸子实现天下大治
的伟大理想和强烈的人文关怀。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
难点:诸子的主张和对后世的价值。
【教学过程】
环节1:出示历史学家对“轴心时代”一段论述(见资料附录1),提出问题:此时各文明出现了哪些伟大的精神导师? 他们分别从哪个角度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历史上的处境等根本性问题?
设计意图:引出百家争鸣现象,导入新课,并点出中国思想家思考的角度与其他文明思想家的差异,为课后总结埋下伏笔。
环节2:通过“中国社会急剧变革,出现了诸多新现象、新事物”进入本环节。
呈现图片(郑庄公举行大典留下的祭祀坑)和周郑交战的一段历史叙述(见资料附录2),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材料反映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政治新格局。
设计意图:以二则材料表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并接着叙述春秋战国出现的政治混乱局面,进而顺利引出该时代的特征:天下大乱。
环节3:以“变革还不止于此,经济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过渡进入本环节。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质农具图片(见资料附录3),介绍铁器的出现和优点,以文献中记述的历史人物姓名和考古成果牛尊(见资料附录3)相互印证表明当时已出现犁耕。
设计意图:叙述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阐明社会变革的经济因素。
环节4:通过“经济的变革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化”进入本环节。
用廉颇门客的一段话(见资料附录4),启发学生思考该门客眼中天下人交往的原则。
设计意图:由该材料体现当时追逐利益的社会风气。
环节5:叙述私学的兴起,旧的社会等级崩溃,知识分子游离出来形成新的士阶层。
设计意图:表明士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也是当时最活跃的阶层,成为百家争鸣的主体。
环节6:提出“怎么从大乱到大治?”这一关键问题,并讲述百家
争鸣的出现。
设计意图:该问题既是对此前几个环节的总结,也是诸子百家思考的核心问题,为此后儒法道三家观点的介绍建立主线。
环节7:依据《论语》中几段的经典语句(见资料附录5),阐释孔子“仁”、“礼”思想。
设计意图:以孔子的语录来介绍其思想,突出儒家以道德协调人际关系,重构社会秩序的特点。
环节8:以孟子(见资料附录6)和荀子(见资料附录7)的经典语录介绍二人的核心观点。
设计意图:阐述二人的思想,强调孟子思想中对君主的制约。
环节9:依据韩非子的经典语录(见资料附录8),请学生们思考法家对社会变革的态度和法家“法治”的价值。
设计意图:表明法家对社会变革的肯定态度影响了其主张,凸显法家以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重构社会秩序的特点。
环节10:用老子的经典语录(见资料附录9),介绍其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思想。
设计意图:强调老子思想中的哲学色彩,突出其希望回归自然、原始状态来化解争端、恢复秩序的特色。
环节11:以板书回顾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启发学生思考诸子百家虽然具体主张迥异,但思考角度是一致的。
设计意图:在复习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出诸子百家思考的角度都是实现天下大治,进而点出中国知识分子重政治、重人事的特点,回答了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实现了前后呼应。
环节12: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诸子百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为过渡,进入本环节:历史的“近”与“远”。
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儒法道三家中,哪个学派在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为什么?从历史长时段来看,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有何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和深化。
第一个问题从当时来看,理解了为何法家受君主欢迎,自然就明白为何儒道不为君主所欣赏。
第二个问题从历史长时段来看,通过挖掘儒法道三家思
想对中国社会的价值,凸显他们塑造民族文化基因,成为民族文化之根的巨大影响。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孔子陪坐在鲁哀公身边,鲁哀公赐给他桃子和黍子。
孔子先吃黍子而后吃桃子,鲁哀公身边左右侍从都掩口而笑。
鲁哀公说:“黍子,并不是吃的,而是用来擦拭桃子的。
”孔子回答说:“我知道这种用法。
那黍子是五谷中排在第一位的东西,祭祀先王时它是上等的祭品。
瓜果蔬菜有六种,而桃子为下等品,祭祀先王的时候不得拿进庙中。
我孔丘听说,君子用下等的东西擦拭高贵的东西,没有听说用高贵的东西来擦拭低贱的东西。
如今用五谷中高贵的来擦拭瓜果蔬菜中低贱的,是用上等的来擦拭下等的。
我以为这样做损害了礼义,所以不敢把桃子放在宗庙的祭品前面先吃。
”
(1)列举孔子的主要贡献。
(3分)
(2)概括材料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
(4分)
(3)这段故事来自《韩非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为何要塑造以上孔子形象?(6分)
【资料附录】 1.轴心时代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此时,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一些伟大的精神导师。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2.新格局
(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郑庄公行大典的祭祀坑 3.新工具和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
青铜牛尊(春秋时期)
《史记》等古书记述孔子弟子的名字: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
4.新风气
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孔子:以仁释礼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克己复礼为仁。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论语》
6.孟子:呼唤“仁政”
“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孟子》
7、荀子:“礼法并用”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荀子》
8.法家:厉行“法治”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韩非子》
9、道家:无为而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小国寡民。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老子》
第三篇: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第7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
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
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
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目标,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③认识到分解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教学重点:
①因为齐桓公第一个称霸而且其过程在诸侯国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齐桓公称霸作为一个重点。
②城濮之战,长平之战为代表的战役对于争霸局面和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所以也为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的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
重点的突破方面齐桓公称霸可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谈话、组织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齐国和晋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
两个战役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讲述故事演故事的活动中去,用文艺形式深化本课知识,加强学生对成语故事重新思考,使学生的情感认识不断升华。
