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四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第一节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主要内容: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 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三、社会结构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
1、唯心主义历史观及其表现形态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的物质现象的总称, 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 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实践等。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 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 以及包括风俗习惯、信仰等在内的社会 心理等。
(2)阶层与阶级

阶层是指在同一阶级内部依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 若干层次,以及根据一定标准把不同阶级中的部 分成员联合起来构成的社会集团。 阶级和阶层关系: 阶级和阶层的主要区别在于阶级的划分标准只能 是经济标准,阶层的区分标准则可以是非经济标 准或经济标准和非经济标准的综合。 阶级和阶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阶级和阶层是
的器官。
斯宾塞: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他认为,社会 如同生物一样是个有机体,生物有机体由营养系统、 分配与循环系统、调节系统构成,社会有机体的构成 亦如此。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人、农民为社会提 供营养,商人、企业家和银行家担负着社会的分配 与循环职能,管理机构、政府官员负责对社会 进行调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概念: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社会生活 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 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 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
2、社会有机体基本特征
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 中。 第二,社会有机体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第三,社会有机体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第四,社会有机体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社会 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的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是第一性 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意 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理论 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反之,就是历 史唯物主义。
(2)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
①将人类社会神化的神学历史观。 神学历史观用一种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 神灵的意志来说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演进过程, 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神定的一种秩序”,“神意” 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最高力量。 如著 名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历史观既否定了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 了人的主体性,从而把历史本身的必然性和现实 的因果关系纳入到了神学宿命论之中,对社会的 本质及历史的演进作了宿命论的歪曲。
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圣西门:初步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思想.
圣西门的门徒在《圣西门学说释义》中,明确提 出,“社会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并要求分析“社 会这个统一整体的各个器官”。
孔德:将社会分解为家庭、阶级、种族、以及城市和
社区,认为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家庭是社会 的细胞,种族和阶级是社会的组织, 城市和社区是社会
②将人类社会精神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精神是社会历史的 本质,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力量。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将主观精神看作是
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决定性因素。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将客观精神看作 是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决定性因素。
③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 人本主义历史观 以抽象的人及其本性为基础 去解释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唯心主义 历史观的重要表现形式。 人本主义历史观的主要代表: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观集中表现: 第一,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局限在人的自 然本性上。 第二,将人的宗教思想和情感当作历史发展 的动力。 第三,否认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宣 扬“人类之爱”。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渗透性。 科学技术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包括科学 和技术两部分。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理 论体系。 技术是人们根据生产经验和自然科学 原理发展而成的生产劳动的操作性手段、 程序和方法,它包括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以及生产工具、仪器等 生产的物质设备。
现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
和规模。
(3)生产力的其他因素
教育是生产力的准备性要素。 经营管理是生产力的运筹性因素。
二、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涵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1)生产关系的动态结构 动态结构的基本环节:生产、交换、分配、 消费。 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决定着人 们在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的关系。人们在交 换、分配、消费过程中的关系又反作用于人们 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对人们在直接生 产过程中的关系产生影响。
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1)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从事生产劳动的人。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是人们在 劳动过程中用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件。 劳动对象:是劳动加工的物质承受者,即劳动者在劳动过 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生产力三要素的关系: 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 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就人的要素和 物的要素的关系而言,人的要素在生产力中居于主导地位。 物的要素是劳动者进行生产的前提和手段,没有物的要 素,生产就无法进行;物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而且制约着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2)生产关系的静态结构 静态结构的构成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 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静态结构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
产关系的基础。因为: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是生产力中人和物相结 合,由可能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生产关系 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分配关系。
第13页。)
阶级的内容:在一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 地位大的社会集团。 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社会集团在一定经 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其中不同社会集团 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 阶级的实质:由于不同社会集团在一定社 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 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的特征: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 同时具有相应的政治方面、观念方面的 特征。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主要内容: 一、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
四、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 1、生产力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1)生产力的涵义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际能 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 料的社会物质力量。 生产力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第一,生产力具有属人性。 第二,生产力具有客观性。 第三,生产力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3、经济结构的功能

其一,经济结构是生产力中人与物相结合 的社会形式,是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前提。

其二,经济结构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 它直接决定社会有机体的政治结构和文化 结构。
四、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1、阶级的实质 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 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 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 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 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 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 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 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 的劳动。(《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生产关系的特点

客观性 历史性
3、生产关系的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
1、经济结构的涵义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各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的总和。 2、经济结构的性质和类型 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是由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起主导 作用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即社会经济形态。它是以占居统治地 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来划分的。根据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 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可以将迄今为止的经济结构划分为 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的经济结构又称五种经济形态, 即原始公社的经济形态、奴隶制的经济形态、封建 制的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
3、阶级的历史发展
(1)阶级的起源

首先,剩余产品的出现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经 济前提,使阶级的产生成为可能。

其次,私有制的出现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又一 个经济前提,并使阶级的产生最终成为现实。

再次,社会分工为阶级的产生奠定了社会 基础。
阶级产生的途径: 最初的两个基本阶级,都是通过两个途径形 成的。 奴隶主阶级形成的途径是: 其一,氏族首领和一些公职人员,利用他们 的地位和职权,将一些剩余产品占为己有,并通 过战争掠夺财富,成为氏族显贵,并进而成为奴 隶主。 其二,随着财产不平等现象的日益扩大,在 普通氏族成员内部逐渐分化出一部分富人,这些 富人逐渐转化成为奴隶主。 奴隶阶级产生的途径是: 其一,将战俘转化为奴隶。 其二,氏族内部的穷人卖身为奴。
④将人类社会自然化的自然主义历史观 自然主义历史观是将自然因素视为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历史观。 如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马尔萨
斯的人口决定论、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
机体理论 。
(3)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认识根源
第一,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进一步探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没 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第二,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和作用,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统一。
3、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确认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就要求把对个别 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的研究上升到对社 会总体的研究。

在工作中要树立社会整体意识。 要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社会结构
1、社会结构的概念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 关联方式。 2、社会结构与交往 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 交往的基本形式有:经济交往、政治交往、 文化交往。 交往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社会的 结构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技术本身就属于直接现实的生产力。科学作为一种知 识形态,虽属于潜在的生产力,但是它可以通过向生产力 的三个实体性要素渗透,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泛指一切科学技术, 而是专指“现代科学技术”;不是就科学技术的本源发生 意义而是从科学技术的功能意义而言。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主导 性的因素(或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1、社会有机体的概念 黑格尔:“国家是机体,„„机体的本性是这样的: 如果所有部分不趋于同一,如果其中一部分闹独立, 全部必至崩溃”。(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68页。)

2、阶级与等级、阶层
(1)等级与阶级 等级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和认可的享有一定特权 和专利的社会集团。 阶级和等级的区别主要在于: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等级则是一个政治范畴; 阶级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中,等级只存在于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中。 阶级和等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一个阶级中往往 包含不同的等级,一个等级中也可以包含不同 的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