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文化建设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动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促进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一节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自然紧密相联,文化是在一定自然中形成的文化,自然是在一定文化下形成的自然。

自然的多样性孕育了文化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守护着自然多样性。

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为文化建设扩大新视野、注入新内涵、赋予新任务,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文化条件
一、文化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
文化是在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互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的总和。

很多文艺作品主题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些作品主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文化的来源,还是文化的内容与对象。

马克思指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一方面作为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自然界不仅是人的无机身体,而且也是人的意识的无机界。

自然生成人的意识,或人在意识中复现、认识自然,就是文化。

就横向而言,文化是人适应自然的产物,不同的自然塑造不同的文化传统,造就不同的文化—环境范式。

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民族,形成了与草原环境相适应的草原文化;威尼斯河流纵横、港口密布、交通便利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平原地区则形成了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农耕文化等。

文化具有地方性和多样性,犹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造成的生物多样性。

就纵向而言,人类在不同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争论,构建了不同的文化,导向了不同的文化目的;或者说,不同时期的文化代表了不同的人与自然关系,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

余谋昌指出:文化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人类靠文化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产生出新的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也相应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文化反过来又影响自然环境
文化虽然是人适应自然的产物,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自然的塑造。

相反,文化一经形成,就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孕育自己的自然环境。

甚至有学者认为,在影响生态的一切因素中,最大的力量是文化。

健康的文化守护自然环境。

我国西藏、云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特珠文化守护着当地自然环境,如藏族
同胞对水、土、山、森林等自然界抱着敬畏的心理,迪庆境内的梅里雪山被居民奉为神山,任何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加之海拔的原因,山上终年积雪、景色秀丽。

各民族通过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特殊文化,即与自然对话的特殊方式和模式,维护和改善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环境。

不良的文化破坏生态环境。

历史上古文明的兴衰除外力原因外,大多是由于其文化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社会或自然条件,或在反自然的文化指导下采取了不正确的适应方法,从而导致了文明的崩溃。

复活节岛人类文明的崩溃多半是宗教的缘故,巨大的石头像是岛民膜拜的对象,他们不惜砍伐树木用来运输和竖立起那些石像,宗教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可能成为其灾难性行为的诱因。

相对于少数民族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汉族人对自然无所顾忌、无所敬畏,因而成为自然环境的破坏者。

从正反事例中可以看到,任何一个社会成败的关键在于,知道哪些核心价值观应该继续尊崇,哪些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摒弃,并寻找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核心价值观。

三、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
文化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影响文化建设。

一是扩大文化建设的新视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文化建设生态化,文化建设不能漠视生态问题的存在,必须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要求,强调文化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

二是注入文化建设的新内涵,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生态世界观、生态自然观、生态人生观、生态价值观、生态生产观、生态发展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等新观念。

三是丰富文化建设的新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创新了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影响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建设可以发挥引领生态文明风尚、生态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文化建设既要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服务,更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发挥生态功能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化建设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思想引导和智力支持。

总之,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必须推动两大建设协调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发展,努力实现文化生态化。

第二节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
既然文化与自然、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严格遵循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规律。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文化角度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

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就是文化价值问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文化转型,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一、生存危机就是工业文化危机
从表面看,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冲突;从实质看,生态危机的背后是文化价值危机。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主要是人类自身行为失范造成的,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危机,是人类对
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判断发生了严重失误。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是种落后的文化现象。

美国生态社会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于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将人从宗教中解放了出来,将人由奴婢变成了主人,有力推动了工业文明产生与发展,但这个新主人又将自然变成了自己的奴婢。

因此,工业文明是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主导,以机械世界观来认识和征服自然界,以物质消费最大化为社会进步尺度的文明。

在工业文明时代里,经济文化、物质文化、技术文化、消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强有力的工业文化体系所控制。

正是这种工业文化成为全球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

哲学家欧文·拉兹洛指出文化确实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决定性力量,许多冲突表面上看来是政治性的,实际上包含着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源。

就人对自然的破坏而言,在它背后就是西方的主流文化支撑着的观点,人是为了自身的目的才征服并控制自然。

二、建设生态文明呼唤文化转型
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拨,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而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反思工业文化,推动整个文化价值的变革,实现工业文化转向生态文化。

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切利指出人类创造了技术圈,入侵生物圈,进行过多的榨取,从而破坏了人类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础。

因此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只有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革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明确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工业文明时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文化角度而言,意味着文化发展要从工业文化走向生态文化。

为此,我们必须抛弃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化,大力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将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等。

这些新思想深刻表明,我国文化建设正在转向生态文化新阶段。

三、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与社会文化或人文文化概念相对应的一种新的文化观念。

其中,社会文化主要探讨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化是要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所谓生态文化,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及其被环境所改造的过程中,在文化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就蕴含和表现在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
织、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之中。

简而言之,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这标志着人的价值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要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传媒、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体系。

国家林业总局贾治邦局长要求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作为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生态文化是继原始文化、科学文化之后的一种新型文化,是适应了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求的文化新形态,是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

建设生态文化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生态思想保证、强大的生态精神动力、有力的生态舆论支持、良好的生态文化条件。

