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外篇第二十二知北遊_国学经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篇第二十二知北遊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釋文:“弅音紛。

李云:‘隱出弅起,丘貌。

'”而適遭無為謂焉。

成云:“此章並假立姓名,寓言明理。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汝也。

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居處服習。

何從何道則得道?”從,隨從。

道,由也。

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宣云:“本無。

”知不得問,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丘,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之,此也。

狂屈曰:“唉!釋文:“李音熙,云:‘應聲。

'”予知之,將語若,汝。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問,反于帝宮,見黃帝而問焉。

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宣云:“ 皆言自然乃合道也。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無為謂與狂屈。

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

成云:“引老子經為證。

”道不可致,郭云:“道在自然,非可言致。

”德不可至。

郭云:“不失德,故稱德,稱德則不至也。

”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為仁可也,虧仁以為義亦可也。

禮相偽也。

禮文而偽。

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

'故曰:‘為道者日損,郭云:“損、華,偽也。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郭云:“華去而朴全,則雖為而非為也。

”成云:“引老經重明其旨。

”今已為物也,宣云:“樸散為器。

”欲複歸根,宣云:“欲反於道。

”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宣云:“死生迴圈無窮。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若死生為徒,宣云:“死生為一氣。

”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宣云:“萬物之生死,總一氣也。

”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宣云:“以生為神奇而美之,以死為臭腐而惡之。

”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

故曰:‘ 通天下一氣耳。

'郭云:“死生彼我豈殊哉!”聖人故貴一。

”宣云:“以上皆言道也。

”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

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

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宣云:“近於無知。

”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宣云:“道本不容言。

”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

宣云:“無為謂終於無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宣云:“利及萬物,不言所利。

”四時有明法而不議,宣云:“氣候明分,不須擬議。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宣云:“各有成性,不煩詞說。

”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原,本也。

以覆載為心,其本原與天地同,又萬物各有生成之理,因而達之。

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以天地為法。

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上彼,彼天地;下彼,彼物。

姚本“今”作“舍”,云:“從劉得一本改。

”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物自變異,莫知根原。

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

扁然,猶翩然。

自古以來,永永固存。

六合為巨,未離其內;秋豪為小,待之成體。

宣云:“大無外,小無間。

”天下莫不沈浮,終身不故;成云:“浮沈升降,新新相續。

”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

郭云:“不待為之。

”惛然若亡而存,成云:“惛然如昧,似無而有。

”油然不形而神,油然而興,不見形跡,化馳若神。

萬物畜而不知。

萬物被畜養而不自知。

此之謂本根,可以觀於天矣。

達其本根,可與觀自然之天矣。

齧缺問道乎被衣,釋文:“被音披,本亦作披。

”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宣云:“體靜神凝,則和氣自複。

”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

俞云:“淮南道應〔一〕篇、文子道原篇並作‘正汝度' 。

此文一當作正。

度,猶形也。

”案:言心斂形正,神明自歸。

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自然道德在身。

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成云:“瞳焉,無知直視之貌。

”案:初生之犢,天性純一,故以為況。

言未卒,齧缺睡寐。

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釋文:“體向所說,畏〔二〕其視聽以寐耳。

受道速,故被衣喜也。

”曰:“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成云:“形同槁木之骸。

”案:徐無鬼
篇亦作“槁骸”,齊物論作“槁木”,庚桑楚作“槁木之枝”。

人百骸猶木眾枝,是“ 槁骸”即“槁枝”矣。

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郭云:“與變俱也。

”媒媒晦晦,釋文:“媒音妹。

”案:陸讀為眛也。

無心而不可與謀。

宣云:“彼既無心,我不容有言。

”彼何人哉!”郭云:“獨化者也。


〔一〕“道德”,原誤“道德”,據淮南子改。

〔二〕“畏”原作“謂”,據釋文改。

舜問乎丞曰:李云:“丞,舜師。

一云:古有四輔,前疑後丞,蓋官名。

”“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俞云:“齊策高注:‘委,付也。

'左成二年傳杜注:‘委,屬也。

'天地之委形,謂天地所付屬之形也。

下並同。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

宣云:“形形相禪,故曰蛻。

”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

一生之中,行則有往,而究不知所往;處則有持,而究不知所持;食則有味,而究不知所味。

天地之強陽氣也,宣云:“就氣之健動言之。

”又胡可得而有邪?”
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

”老聃曰:“汝齊戒,疏□而心,釋文:“ □音藥。

”成云:“疏□,猶灑濯。

”澡雪而精神,成云:“澡雪,猶精潔。

”掊擊而知!釋文:“知音智。

”成云:“ 打破聖智。

”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

崖,猶邊際也。

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有倫序之事,皆自無形生之。

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宣云:“本,質幹。

”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人獸。

八竅者卵生。

禽魚。

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宣云:“無門不知所出,無房不知所歸。

”四達之皇皇也。

宣云:“大通溥博。

”邀於此者,成云:“此,謂道。

”俞云:“ 說文無邀
字。

彳部:‘徼,循也。

'即今邀字。

又曰:‘循,行順也。

'然則邀亦順也。

邀於此,猶言順於此。

郭訓邀為遇,非。

”四肢彊,思慮恂達,成云:“恂,通也。

”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郭云:“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

以、已同。

成云:“博讀經典,不必知真;宏辯飾詞,不必慧照。

故老經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斯則聖人斷棄之矣。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

保其分定。

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終則複始也,釋文:“魏魏,魚威反,讀作巍巍。

”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蘇輿云:“運量萬物,猶有治化之跡,故曰外。

萬物往資,猶易‘資生資始'之資,此天地自然之功用也,故曰道。

”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宣云:“渾乎陰陽之際。

”處於天地之閑,直且為人,稟兩閑之氣,特姑且為人耳。

將反于宗。

終將反其本宗。

自本觀之,生者,暗醷物也。

李云:“喑音飲。

醷音意。

喑醷,聚氣貌。

”案:言自其本宗觀之,生者,特一聚氣之物也。

雖有壽夭,相去幾何?同在百年之中。

須臾之說也。

奚足以為堯、桀之是非?共此須臾,何分堯、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