难点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和辩论,由浅入深地使学生了解这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是战争,并以战争为主线,贯穿整个历史时期的始终,了解战争既有残酷的一面,同时又具有现实作用的另一方面,突破难点。
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老师方面:根据教学实际,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二幅地图进行多媒体处理;指导学生编排“纸上谈兵”的历史小话剧。
设计好几组问题的讨论方案。
学生方面:
1、利用历史成语故事的出处,让学生根据史实解释成语,得到启示,提高文学修养。
2、通过绘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方位示意图,渗透地理学科知识。
3、设计历史小话剧“纸上谈兵”,并编排。
4、利用齐国、晋国进行的改革,让学生联系今日中国之改革,渗透改革是强国之路。
5、用“卧薪尝胆”的启示,向学生渗透人应该有志向和毅力。
6、通过学习本课的史实,挖掘人才、改革、富国的关系,渗透创新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请复习小导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
教师作评价。
二、导入新课:
播放flash动画:《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组织学生讨论:
1.这个片子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烽火戏诸侯)
2.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讲的一个什么故事相似?(狼来了)3.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
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烽火戏诸侯和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西周灭亡后,东周开始。
东周又分春秋战国时期。
〖屏幕显示〗
(一)春秋五霸——五霸相继(前770~前476年)1.著名霸主:【师】同学们,关于春秋五霸,你知道些什么?
【生】(踊跃发言)
【师】归纳: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吴王夫差。
本课需要我们识记掌握的主要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2.齐桓公首霸原因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以齐桓公的身份)。
【师】归纳:〖屏幕显示〗
① 优越条件——盛产渔盐,经济富裕
【师】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师】如何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造、开发、利用)【师】要实现这个转化过程,最需要什么?(人才)【师】齐国是否重用人才?重用什么人?(管仲)② 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③ 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师】管仲,是齐桓公首霸的关键人物.齐国的改革主要是由他负责实施的.〖屏幕显示〗【师】何谓“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有什么高明之处?(指导学生阅读“尊王攘夷” 的注解。
)【生】答略【师】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对外扩张。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3.晋楚争霸——问鼎中原
【师】在晋楚争霸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生】城濮之战
〖屏幕显示〗【师】对!这场战役中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生】退避三舍!
【师】“城濮之战”后,进入晋国称霸的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楚庄王取而代之,做了中原霸主。
【师】春秋未年,江南吴越两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在吴越争霸
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卧薪尝胆)【师】哪一个同学能否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由一个学生手持自制卡片“卧薪尝胆”介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启发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过渡〗从刚才的学习和思考中,同学们了解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等霸业的过程和不同方式。
现在请同学们谈一谈,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你能得出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和国家走向富强的启示吗?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富国强兵的关键所在
归纳: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所以,作为一名学生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过渡〗
经过春秋近三百年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周王的地位一落千丈,周王几乎被遗忘,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
这样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
(二)战国七雄——七雄并立(前475~前221年)1.战国的形成:
【师】⑴ 以故事形式讲述,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幻灯片展示)⑵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幻灯片展示)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相关小字部分,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知道孙膑所起的作用。
【师】与长平之战有关的成语是什么?(纸上谈兵)
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们来表演一下“纸上谈兵”小话剧(角色有赵括、赵括之母、廉颇、旁白——由教师用卡片展示人物角色)旁白:长平之战,赵王听信谣言,撤下廉颇,而换上赵括
廉颇(语重心长):秦军现在士气正盛,锐不可挡。
我军应当以守为主,耗其士气,以期其自退。
赵括:大敌当前岂能不打?你是老了,我可不能辱没了我将门虎子的名声。
赵母(担忧):孩儿,你空有腹中的万卷兵书,而无实战经验,纸上谈兵是万万不可的。
你要听廉颇老将的话才是。
赵括(不以为然):他只是胆小如鼠之辈而已,母亲,你放心,我一定不辱没赵王使命,全军出击,攻破强敌。
赵母(无奈):哎……赵国亡矣!廉颇(连连摇头)
学生自己反思“纸上谈兵”的历史教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事不能眼高手低;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等。
同学们的这场表演非常精彩,在这场战役中,赵国四十多万人被坑杀。
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最残酷的战役之一。
此后赵国力量严重削弱。
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师】同学们学习春秋战国一课后,能否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历史时期最显著的特点?
【生】战争
【师】战争给整个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辩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任何问题我们都应该全面看待。
战争的确造成了很多的破坏,但同时它也加快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三、课堂小结:
学生齐声朗读歌谣,并抄下来:(幻灯片展示)
春秋五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有管仲。
齐楚秦燕赵魏韩,桂陵马陵孙膑谋。
长平之战秦称雄,封建社会始形成。
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斓的年代。
从政治历史的角度看,它展示了众多国家的外交手段、军事谋略、政治较量、社会变迁而形成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
从文史的角度看,则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既是我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又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那么,有秦国在战国末期长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