第三节文化建设生态化
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我国文化建设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主要任务。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人文化建设,就是文化建设各方面都要以生态为导向,生态导向是文化建设按生态方向,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发展,即中国语境中的“生态化”。

文化建设生态化主要体现为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产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生态化。

一、核心价值体系生态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对其提出了新要求。

“生态文明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观,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把人类文明带上正确的轨道。

而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要将生态价值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也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生态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生态核心价值体系。

1、坚持生态马克思主义指导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尤其坚持生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指导地位。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尚未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及其生态文明理论,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地位。

为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基本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尤其是引导党员干部深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贯彻党的生态文明基本理论、基本经验;深入研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课题,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把建设生态文明
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将生态文明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普及宣传教育,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生态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应创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学,并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

2、坚定生态文明的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点内容。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理想信念,从最初的四个现代化,到后来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再到如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从生态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领域,到生态文明是现代化发展方向,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开放特征。

不同时代的人们,面临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

当前。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但不少人认识中国梦局限于物质富裕方面,美丽中国梦尚未成为社会公众的共同理想。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理想、生态文明国情、生态文明形势、生态文明政策、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等教育。

只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梦的共同理想,才能为我国率先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3、弘扬生态民族与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融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弘扬生态民族精神和生态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中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是我国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但长期以来爱国主义主要强调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器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其实,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生态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新内涵的今天,爱国主义理应加入生态文明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当前爱国主义具体行动,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生态爱国主义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就是其时代精神。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

我们必须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时代精神教育,引导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解放思想,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4、树立与践行生态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的基本看法,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类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并践行生态荣辱观。

事实上,在"
八荣八耻"荣辱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要求:热爱祖国,包括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服务人民,包括服务与满足人民的生态需要;崇尚科学,包括崇尚生态科学与生态技术;辛勤劳动,包括生态文明领域的辛勤劳动;团结互助,包括推己及物、不能损害自然;艰苦奋斗,包括节约生产与绿色消费;遵纪守法,包括遵守生态纪律与生态法律等。

社会主义生态荣辱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彰显,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方式的"荣"与"耻"的判断。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荣辱观,还应增加“以爱护生态环境为荣,破坏生态环境为耻”新要求。

树立和践行生态荣辱观,就要广泛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公民树立生态道德观和价值观;大力开展生态法制教育,比人们懂得各种保护自然环境的法规与条例,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懂法、守法、用法。

5、培育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紧密相关,核心价值观需要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理念需要融入核心价值观中。

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为核心价值观注入生态元素,形成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生态富强、生态民主、生态文明、生态和谐是国家价值观的生态维度,是建设生态国家培育生态国家价值观的目的;生态自由、生态平等、生态公平、生态法治是社会价值观的生态维度,是建立生态社会培育生态生活价值观的目的;生态爱国、生态敬业、生态诚信、生态友善是
个人价值观的生态维度,是培养生态公民培育生态个人价值观的目的。

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生态国家、什么样生态社会、什么样生态公民,这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二、优秀文化作品生态化
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作品和精品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

目前,我国文化产品有了较大发展。

“十一五”时期末,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作为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产品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题材的产品,目前这类文化产品尚不能满足人民需求。

因此,我们要坚持为人民生态需要服务、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服务的方向,创作生产出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生态文化产品与精品。

1、发展生态哲学社会科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始了生态化进程,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与研究成果。

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化学领域的余谋昌及其《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化学》等作品;生态经济学领域的刘思华及其《生态经济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等成果。

但是,我国缺少像罗尔斯顿及其《环境伦理学》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精品力作。

为此,我们必须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生态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中国化、国外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学、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政治学、生态文化学、生态社会学、生态教育学、生态文艺学、生态心理学、生态民族学、生态传播学等学科研究;加快生态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生态文化体系的科学成果转化,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研究项目,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生态文明优秀成果。

2、加强生态新闻舆论工作
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尖锐,使生态新闻舆论成为新闻舆论的重要内容。

生态新闻就是以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具有导向、监督、教育、服务等多种功能,在宣传生态知识、传播生态信息、提高生态意识、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化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批环境新闻记者群,涌现出《伐木者,醒来》等一批新闻舆论作品。

但是,当前我国生态新闻存在模式固定、内容雷同、缺少新意等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新闻报道增设生态专题会栏,积极报道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以及先进典型及其经验;加大对利益紧密相关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以及我国政府采取有关措施等问题的新闻报道力度创新生态新闻舆论宣传形式,新闻媒体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信息与感情沟通,选择好角度,找准切入点,形成生态合力;转换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报道思路,将环境事件变成一次共同应对、増强全民生态意识的机会。

总之,生态新闻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新闻观,积极宣传党的生态主张、弘扬生态正气、传达生态民意、引导生态热点、疏导生态情绪,确保人民的生态知情权、生态参与权、生态表达权、生态监督权。

3、推出优秀生态文艺作品
生态文艺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题材,或者主要反映生态内容的文艺形式。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生产更多、更好、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能打动人心的生态文艺作品,以此来引领、推动和影响全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和把握,自觉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诞生了一批生态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代表作。

如,哲夫的《哲夫文集》,徐刚《伐木者,醒来》,姜戎的《狼图腾》等生态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